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江津區委黨校
思想決定著行為,思想政治教育決定著人才發展高度,新時代發展下各種思潮與互聯網文化相互撞擊,學生在網絡和新媒體中受到各種思想的和文化影響,加之學生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很容易接受各種新思想,因此削弱了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為堅定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立場,接受和認可共產主義信仰和社會主義發展,高校必須要從學生群體特點和社會輿論影響,重新尋求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道路,基于多個維度,發展的高效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現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生變化,一,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僅要堅定學生馬克思主義立場和共產主義信仰,還要讓學生具有創新性思維,通過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的掌握和學習,實現思維的提升和學習的創新,達成新時代人才創新發展的目的。二,積極在新媒體中開展多元化、趣味性和深層次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時代,用戶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互動者,又是信息的制作者、發布者和傳播者[1]。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學生為主,在學生經常活動的領域全方位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新媒體的交流功能,為學生提供新的實時了解渠道和思想政治學習平臺,利用新媒體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趨勢。三,隨著我國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入,當前我國高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認識逐步拓展,不再局限于學生發展,逐步從社會與行業需求,分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明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基于時代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探索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從學生活動和創新創業發展角度,積極實現學生活動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明確了以人為本,以問題為導向的基本教育路線,教育教學以學生實際發展為根本,針對學生思想、價值、文化等存在的問題,規劃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方案的基本方針,探索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有效策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迎合學生特點,依據學生思維和興趣等情況,以個人素質為切入點,創建優質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以加強學生思想政治學習的積極性,緩解學生心理負擔。
2.1 指向性較差。現階段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缺失,因為實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指向性,思想政治教育部門無法把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導致人才培養目標與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脫節,很多高校都沒有從人才培養目標,規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基本都是照搬全抄其他學校的教學模式,盲目地引進各種思想教育方案和教育理念,沒有從高校學生的去群體特點設計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最終導致教育無法引起學生關注,教學效果低下,無益于高校人才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本職教育功能[2]。
2.2 忽略人本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存在較大的差異,教學中忽略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無法踐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教學比較枯燥缺乏靈活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都是以規章制度的制定工作為主線,學生在教育中處于被動地位,教師在教學中受限于自身素養和自身觀念的限制,無法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導致教學缺乏針對性。因為,高校大學生極其具有個性,追求自由,講究開放,學生具有較為突出的接受能力以及活躍性,學生思想與見解具有相當的個性,單一且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無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失去了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關注,自然思想政治教育無法對其發展起到促進作用,以人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制約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3]。
2.3 專業師資匱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專業的教師,教師普遍缺乏高素質,特別是缺失媒介素養和信息素養,教育觀念比較陳舊,無法靈活利用多媒體和互聯網的教育優勢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了自身的教育視野,影響思想政治工作質量。雖然,高校正在積極完善思想政治教師培訓體系,但目前培訓機制還處于短缺狀態,教師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同質化、單一化明顯,思想政治教師本身無法滿足立德樹人的基本教育任務,需要從高校生活和學習持續性提高教育能力,按照人才培養方案規劃思政教學目標,確定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路線。
3.1 積極在學生活動中滲透思想教育。學生活動能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優良的校園文化可為學生思想教育塑造優質的環境,對學生道德水平影響顯著,容易觸動學生內心世界。不良校園文化則是會淡化思想信念和導致學生價值取向歪曲,教師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學生活動中,按照馬克思以及共產主義信仰,從科學發展觀角度,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引導作用,實現學生活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能形成積極向上的人身觀和價值觀,抵御外界不良思想和文化的影響,共同促進高等教育發展。
3.2 推動校園文化建設融入核心價值觀。學生活動只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方面,要真正切實落實思想政治教育,應該不斷地促進校園文化發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引高校校園文化的發展,為學生創設開放性和自由的學習生活,迎合學生群體特點,依據現代的各種文化與意識挑戰舉辦專題講座和網絡論壇等,在貼吧和學校中引導學生認識各種不同的思想、文化和意識,協助學生解決思想矛盾,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強化理想信念教育,進而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逐步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時加深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以便于學生在矛盾、困惑前做出正確的選擇。
3.3 加強心理教育,優化思政教育內容
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心理抗壓能力,從心理教育的角度解決學生存在的心靈問題,及時排解學生心理疑難,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加強校園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與廣度,以心理素養為核心,設定網絡心理健康咨詢室,依據現階段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例如社交障礙、現實交流障礙等等,通過組織心理健康活動和游戲等等,消減學生心理壓力,促進學生成為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
高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劃不再局限于思想和政治教育,而是堅定不移地走多元化發展道路,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文化自信、創新能力、教育活動以及心理健康、創新創業等密不可分,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重要載體,解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問題,是促進高校人才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