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縣外國語實驗小學
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首次提出“核心素養體系”概念。同時,正在進行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修訂,也將核心素養作為重要的育人目標。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的內涵是1個核心、3個維度、6大素養。其中1個核心是以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三個維度是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六大素養包括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小學科學課程承擔著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重任,在整個小學教育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科學教學策略。
科學這門課程包含的內容廣泛,小學生學習這么課程能夠激發自己的思維,增強自己對身邊科學現象的了解?,F在的小學科學教育已經逐漸忽視科學這門課程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只是傳授課本知識,學生對科學沒有興趣,缺乏探索精神。核心素養注重點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知識學習處于次要地位,目前主次顛倒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科學課程。
“構建創新型社會、倡導全民創新”是我們國家大力倡導的口號,沒有了創新,社會將寸步難行。小學老師在學生年齡小的時候,就應該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科學是一門創造性的學科,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學生應該逐漸培養自己的創造精神,而目前的小學科學教學模式死板僵化,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會逐漸喪失學習熱情。
知識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把它應用于實踐,但是現在的小學科學教學只是重視小學生知識的學習,卻忽略了小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小學生的學習環境局限于課堂,老師在課堂上向小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們還來不及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老師就又開始下一單元的教學,這樣的教學方法盲目追求教學進度,并沒有讓學生真正學到東西。
小學科學不同于數學、語文等科目,它強調實踐性和綜合性,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提問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探究精神。學生一旦有了學習的欲望,就會主動的去學習。教師提問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學會思考問題,科學本來就是一門在探索中不斷發展的學科,需要在探索中前進、在探索中進步。
例如,在學習《溫度與水的變化》這單元內容時,老師可以在課前給學生留一些思考問題,比如“隨著溫度的變化,水都會變成什么”、“如何測量水的溫度”,這些問題能夠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課本知識,學生在課下會自己探索水的變化,老師可以讓學生記錄下來自己在探索過程中的發現和遇到的問題在課堂上大家相互分享自己的發現,共同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模式會讓學生從小培養探索精神,帶著自己的疑問去學習,在探索中發現新的知識。
小學科學的教學場所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教室,學生在教室里學到的東西大多是課本內容,但是科學無止境,學生需要學習科學精神,培養創造力。老師可以開展課外實踐課程,把課堂延伸到室外,比如大自然、實驗室等等,讓學校在自己動手實驗,自己觀察大自然的前提下,再去學習知識,學生在實踐課程上會增強自己的實踐能力,知道課本的知識在實踐中是如何運用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會讓學生更好的學習科學這門課程。
例如,在學習《磁鐵的兩極》這部分內容時,老師增加實驗課程,讓學生在實驗室自己操作磁鐵,自己總結磁鐵的作用規律。老師還可以找來根據磁鐵規律而研制的成果,讓同學們明白磁鐵的作用,磁鐵在生活中的應用。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發現的規律會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學生只有明白了磁鐵的作用原理,才會知道磁鐵怎樣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實驗室課程不僅能讓學生增強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環境的轉變也會增加學生對而學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放松心情。
學生學習的場所不應該局限在學校,學生的學習時間也不只是在課上,很多時候,學生在家里的學習會讓他們發現新的知識。學校教育應該與家庭教育結合,學生在課下可能會遇到不同的新鮮事物,不同的問題,這些都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財富,小學科學課程比較靈活,學生在家里也會遇到科學問題。
例如,在學習《植物的生長變化》這章內容時,老師可以讓學生觀察自己家里的植物,記錄它每周的生長變化,三個月后,學生就會發現植物生長的規律。這樣的課下作業對孩子來說負擔不重,學生通過每天的觀察,會發現新的知識。老師應該多和家長交流,了解學生在家的表現,在課堂上老師讓學生們分享家庭作業,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式。
科學素養是一項長期的實踐過程,老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逐漸改進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實踐能力、探索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小學科學能幫助學生認識身邊的科學現象,對他們的成長很重要,老師和家長應該配合起來,幫助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