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代琴
木里藏族自治縣紅科中學
長期以來,古詩歌鑒賞教學始終是我國語文教學體系的重點教學內容,尤其是在初中語文課堂中,古詩歌鑒賞教學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悟詩歌的美,發現語文的魅力,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推動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可見,古詩歌鑒賞教學對于學生語文興趣培養方面的重要性,教師應正視古詩歌鑒賞在教學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制定合理有效的古詩歌鑒賞教學策略,推動學生在初中語文學習生涯中語文水平的提升。下文,筆者結合自身多年教學經驗,對如何實施古詩歌鑒賞教學展開一番芻議。
古詩歌之美便在于意境之美,“幽幽南山,艮艮原野”那是陶淵明《歸園田居》的意境,“迷霧云濤,星河翻滾”那是李清照《漁家傲》的意境,“山水風雪,難斷相思”那是納蘭性德《長相思》的意境。自古至今,引得無數騷客遷人為之折腰的不正是古詩歌的意境之美嗎?教師應對古詩歌的意境進行渲染,從而使學生能夠將自己代入到作者的處境中,體悟作者的所思所感,發現詩歌之美。
例如,筆者在講《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這首詩時,便利用多媒體將“湖水與岸齊平,水汽彌漫雄城”的壯觀景象展現給學生,再配以悠揚卻鏗鏘有力的古箏聲,幫助學生體會作者壯闊的胸懷,再結合詩文的頸聯和尾聯中作者體現的對釣魚人的艷羨,渲染作者心中抱負難以實現的失落感。這樣學生先通過多媒體播放的視頻及音頻對詩文首聯和頷聯的雄渾景象有所領悟,再感受作者心中的艷羨和失落,這樣學生就會產生一種落差感,對于學生體會作者意圖有著極好的促進作用。
意境是古詩歌的核心部分,教師通過意境渲染來教學,可以直指古詩歌的精髓,從而提升學生對古詩歌的掌握,加深學生對古詩歌文化的認知,對于培養學生對古詩歌的興趣能夠起到極好的促進作用。
周敦頤的《通書.文辭》中寫:“文所以載道也。”,文人創作古詩歌的目的便在于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而古詩歌文化的優秀之處則在于文人能夠用浪漫、含蓄的文字表達自己內心波瀾壯闊的情感起伏變化,使人能夠在體會詩歌之美的同時,產生一種情感共鳴,進而有所感悟。而中學生年齡較小,其情感發育還不完善,導致其在語文課堂中學習時往往無法體會到詩歌中蘊含的情感,所以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要通過情感熏陶來使學生感悟作者情操,進而促進學生情感情操的提升。
例如,筆者在講《十五從軍征》這首樂府詩時,便通過如下問題來創設代入情境:“同學們都有成長的經歷,假如你離開親人,到八十歲才能回來,你是否愿意?如果你八十歲回來后,發現父母都已不在人世,親人也都化作枯冢,你心里會是怎樣的難過呢?如果你回家后發現,家已荒廢,野兔和野雞‘霸占'了你的家,你心里會不會更加凄涼?”使學生將自身代入到詩文里面來體會詩中人的情感。初中生本身便處于十四五的年紀,其在學習這首詩時更具有代入感,其更能體會到詩文色彩的陰暗和深沉,也就更容易感悟到作者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控訴,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對詩歌中作者思想感情的領悟是學生學習詩歌的一個重點,教師在開展古詩歌鑒賞教學時,需帶著學生對詩歌中作者的情操進行賞析,這樣才能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在古詩歌鑒賞教學中,教師對于詩歌作者寫作手法及文字運用的賞析是學生學習掌握古詩歌的重要途徑。所謂,“觀葉知秋,窺斑見豹”,正是對于作者寫作手法及文字運用的賞析,才更能體會作者詩文的優秀所在。
例如,筆者在講“詩佛”王維的《終南別業》一詩時,筆者先從細節入手,就詩文中的“字眼”進行分析。如“頗”字,既顯示了作者王維虔誠的近佛之心,又體現了文人的矜持之意。如“空”字,既仿佛是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寂寥無奈,又仿佛是自己欣然陶醉于這種歸隱生活。然后又從整體入手,分析為什么會有人點評作者這首詩“無一字寫‘別業',卻字字寫‘別業'。”,這樣學生就很清晰的明白了這首詩中作者的文字運用及寫手法。
教師帶領學生對古詩歌進行文字分析,便是將詩歌揉碎了給學生去理解,自然能夠使學生更輕易地領會到古代文人的詩歌創作,進而能夠使自身的語文水平得以高效提升。
綜上所述,教師在初中語文課堂開展古詩歌鑒賞教學時,需從意境、情感、文字三方面展開,將古詩歌文化的優秀之處從多個角度展示給學生,進而推動學生的學習理解,促進學生語文水平的提升,進而使學生能夠在古詩歌鑒賞教學中繼承中華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