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墊江縣第一職業中學校
長期的德育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不喜歡單調的說教模式的德育課,偏愛呈現大量豐富多彩的圖片、案例的合作、討論式的教學模式。不重視公共基礎課特別是德育課,認為專業課才重要的現象近兩年有所改觀。但是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F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教育的手段和方式發生了根本變革,為德育教學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變革。在推進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每一位中職德育教師都必須思考如何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入德育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德育教育的有效性,促使學生主動、終身學習。
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信息化在教育上的運用已經勢在必行。目前職業學校的德育課堂在信息化的利用上還不是很普及,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縱觀當前的德育課堂,大部分老師說到信息化首先想到的就是PPT或者網絡上各種視頻的使用。部分德育老師認為使用信息化手段麻煩,在實踐過程中還是按照傳統的一根粉筆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進行課堂教學。同時,由于各校重視專業技術忽視基礎課教學的原因,德育課在信息化的過程中基本都體現出教學平臺和資源的缺乏。為了參加比賽,不少老師誤解了信息化比賽的內涵,過分強調信息化手段的使用,造成單純的信息化手段堆積而不考慮手段使用的必要性和充分性,課堂教學沒有推廣性。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很多課程設計中信息化手段使用得非常多,甚至有的高達八種,但很多時候只是單純數量上的堆積,并沒有考慮到課程中是否需要這些信息化手段。過多的信息化手段的應用,使得教師在教學中疲于在各種信息化技術工具之間來回切換使用,反而減弱了課程本身的教學效果。
德育教學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它是集經濟、思想政治、文化藝術為一體的全面性學科,甚至于還涉及一定的理科知識。因此,如果教師能夠在德育教學課堂中通過合理的方式來提升課堂積極性,搭配課堂本身的教學內容豐富、涉及知識面生動廣泛的特點,都能夠讓學生提升學習興趣以及轉變學習態度。例如,對政治體制的教學,既有古代的封建專制制度,也有現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其間的空間跨度以及時間跨度較大,因而覆蓋的知識面也就更加廣泛。同時由于信息化技術在中職德育教育中的地位逐漸顯現以及發揮越來越關鍵的作用,它能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教學資源、形成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以及拓展教學范疇,為中職德育教學課堂注入一劑強心劑,使其煥發生機與活力。
中職學生大多是普通高中錄取后的學生,他們的知識儲備較少,各學科的知識網絡系統有待完善,導致其所學知識不能夠串聯起來。教師在德育課堂中不僅要講解德育知識,還需要涉及與貫穿初中的相關知識,這就使中職德育課堂的教學難度大大增加。因此,如果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通過集聲、形以及圖像為一體的教學方式來幫助學生適應當下教育教學改革的新模式,就能夠有效沖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學生直觀感受德育教學內容,同時因為在教案中增添了大量的時效性素材,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德育教學的生活化,這樣不僅能夠極大拓寬學生的視野以及知識面,還能夠充分提升德育教學水平,促進德育教學的直觀成果顯現。另外,德育學科的時效性也能夠讓學生充滿學習興趣,通過信息化技術的高效特點能夠將生活中的熱點大事以及經濟政治事件有效地融入德育課堂中,讓學生暢所欲言,充分表達自我想法與見解,從而刺激與調動學生的愛國情懷,激勵學生不斷刻苦學習、勇往直前。
興趣是能夠讓學生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根本動力以及信念,在中職德育教學中存在著大量的抽象概念以及復雜定義、原理,同時學生缺乏相應的生活經驗以及實踐動手能力,很容易使整個課堂的氛圍陷入死氣沉沉、學生學習興趣提不起來等惡性循環當中。因此,教師如果能夠科學地將信息化技術融入德育教學中,那么對改善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有極大的幫助,充分利用圖形的生動形象性以及動畫聲音的趣味性,為整個德育教學課堂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以及學習熱情。
信息化技術中的教學資源豐富,能夠為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提供極大的幫助,讓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自主思考,強化探索與挖掘意識,培養不斷追尋的精神。德育課教學的生命力,就在于信息化技術手段能夠將理論實際相關聯。因此,德育教師的教學內容要通過信息化技術的廣泛性始終緊貼社會生活實際,搭配互聯網信息的前沿性以及豐富性及時完善教材內容,切實增強德育課教學的針對性和時代感。主要是能夠結合教科書的內容,有針對性地增添現實生活中的社會現象和事例,使教材中抽象的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生動形象的事例相結合。這樣學生不僅能夠較好地接受所學知識,而且也相信教師的說服教育。學校還應該從日常出勤、課堂紀律、生活紀律和身邊人的評價等方面考查學生的道德素養,并將這些內容加入德育教學評價體系中,繼而完成評價指標的構建。根據學生思想道德素質開展德育教學評價活動,才能夠完成對學生知識和行為的考查,繼而引導學生朝著預期的方向前進,并實現初中德育教學目標。
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如果能夠將信息化技術完美融入中職德育教學課堂中,不僅能夠充分滿足德育教學的新時代發展需要,還能夠促進德育教學課堂更具目的性以及科學性,讓學生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