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桐鄉茅盾實驗小學
勞動技術教育有它的活水源頭,那就是學生取之不盡的生活領域。這個大舞臺,更是一本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教材”,它為學生的發展開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會的廣闊空間。勞動與技術教育是以實踐活動為載體的開放式學習,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探索與創新的舞臺。學生可以在開放的勞技課堂中,學到了很多的技術元素,獲得來源于實踐的真實體驗、經驗和感悟。我們把這些學生熟知的、親身體驗的生活,進行抽取、分析、加工、設計等,巧妙引入到勞動與技術教學中,就能為其注入生機,使勞動與技術教育富有生活的新鮮氣息。
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天然的材料,如樹葉、麥桿、稻谷、零頭布……我們引導合理利用現有材料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來裝點多彩的生活。針對手工創作,我引導學生利用生活中現成的材料,來激發他們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動手愿望,制作出與他們的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創意作品。
為了讓孩子們能夠體驗到我們小時候自制玩具的樂趣,我帶領他們開展了《麥哨的設計與制作》創作實踐活動。我建議孩子們在麥子成熟的時候,在家長的幫助下從農村去割來麥稈,在課堂上用新鮮的麥稈來制作各種各樣的麥哨。做麥哨的時候,學生們都有一番探究制作技巧的過程。學生通過動手嘗試,在實踐中感悟到:做麥哨時麥稈的軟硬程度和麥桿上開口縫隙的大小,都跟哨聲的高低有密切關聯。這樣的課堂,孩子們容易產生思維的碰撞的火花,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經驗是終身難忘的。孩子們的制作材料來源于廣博的大自然,創作技巧是在不斷的實踐中探索的,這樣的勞技活動富有靈動的生活氣息。
有一次,我們的課堂上請來了民間老藝人。他教學生用棕榴樹葉做“小螞蚱”。學生找來了棕榴樹葉事先進行了浸泡。老藝人走進我們的勞技課堂,他把做好的“小螞蚱”分發到每個小組。學生拿在手里玩一玩、拆一拆,初步了解了棕櫚樹葉的特性。老藝人一邊耐心講解并示范制作的詳細步驟,學生跟著老藝人在輕松的氛圍中學會了繞、套、穿、折、彎、削等一系列的技能,同桌兩人合作完成了做“小螞蚱”的任務。課堂上,孩子們興趣濃厚,學會了做簡單的樹葉“小螞蚱”,體驗到了成功地喜悅。我想,教師就應該充分利用生活中特有的材料,就地取材,變廢為寶,來豐富勞技課堂教育的內容。這來自生活的編織內容的學習,是對教材中編織板塊的有效補充,又呈現出了濃濃的生活的味道。
我們引導學生利用身邊的材料,各自發揮一技之長,自己動手DIY向“六一”獻禮。在所有參展作品中,可以說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男同學精心制作出搓洗板,有的女同學巧手織出柳編工藝品,有學生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完成的刀刻木制品,也有同學用火柴梗制作的小自行車,還有同學親手創作的皮貼畫……展覽桌上,每一件小制作作品都凝聚了學生的智慧,他們也從中獲得了成功的樂趣。這次取材與生活的變廢為寶活動,出現了人人動手的喜人場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他們的各種勞動技術素養,發揮了創造力與想象力。
在教學五年級《愛心十字繡》這個主題的時候,我先讓孩子們練習“直線繡”、“弧線秀”、“平面繡”。在學生掌握這些基本繡法以后,我又給學生布置了稍具挑戰性的課堂小任務——繡“五0五”,來進行直線繡和弧線繡的巧妙結合練習。繡“五”字是對直線繡的鞏固,繡“0”是對弧線繡的鞏固,“五0五”是我們自己的班,把所學的技能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學生繡起來很用心。因此,課堂上學生神采飛揚、自信滿滿。那認真的態度,那熟練的技法完成本次挑戰是游刃有余的。這樣融合生實際的技法練習,這樣開放性的勞技課堂,愉悅了學生的身心,鍛煉了他們的技能,和諧了整個勞技課堂。
勞技課是需要學生去學以致用,需要實踐的園地。而實踐的園地就要我們從身邊的地方去尋找和利用。班級和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也就是學生實踐的首選好地方。
我們可以把勞技實踐與班級日常美化結合起來。我們嘗試跟學生一起來布置美化教室,讓學生在勞技課堂中學到的技能,巧妙運用于我們的學習生活中。
在教學三年級《神奇的紙條》這一主題的時候,我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場地,制作不同的彩帶來進行裝飾。學生剪紙條、做紙花、搓紙繩,來裝飾我們的“我能行”展示臺。經過布置美化,我們的展示臺精彩亮相,受到老師和同學的一致好評。比如在學校開展“好書伴我成長”閱讀節的時候,我提議學生設計并制作精美的書簽,來為我們的活動加油鼓勁。孩子們設計好書簽的外形以后,在書簽上寫上小詩、好詞好句、讀書名言等。書簽設計并制作好后,再用彩帶和皺紙做成小花或者其它圖形,巧妙鑲嵌在展示臺的外框上,形成一版精美的書簽特刊。其實,在展示臺布置上,我們每個月都響應學校號召,制定出一個主題,再在勞技課上嘗試設計和制作。如“清明節”和“科技節”可以設計“清明文化拓展課程展評”和“科技小報展評”。我們先指導學生設計和制作,再把學生的優秀作品進行合理布局,并呈現在展示臺上,讓技術元素巧妙融入到設計中去,以形成了一道班級亮麗的風景線。這樣的活動,既可以激勵優秀的學生,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又可以營造一種“樂動腦、愛動手”的良好氛圍,創造一個交流、展示勞技活動成果的“大舞臺”。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只有在活動中,你才會發現一個個活生生的學生身上蘊藏著的潛質,學生才能真正體驗到實踐活動帶來的快樂,感受到實踐活動的魅力。由此可知,教學知識只有回歸社會生活,學生才能很好地理解它,并能充分感受到勞技教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我們除了要在課堂上學好勞動知識外,還要克服各種困難,創造一切有利條件,給學生提供實踐的場地與設備,讓學生親自參加勞動實踐,強化勞動實踐意識。把這些學生實際勞動中的體驗注入科學引導的靈氣兒,把它引入到勞動與技術教育的領域,來充實課的內容,做到有的放矢,活動效果同樣是很理想的。我們班級有一塊開心農場,我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去開墾和管理。春天,我們在開心農產種下草莓苗、薰衣草、月季花、馬蘭頭,讓學生管理種植,改造成生態園,使孩子們獲得勞動技術的實踐與體驗。他們常去松土、撿石塊、拔草、澆水、移栽、施肥,遇到疑難問題時向有經驗的科學老師悉心請教。當植物成活時,又分小組開展護理活動,并經常性地觀察植物生長變化的過程。種了草莓苗以后,因為要考慮到讓草莓苗安全過冬,請了一個學生的爺爺當“老師”,教孩子們給草莓搭個棚架。孩子們饒有興致地把棚架搭得有模有樣。
當草莓成熟的時候,孩子們自己去班級“開心農場”采摘草莓生。品嘗著自己的勞動成果,孩子們興奮無比。在春天里,學生們拿著小剪刀,挎著小籃子,開始在班級“開心農場”挑馬蘭頭。孩子們將馬蘭頭洗凈,學著燒制各種美味佳肴,給長輩們獻上一份自己的孝心。同時,他們通過查找資料和采訪老人,認識了馬蘭頭的藥用價值和營養價值,進一步發現身邊可供食用的其它野菜。
班級“開心農場”給學生提供勞動技術實踐與體驗的機會,使孩子們在勞動參與中研究問題、增長知識、培養能力,體會勞動人民的艱辛,陶冶美好情操。這是傳統的教科書所無法學到。學生有了興趣,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體驗了成功的喜悅。
小學勞技教育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只要我們解放思想,認真貫徹新課程標準,樹立新的理念,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勞動中學到技術,并將技術應用于生活,勞技課堂才能成為學生積極探究、自主發展的天地。我們應緊緊抓住生活實際,挖掘生活種的教育資源,將生活融入勞動與技術教育。孩子的生活是豐富的,教師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去捕捉,將生活的特色資源成為活動內容的源泉,巧妙地引入到勞動與技術教育中。我們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親身的實踐去體驗,賦予勞動與技術教育新的活力,讓孩子們在勞動實踐中品味“生活”的滋味,使小學勞動技術教育之“花”在生活中悄然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