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陜西以小麥為代表的夏糧再獲豐收,根據最新農情調度分析統計,今年陜西全省夏糧種植面積為1655萬畝,其中小麥種植面積1446.29萬畝。陜西小麥平均畝產為573.46斤,總產414.69萬噸,分別較上年增加8.74%、8.5%,小麥單產創近年新高。據了解,近年來,陜西以西農822、西農3517、中麥895等為代表的優質、高產品種種植面積逐年增加,符合市場需求的優質、強筋小麥品種產量逐年提高,農業供給側改革成效初顯。只要繼續優化產業結構、品種結構,陜西糧食生產保持穩定將成定勢。
今年以來,甘肅省不斷推出便利優惠措施,幫助農產品外貿企業復工復產。在外貿進出口總值下降的情況下,特色農產品出口依然保持增長態勢,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據統計,今年前5個月,甘肅省特色農產品出口同比增長22.5%。其中,蔬菜、果蔬汁出口均實現大幅增長,分別較同期增長15.2%、440%。當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外貿進出口面臨的困難加大。蘭州海關密集出臺了一系列便利優惠措施,包括持續優化通關流程、“一對一”幫扶企業復工復產、拓展國際多元化市場等,支持特色農產品出口。目前,蘭州海關已幫助省內8家包裝廠、11家果園分別獲得向澳大利亞、墨西哥出口的資質。
寧夏今年將不斷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通過加大支持和補貼力度、實施知識產權保護工程等務實措施,力爭全區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5件,助推全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據悉,寧夏將組織開展專利導航和專利運營企業試點培育,推動企業開展知識產權資產質押融資,引導企業運用地理標志推動特色產業發展,推動知識產權加快運用。寧夏還將實施知識產權保護工程,制定實施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實施辦法,進一步健全完善“實施知識產權戰略”部門聯席會議制度,運用“互聯網+”等技術手段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切實維護企業知識產權。據了解,截至2019年底,寧夏全區有效發明專利為3201件,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為4.65件。
近日,青海機場全域5G商用啟動儀式在西寧機場T2航站樓舉行。這標志著青海民航和青海機場公司成為青海省首個5G網絡全覆蓋的行業和單位,青海機場群也成為全國首個實現5G網絡全覆蓋的省級機場群。青海省內各支線機場自然環境惡劣、條件艱苦,運行管理難度大。青海機場公司與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青海有限公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合作,完成青海省內全部7個機場的5G基站建設。據了解,通過運用5G新技術,可在各支線機場內實現遠程塔臺調度、遠程環境數據采集、遠程應急保障、遠程通導管理等,并助力青海機場由傳統交通行業向智慧交通樞紐轉變。
新疆將推進“四個百萬畝”制種基地建設,計劃到2025年,小麥、玉米、棉花、特色農作物制種基地總面積達419.68萬畝。其中“四個百萬畝”制種基地涉及12個地州(市)70個縣(市、區)的1292個村,目前已完成細化到村的區域布局。通過創新研究高質量的優良品種,項目有望增強新疆種子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小麥、玉米、棉花、特色作物的良種供給能力,保障國家種業安全和糧食安全。近年來,新疆以龍頭種業企業的壯大帶動產業鏈發展延伸。目前新疆(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作物制種面積在350萬畝左右,年制種量100萬噸左右,其中疆內年銷售種子約30萬噸。
重慶市近日發布的《重慶市新型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顯示,到2022年,重慶將累計投入3983億元,滾動實施和儲備375個新基建重大項目。屆時,重慶將基本建成全國領先的新一代信息基礎支持體系。據悉,重慶擬以2020—2022年為周期,滾動實施新型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建設及儲備,以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建設“智造重鎮”“智慧名城”。具體來看,到2022年,重慶5G網絡重點區域覆蓋率將達80%以上;智能計算基礎設施方面,重慶將建設國內領先的西部計算中心;轉型促進基礎設施方面,到2022年,重慶將培育20家以上綜合性工業互聯網服務平臺、人工智能服務平臺,200家以上面向產業特定環節和領域的專業支撐平臺。
四川省國土空間規劃與位置大數據應用試點近日正式啟動。四川將在“多規合一”的基礎上,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手段,輔助國土空間規劃各個環節的工作,打破傳統的數據孤島,提升國土空間規劃科學性。這項試點用大數據支撐國土空間規劃,并且在國土空間規劃中賦予人工智能,輔助國土空間規劃各個環節的工作,爭取成為全國的一個創新標桿。據介紹,這項試點將通過對人口位置數據進行分析,深入研究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發現預判國土空間及城市發展中的各類情況,并尋求解決的辦法。同時,圍繞自然資源領域的生態紅線、用途管制、開發利用等,提供準確、實時數據。
根據《貴州省服務業創新發展十大工程行動方案》,貴州提出大數據、現代物流、現代商貿、文化旅游等十大工程重點任務,加快傳統服務行業改造升級,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價值鏈延伸,構建現代服務業體系。方案預計,到2022年,貴州省服務業增加值將突破1萬億元,服務業創新發展十大工程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例將超過78%。其中,旅游業增加值將達到2100億元左右,大數據服務業增加值達到500億元,大健康產業增加值達到2000億元,金融業增加值達到1300億元以上,現代商貿業增加值達到2050億元。為實現預期目標,貴州將優化政務環境,健全服務業重大風險防控機制,統籌推進對服務業創新發展的金融支持。
經過近6年的拼搏奮戰,由中國電建集團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設計,水電基礎局、水電十四局等參建的世界首座堰塞壩綜合水利樞紐工程——云南昭通魯甸紅石巖堰塞壩綜合水利工程首臺機組日前正式投產發電。該項目總庫容1.85億立方米,供水8.08萬人,灌溉6.62萬畝,裝機20.1萬千瓦,年發電達8億千瓦時。2014年,魯甸6.5級地震形成的堰塞湖威脅下游沿江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為此,科研人員采取開挖泄流槽等應急搶險技術,完成紅石巖堰塞湖應急搶險處置。此后,為實現變廢為寶,多方科研力量先后攻克了7大難題,將紅石巖堰塞湖改造成集防洪、供水、灌溉、發電等功能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水利樞紐工程,并于2019年12月順利下閘蓄水。
西藏云計算數據中心坐落于拉薩市柳梧國家級高新區的核心區,是目前全球海拔最高的數據中心,按照“一次規劃,分期建設”的建設模式,目前已完成一期一階段項目建設,并開始投入試運營。項目定位于建設“國際一流數據中心”,數據中心等級符合國標GB50174-2008中的A級、B級標準,且不低于國際Uptime Tier Classification的T3級標準。整個項目占地面積64.5萬平方米,總投資118億元,預計在五至六年后全部完成。據介紹,西藏云計算數據中心項目分為三期,由西藏寧算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運營,建設內容包括40萬平方米的新一代數據中心。三期項目將分別投資28億元、30億元、60億元,全部建成后可提供大約7萬個機柜,年營收預計達100億元。
近期內蒙古首個國家農業綠色發展長期固定觀測試驗站在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啟動,將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農牧業綠色發展模式,為內蒙古農牧業綠色發展提供借鑒和支撐。內蒙古將充分發揮專家團隊技術支撐優勢,將首個國家農業綠色發展長期固定觀測試驗站建成集長期觀測、科學研究、農牧業服務、試驗示范和決策支撐于一體的綠色發展觀測試驗平臺。據了解,內蒙古將利用這個觀測試驗站開展綠色技術應用試驗,總結形成小麥高質高效綠色生產技術集成及麥后復種多元栽培技術、奶牛糧經飼種養結合和農牧循環技術、鹽堿地改良綜合配套技術等3套模式,并加大推廣應用,全面提升農牧業綠色發展水平。
截至今年5月底,廣西已累計投入易地扶貧搬遷建設資金逾410億元,71萬搬出大山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已有69.12萬人實現脫貧,脫貧率97%以上。在集“老、少、邊、山、庫”于一體的廣西,許多貧困人口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石漠化山區等地,易地扶貧搬遷是擺脫貧困的重要方式。據悉,廣西“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人口總規模71萬人,排在全國前列。目前,廣西已將工作重心轉移到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和管理工作,完善安置點配套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集中力量解決好搬遷群眾的產業和就業問題,跑好“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