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永軍 實習記者/ 馮亮
記者:趙書記,您好!今年2月27日,鎮巴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對于地處大巴山腹地,受地理環境影響較多,脫貧難度較大的地域,如期完成脫貧目標是非常不易的。回顧脫貧攻堅這五年,您最大的感觸是什么?
趙勇健:最大的感觸就是“精準”二字。2015年以來,鎮巴縣按照精準到產業、精準到戶、精準到人的要求,結合縣內人口多、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的現實因素,從解決突出問題入手,尋找了一條適合自己的精準脫貧道路。
回看這五年,是一個曲折奮戰的過程,也是一個快速發展的過程;是投資力度最大的五年,也是農村發展最快的五年。五年來,鎮巴累計實現55445名貧困群眾脫貧,129個貧困村退出,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的24.11%降至0.82%。五年的脫貧攻堅歷程,整個縣域的發展超過了前20年的總和,特別是農村的整體面貌發生了歷史性巨變。如果不是脫貧攻堅這樣的歷史機遇,即使再過十幾二十年,鎮巴縣也很難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

鳥瞰山城鎮巴
在這個變化中,令我感觸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一是基礎設施的提升。鎮巴縣地處大巴山腹地,14年前剛到這里工作,印象最深的就是山和路,落后的交通設施一直制約著這里的發展,想要脫貧就必須修建道路。這十多年來,尤其是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鎮巴一直在修路。交通瓶頸問題解決了,產業才能發展起來,老百姓才能過上好日子。在國家及省市政策的扶持下,縣上通過幾輪交通建設,現已經形成了縣域內每百平方公里超過74公里的公路,181個村和社區實現村村通水泥路,十個深度貧困村的通組道路全部打通。全縣實施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1360個,建成集中安置點78個,完成投資16.04億元。特別是西鎮高速和星子山隧道這兩項民生工程,建成后將徹底改變鎮巴交通落后的現狀,有力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二是住房環境的改善。改善貧困群眾住房條件,讓百姓在脫貧政策的幫扶下過上與時代同步的鄉村生活,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問題。鎮巴縣根據貧困戶的地域分布、現實居住條件等因素,以易地扶貧搬遷的形式徹底解決了貧困戶的住房問題。截至2019年完成9300多戶,累計實施3萬多人的易地搬遷。危房改造3000多戶,并對滑坡地帶進行了整體修繕。如今,鎮巴縣城鄉住房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明亮干凈整潔的住房環境讓貧困群眾的幸福指數明顯提升。
三是醫療保障的突破。在脫貧攻堅的工作中,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鎮巴是勞務輸出大縣,外出務工大多在礦山、建筑行業從事體力勞動,導致塵肺病等職業病易發多發,加之鎮巴縣山大溝深,交通閉塞,普通老百姓生病容易拖延,導致小病拖成大病。健康扶貧是鎮巴脫貧攻堅的一大重點和難點。2016年初,全縣因病致貧返貧9862戶22751人,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實行精準識別“四步篩查”法,打造“2+2+1”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構建出“互聯網+健康扶貧”服務載體,創新健康文藝“雙下鄉”,普及健康知識,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小錢辦大事,健康促小康”的健康扶貧路徑。2020年初,因病致貧返貧戶減少至21戶48人,因病致貧率從38%下降到1.5%,貧困人口參保率100%。在醫療報銷方面,報銷比例由60%提升至85%左右,還增加了大病統籌、民政救助、社會捐贈等幾種保障措施,確保貧困戶有病都能夠得到醫治。引導群眾關注身體健康,了解健康知識,健康理念也開始入心入腦。這些有效的健康扶貧方式,讓鎮巴縣獲得了“全國健康扶貧先進縣”“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等榮譽。通過五年的努力,實現了貧困人口基本醫療有保障的目標,讓鎮巴的群眾健健康康奔小康。

家庭簽約醫生團隊跋山涉水開展簽約服務工作

趙勇健在觀音鎮大市川村調研茶產業發展和茶園建設情況

趙勇健在星子山隧道出口處施工現場調研項目建設情況
四是建立教育扶貧長效機制。因貧失學,是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輟學率多發的重要原因。針對這一問題,鎮巴縣精準識別貧困戶家中處于義務教育階段孩子的人數,摸清他們未能上學或是輟學的具體原因,建立檔案,確保義務教育“一個都不能少”,讓困難家庭的孩子也能有學上,這是斬斷貧困根源的根本。今年我們制定了《鎮巴縣2020年教育脫貧工作方案》,全縣將再補充鄉村教師70名,再實施農村學校新建改擴建項目10個,采取跨區對口支援、大學區管理、緊缺學科教師走教等辦法充實深度貧困地區學校及教學點的專業教師。促進教育公平,使更多建檔立卡家庭學生接受更好更高層次教育,都有機會通過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或職業培訓,實現家庭穩定脫貧。
記者:產業脫貧是每個地方脫貧攻堅中最重要的一環,鎮巴縣在產業扶貧方面做的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
趙勇健:鎮巴縣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越,是全國首批、陜南唯一的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生態是鎮巴最大的優勢。我們要靠山吃山,發展特色種植養殖產業,依據這里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造就了眾多特色的農產品。我們立足鎮巴縣實際,依托資源稟賦,宜養則養、宜種則種,按照“龍頭帶動、百業突破”產業發展思路,科學構建以茶葉、魔芋、畜牧、中藥材四大主導產業為主,桑蠶、食用菌、林麝、小雜果等特色產業為輔的“4+X”產業發展體系。堅持以龍頭企業為引領,農村合作社為紐帶,家庭農場為基礎,建立起入股分紅、勞務增收、訂單回收、種養托管等利益聯結和帶貧益貧機制。
2020年,全縣茶園面積已達14萬畝,魔芋、中藥材種植面積分別突破10萬畝、20萬畝,生豬等畜牧飼養量近90萬頭。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將全縣4萬多名貧困群眾嵌入農業產業鏈,實現了脫貧致富。這些產業不僅讓貧困群眾脫貧,更使全縣的經濟有了更好的發展。
與此同時,鎮巴縣堅持以移民搬遷帶動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穩固搬遷成效,持續推動移民搬遷和扶貧產業的融合發展。全縣78個集中安置點累計實施產業扶貧項目518個,建立產業示范園20個,社區工廠20個,就業扶貧基地17個,帶動7000余戶搬遷貧困群眾脫貧增收。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基礎和支柱,鎮巴縣將持續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農產品產業,建立更加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做到經得起時間的檢驗,真正得民心、走得遠。

西鎮高速年底前建成通車,將徹底改變鎮巴交通落后的現狀
記者:2020年脫貧攻堅工作全面收官,鄉村振興戰略又為鄉村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那么,鎮巴縣如何持續鞏固脫貧成果?您對鎮巴縣的鄉村振興工作又有哪些思考?
趙勇健: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基礎和支柱,也是今后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扶貧產業,重在群眾受益,難在持續穩定,讓農業產業扶貧行穩致遠,就要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始終把保障農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鎮巴縣要在“4+X”產業發展體系的基礎上繼續拓展產業鏈,塑造有地方特色農產品品牌形象,增加產品附加值。推動專業化合作組織,走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道路,形成從生產端到銷售端的全鏈條產業發展模式,加大農產品電商化的扶持力度,建立線上銷售的長效機制,更好地支撐扶貧產業發展。鎮巴縣將通過成熟的產業實現由“輸血”救濟到“造血”自救的依托,在鞏固脫貧成果的同時,建立好今后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
今年我們實現了脫貧目標,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這不是終點,是新的起點,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這個起點。鄉村振興是集產業發展、社會繁榮、環境宜居、文化復興、人氣集聚、組織建設完善等內容于一體,是全方位、全領域、全系統的振興。每個地域必須結合自身的特點來考慮如何開展鄉村振興工作。
對于鎮巴縣而言,還需在以下四個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結合各項政策制定適合自己的振興方案。從脫貧到振興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各項振興工作的開展必須與“十四五”規劃,特別是要與農村的發展規劃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因地制宜,選擇適合自己的振興路徑。
二是繼續提升農村基礎設施的水平。雖然鎮巴縣目前的基礎設施建設較之前已經有了質的改變,且達到脫貧的標準,但與老百姓的實際愿望還有一定的差距。村到組的道路還需要加強建設,醫療衛生、教育發展等這些和民生緊密相關的都還需要繼續加大投入,要全力、全面地做好鎮巴縣的基礎建設,為鄉村振興打牢根基。

鎮巴神秘的美麗天坑
三是拓寬百姓增收渠道。鎮巴山大溝深,平地面積比較稀缺,產業發展仍舊是短板,要在“4+X”產業發展體系的基礎上繼續拓展產業鏈,并形成特色產業,為鎮巴縣老百姓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拓寬增加收入的途徑。百姓富起來了,鄉村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四是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有一定的區別,鄉村振興的側重點是新農村的建設,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則是為改變農村面貌、促進農民致富、推動農業發展提供精神支撐的有效手段。在此期間,鎮巴縣要通過各類豐富的活動引導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崇尚文明,提升農民的文明素質。加大環境衛生的治理,建立起良好的生活方式,引領農村新風。讓農民群眾在共建共享中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煥發出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記者:您在鎮巴工作了14年,作為鎮巴的縣委書記,面對這里的好山好水,獨具特色的人文風貌,您對鎮巴的未來期待是什么?
趙勇健:鎮巴縣天然氣、頁巖氣儲量豐富,擁有世界級天坑群地質遺跡和亞洲面積最大的原始木竹林,這些生態資源是鎮巴人的福祉。在今后振興鄉村的道路上,我們要結合國家“十四五”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規劃,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性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為目標,建設好這里的生態文明。只有保護好這里的生態,人們才有更長遠的幸福生活。
鎮巴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獨特的人文風貌,這里旅游資源豐富,有民歌之鄉、苗民之鄉、紅軍之鄉的美譽。希望西鄉至鎮巴高速年底建成投用后,盡快啟動建設縣城至巴山、縣城至通江的高速公路,形成高速公路的大網絡、大循環。以交通的大發展促進鎮巴旅游資源的開發,帶動鎮巴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