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日上午,“復旦大學陳曉明何佩鑫校友基金”捐贈簽約儀式在復旦大學舉行,1973級化學系何佩鑫、陳曉明校友伉儷捐贈1億元,襄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學校教育事業發展。
何佩鑫說,在復旦度過的日子是他人生中至關重要的階段,從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乃至留校任教、出國進修等長達十余年的歲月中,他得到了母校一貫的支持和幫助。
“沒有這段經歷就不可能有我如今的發展,所以我希望能給復旦做點事情。”何佩鑫深情地說。他希望任何一位優秀學子不會因貧困而失去機會。這次捐贈并非兩位老人首次回饋母校,他們曾于2012年1月捐贈100萬美元支票。
據報道,兩位老人回母校時乘坐地鐵,捐贈結束后搭乘經濟艙離滬。兩位老人的善舉感動了不少網友,他們一生樸素,乘地鐵來母校,坐經濟艙往返,卻慷慨地向母校捐助1億元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這種行為暖人至深,向他們致敬!
(綜合自新浪網)
我們通常認為,青少年時期是人們最具創造力的階段,錯過了這個時期就與“偉大的創新”越來越遠。但美國兩所大學聯合研究表明,人到中年后還有一次創造力高峰。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布魯斯·溫伯格和戴維·加倫森對31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進行了研究。他們通過參試者學術論文的影響力來確定每個獲獎者對經濟學做出最重要貢獻的年齡,綜合分析參試者的創造性高峰。結果發現,人的一生中,創造力有兩個生命周期。在職業生涯早期,人們勇于挑戰傳統智慧,提出新思路,這一時期的創造力表現為“概念性”創新;職業生涯中晚期時,人們經過一定的知識儲備和經驗積累,綜合獲取的信息達到新的突破,這一時期的創造力表現為“實驗性”創新。“概念型”創新者(25~29歲)傾向于使用假設和方程,“實驗型”創新者(50~57歲)則依賴于直接的事實推論。
研究人員指出,在科學、藝術等諸多領域,創造力高峰期的差異不大。想要做出成績,有所貢獻,最重要的不在于你做了哪項工作,而在于你如何對待你的工作。
(選自《家庭醫藥》2019年第7期)
春秋末期,越王勾踐為了滅吳復國,常常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中磨礪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臥薪嘗膽,夜以繼日,對內修軍政,對外結諸侯,經過十年生聚,終于轉弱為強,滅了吳國。
“抱冰握火”是意志的磨礪,也是一種主動的自省修身。其中的智慧在于積極面對人生的寒苦低谷,刻苦自勉、自強不息以積攢力量,靜待機會降臨;如若適逢低谷,當不畏艱險,克勤克儉,奮起直追。
“抱冰握火”就是即便人生低到塵埃里,也要在那里開出花朵來。生活里,真正有大智慧和大才華的人,他們表情常和藹,腰身常謙恭,心底常平和,靈魂常寧靜。性子不急也不躁,情緒不悲也不喜,不爭奪也不浮漂,這種格調,便是修身塑心之道。(李艷霞)
(選自《思維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