馮燕
【摘要】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全國各地的教育部門結合互聯網廣泛運用的實際情況,出臺了“互聯網+課堂”學習的相關指導和要求。“互聯網+課堂”和傳統課堂既有一些共同的原則和要求,也存在諸多不一樣的地方,如難以有效監測學生的上課狀態對課堂效果帶來挑戰、師生互動延時給課堂效率帶來困擾、獲取資源及時給課堂帶來新的可能。這些差異對教學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要在“互聯網+課堂”中構建高效靈動氛圍,需要結合時政靈活選取教學素材、利用網絡靈巧設置課堂問題、巧用平臺調動課堂互動活力、活用學生建議激發隱藏潛力等策略激發課堂活力,通過多種途徑激活學生思維,引導學生聚焦時事,關注生活,關切生命。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課程;互聯網+課堂;靈動高效;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30-243-02
互聯網與諸多產業的融合都打破了傳統的模式,但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中互聯網+教育的運用更多集中于資源的搜集和網絡的輔導,很難有更大的突破。這個情況在2020年春節后的這個學期有了一個新的變化。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學校不能如期開學,但是正常的教學任務需要繼續完成,因此全國各地的教育部門結合互聯網廣泛運用的實際情況,出臺了“互聯網+課堂”學習的相關指導和要求。“互聯網+課堂”與傳統課堂存在很大差異,這也對教學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本文在這個背景下,開展了一些新的思考以探討道德與法治課“互聯網+課堂”靈動高效的教學策略研究。
一、“互聯網+課堂”和傳統課堂的比較
無論是受疫情開展的“互聯網+課堂”學習模式,還是在傳統課堂教學中,都屬于正常的教學實施過程,因此都要遵守相關的規律,即既要遵循初中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同時又要遵循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對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來說,想要落實好核心的育人作用,關鍵在于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統一,通過一定的課堂策略激發學生的思維,既要關注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及其最近發展區的差距,也要關注學生的實際表現和課堂的反饋情況,注重預設與生成,形成師生互動、共同成長的靈動高效課堂。
另外,“互聯網+課堂”和傳統課堂存在明顯的差異:第一,傳統課堂是在學校集中教學、師生面對面的課堂,教師可以比較有效地監測教學進度和學生的上課狀態;但在“互聯網+課堂”中,客觀條件決定了師生產生的距離感,教師看不到屏幕后面學生的聽課狀態,甚至連學生在不在上課都無法實時監測。這種空間的不可觸摸性帶來了焦慮和對課堂效果的不可把控性。第二,在傳統課堂中,師生的互動能得到及時的反饋,此外還可以通過肢體語言、表情等非語言因素使互動更加高效;但在“互聯網+課堂”中,可能會因為網絡卡頓、技術支持、學生專注度等原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可能存在延時的情況,甚至浪費課堂時間互動不成功。這種時間的延時性和互動的不確定性給課堂效率帶來挑戰。第三,傳統課堂的教學素材局限在書本和教師備課中,而在“互聯網+課堂”中,網絡資源獲取便利,學生可以隨時搜索網絡資源,拓展了課堂資源的獲取途徑,網絡資源的豐富性使得“互聯網+課堂”教學產生更多的可能性。這對學生思維的培養、眼界的開闊帶來了便利,也對學生的專注度、教師的備課和課堂反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些差異的影響下,“互聯網+課堂”的靈動高效教學策略與傳統教學也存在較大的差異。
二、高效靈動“互聯網+課堂”的本質
要構建高效靈動的“互聯網+課堂”,需先了解其內核精神和外顯狀態。“高效課堂已不是單純的對課程知識傳遞和執行的高效率,還包括在課程創設和開發過程中,學生能力生成及其價值觀目標達成的高效益和高效能。”因此,高效靈動的“互聯網+課堂”也不僅僅局限于知識的傳授,其內核精神應該是在學科核心素養的指導下,以學生的現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為起點,打造教師引領、學生參與、師生互動、生生探討的生命性、成長性課堂;其外顯的狀態是“靈”與“動”——“靈”是指教師課堂選材靈活、問題設置靈巧、學生課堂思維反映靈敏、課堂氛圍活躍,“動”是指要發揮學生課堂的主動性,關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有效性及其結果的升華,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推進課堂進程。通過課堂的靈動,達成高效的目的,其本質上是不僅形式上的“靈動”,更是“高效”與“成長”。在“互聯網+課堂”中,不僅要關注到“教什么”和“如何教”,更要注重“怎么學”和“學習效果”。高效靈動的“互聯網+課堂”本質是對學生思維的激活,是通過學生課堂的參與和師生的有效互動,激發學生對時事、對生活、對生命的關注;其結果反饋不單純是教學測試與學生評價,而是學生眼界的拓寬、思維的拓展和實踐能力的提升。學生的最終成績絕對不是紙上單純反映出來的分數,而是對共情能力、合作能力、創造能力。
三、“互聯網+課堂”高效靈動教學策略的運用
教學策略是指實現某一教學目標而制定的、付諸于教學過程實施的整體方案,包括教學思想、方法模式、技術手段等方面的內容,但又不僅僅是其內容的簡單相加。教師在“互聯網+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善于借助互聯網平臺,從教學素材的靈活選取、課堂問題的靈巧設置、調動師生和生生間的靈會互動等角度出發激發學生的靈敏思維,巧用課堂評價和課后作業調動學生的興趣,打造高效靈動課堂。
(一)結合時政靈活選取教學素材
“互聯網+課堂”的教學,需要借助互聯網平臺實施,師生間在課堂上沒有接觸,缺乏現場感,因此調動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自覺投入到課堂中顯得特別重要。在“互聯網+課堂”的教學中,要用好互聯網這個媒介,針對學生能比平常更多的了解新聞時事這個特點,可以巧用時事案例,靈活選取和更新教學素材,切中學生們的關注點和興趣點,提高課堂的參與度。
例如在講授七年級下冊1.2《成長的不僅僅是身體》時,可以巧用互聯網,引導學生搜集新冠肺炎治療過程中出現了謠言,對謠言進行分類;思考這些謠言為什么得以廣泛的傳播,這些傳播會帶來什么危害。通過用實際案例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在接收海量信息時不被群體情緒裹挾,學會獨立思考,理性辨別,做到不造謠不傳謠,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批判思維的過程中用行動傳遞正能量。
道德與法治學科,對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培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需要潛移默化引導學生系好人生的第一顆扣子。在新冠疫情這一特殊時期,我們不能單純引導學生安心學習,更要借助鮮活的時事案例,培養學生關注生活、關心時事、關注生命的情感。
(二)利用網絡靈巧設置課堂問題
在“互聯網+課堂”的教學中,學生可以隨時利用網絡查找資料,這個是傳統課堂不可比擬的優勢。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設置借助網絡平臺靈活查找資料的相關問題,引導學生動起來多思考,引導學生去解決問題。這既給學生傳達了“老師相信你們的自覺性和能力”的信息,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也調動了學生的課堂參與感。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把課堂目標局限于發展學生認知能力,而應該是多種能力協調發展。所以教師不應該是單純的給予學生結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這個結論的來龍去脈以及其中的思考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親自動手查找的資料和教師直接呈現的資料是不一樣的,相對而言教師給予的資料更多是從教師設想的角度出發的,而學生會更加認可自己找到的資料,并且更容易對這些資料產生分析和思考。學生通過資料的收集參與課堂,“能夠使多種感官接受不同刺激.從而調動情緒、激發興趣,為課堂教學構建良好的學習氣氛”,從而培養學生信息辨別、合作交流的能力。
如在講授獨立思維和批判精神時,教師精心準備了十個案例,引導學生分組查找辨別這些信息是謠言還是真相。學生在利用互聯網查找的時候發現網上信息太多,真假難辨,真實體會到了獨立思考的重要性,也體會到了知識的力量,需要有能力進行合理的批判。在講授2.2《青春萌動》時,教師用“抗疫一線護士陳穎與男朋友隔著玻璃的親吻”引出主題,引導學生利用網絡搜索“新冠肺炎疫情下愛情”,從真實的案例中感受愛情的力量,明白“對異性的欣賞和向往并不是真正的愛情,愛情意味著欣賞與尊重,更需要責任和能力”,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愛情觀。學生直接參與素材的搜集和結論的推導過程,避免機械的“一問一答”模式,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思維,同時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認可度,既達到靈動高效的課堂效果,又能產生更好的育人作用。
(三)巧用平臺調動課堂互動活力
對比傳統課堂,“互聯網+課堂”的互動有利有弊:一方面網絡互動具有延時性和不穩定性,另一方面網絡互動可以多人同時進行討論和匯報。因此要充分利用好網絡的優勢,不要單純要求學生在互動面板上回答,還可以通過利用不同的平臺,多渠道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如某校用釘釘軟件直播上課,在課堂上的互動形式一般是連麥和互動面板回答,這個互動只能是師生互動,不能進行生生間的互動。針對這個問題,在上課的時候,可以根據環節的設置,提前建立小組的學科微信或者QQ群,科任教師加入到群中,設立群規則,建立相應的獎懲制度。在小組討論的時候,同學們就可以直接在群中討論,做好記錄,準備分享。這個過程中,教師能隨機監控小組群的討論情況,防止出現偏題、跑題的現象,這樣可以實現遠程的小組互動,在線上學習期間增進小組成員之間的交流,產生思維碰撞的火花。
(四)活用學生建議激發隱藏潛力
傳統課堂會“更多地把目光放在對試卷、習題的研究上,學生的思路受阻”,“單一、匱乏的作業,對于學生而言,是無法顯示課程資源的優勢的。”因此,“互聯網+課堂”中可以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相信學生的潛力,一方面可以打破固定思維,引導學生圍繞特定主題自行設置作業題目,完成作業;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合作的方式建立評價機制,在合作和分享中提高自身水平和合作能力。學生的潛力不止于課堂,通過課后作業的靈活設置實現學生與知識的共鳴,突破道德與法治“背多分”的困境,重在引導學生探究、體驗與運用。
如在七年級下冊1.2《成長的不僅僅是身體》中,最后結合實際生活,圍繞主題“獨立思維、批判思維與謠言的辨別”為主題,學生自選形式完成作業。最后教師驚喜收到手繪漫畫、宣傳標語、朋友圈宣傳等形式多樣的“不造謠、不傳謠”倡議,學生會思考,真正關切現實,回應現實問題。
四、結語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特點,要求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須緊跟時代潮流,與時俱進。理想課堂最重要的一個維度是“課堂與社會生活的息息相關,課堂與人類命運的息息相通”,高效靈動的“互聯網+課堂”能以學生的現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為起點,打造教師引領、學生參與、師生互動、生生探討的生命性、成長性課堂。因此,教師通過一定的教學策略創建學科與現實生活的鏈接,做到既能把學生的視角從游戲、小說等線上娛樂中拉回到課堂,亦能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現實,了解世界,將更好地促進學生道德認知向道德行為的轉變,實現核心育人作用。
【本文屬于順德區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小課題“中學道德與法治課構建靈動課堂教學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課題號SDX2019104】
【參考文獻】
[1]朱小蔓.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87.
[2]馬煥錚.關注“四度”要件 構建高效課堂[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1(16):16-18.
[3]馬耀軍,張玉琴.借助教育云平臺 打造高效政治課[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34):54-55.
[4]潘奕峰.閉卷考模式下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0,6(02):35-36.
[5]朱永新.新教育[M].漓江出版社.201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