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胡曉菲
朱家河村位于勉縣武侯鎮以北的深山,屬深度貧困村,21個村民小組,503戶、1357人。2016年建檔立卡貧困戶293戶832人,貧困發生率52.6%。該村總面積25.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林地面積3.26萬畝,耕地面積僅有4720畝,均為200畝以上大坡地,制約發展因素諸多。由于該村地形地貌復雜、村民居住分散,導致交通出行十分不便。面對復雜現狀,朱家河村在三方面迅速完成“蛻變”,最終在2019年順利實現整村高質量脫貧退出,貧困發生率降至1.18%,且以主導產業和集體經濟為強勁引擎,帶動整村走上欣欣向榮之路。
2016年,“撤村并鎮”后朱家河片大、人多,村情民情都很復雜,加上連續的三任支書都考上公務員,人事變動頻繁,導致班子合力不夠、工作滯后,群眾認可度較低。縣委為切實解決深貧村攻堅能力問題,在朱家河村推行了脫貧攻堅聯合黨委試點,由牽頭幫扶單位負責同志擔任書記,按照“大事共議、實事共辦、急事共商、難事共助”的原則開展工作,涉及范圍包括扶貧重點項目申報、建設,村級產業發展;安排幫扶單位資金投入、干部入戶幫扶、“八個一批”政策落實協調;上級部署的緊急性、重大性工作;重大突發性事件、長期難以解決的問題,以及依靠村級自身力量無法解決的困難和其他需要共商共助共解決的工作。同時,武侯鎮黨委找準“關鍵少數”突出問題,動員剛剛考上公務員的徐小青回村當好群眾“領路人”。自此,聯合黨委帶領村民,披荊斬棘,解決疑難雜癥,強力推動脫貧攻堅各項工作,切實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工作優勢,村“兩委”和駐村力量的服務意識持續增強,“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思想成為主流。2019年,“聯合黨委+扶貧產業園區”重點項目建成,總投資208萬元,建成鋼結構廠房550m2的倉儲室8間,購買了銜接整村扶貧產業的配套烘干、裝袋和粉碎設備,現整體租賃第三方經營,每年村集體分紅收益達8萬元。隨著園區的投用,同步解決了周邊易地搬遷戶務工和收入問題,在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工作中再下一城;新冠肺炎疫情后,縣委副書記史邦儉去朱家河參加院壩會,從晚上6時開到10時都結束不了,發言依舊踴躍,不是因為雞毛蒜皮、矛盾糾紛,更不是有苦訴、要告狀,而是每個村民都想發表建議,為村上下步發展貢獻力量,表達美好期盼和祝愿。
一是聚焦基礎補短板。2017年前全村只有一條水泥主干道,村集體沒有經濟積累,無力解決群眾關心關注的各類問題。脫貧戰斗打響以后,徐小青帶領村“兩委”與駐村工作隊一道,緊抓脫貧攻堅歷史機遇,爭項目、要資金、謀支持,先后爭取上級資金980余萬元,新建道路10條、15.7公里,新修水泥橋3座,爭取油返沙項目385萬元、改擴建通村路11公里。為了發展要修產業道路,因為涉及農田、林地,矛盾糾紛多,十七組中藥材基地道路要占用部分田地和樹木,徐小青利用晚上時間,不遺余力講發展、宣政策,最終做通大家工作、形成共識,沒有一戶講條件、要補償,還主動義務服務施工單位,2018年11月產業路順利完工并投入使用。二是心系民生解難題。解決住房安全問題,在平均海拔1000米的朱家河是大難題,摸底時全村土坯房占80%以上。下定決心要干時,因為山高地稀,選址又成大問題,最終選定的原鄉政府院子,需拆除12戶村民房子,難度很大。對此,鎮村組成12個小組,一對一、多對一輪番做工作,干部半夜了還在拆遷戶家成常態,凌晨兩三點回家也不稀奇,最終真情實意感動了拆遷戶,安置點建設正式啟動,全村累計投資2400余萬元,解決216戶貧困家庭安全住房問題,住房差問題成為了朱家河永遠的歷史。作為有河之村,朱家河2017年前部分群眾“吃水”還很難,但作為必須解決的問題,村上克服冬季水管冰凍困難,實施人飲工程15處、投入資金150萬元,讓330戶村民吃上了自來水。三是群眾之事無小事。除了住房,村上通過各種渠道,籌措200余萬元,安裝路燈47盞,夜晚村道不再漆黑;安置點修葺河道200米、硬化道路200米、綠化美化500m2、新增變壓器3臺。2019年村黨組織活動陣地和標準化衛生室建成投用,使整村面貌和服務能力更上一層樓,極大增強了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鼓舞了脫貧信心和內生動力,鎮村和“四支力量”在村民心目中的公信力和號召力都大幅提升。
思想能力提升了、發展基礎改善了,如何讓朱家河鄉親們的錢包鼓起來,成了新挑戰。朱家河緊扣自身發展優勢,鼓足勇氣和干勁,下足真功夫,圍繞“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主線,黨支部牽頭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萬花土蜂養殖專業合作社”“萬興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萬春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四大合作社,經過三年多苦干實干,實現了整村發展由靠山吃山向“1234”齊步走的轉變,即:一個園區,“聯合黨委+扶貧產業”園區主導整村發展;兩個增長,通過產業發展,實現集體與農戶收入共同增長;三個綜合,圍繞“土地資源+產業項目+扶貧資產”的綜合利用,加快整村扶貧產業發展;四個聯動,聯合黨委謀劃發展、破解難題,村“兩委”帶頭推動、解決具體問題,合作社(企業)具體落實、發展產業,貧困戶積極參與實現產業發展、收入增長。
朱家河村的實踐再次證明,鄉村的發展一刻也離不開黨的領導。朱家河“蛻變”過程中,每一次重大決策都有聯合黨委、村黨組織的論證和引導,每一項主導產業的發展,都有村“兩委”成員的動員和組織,因此要切實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不斷提升村“兩委”班子帶頭致富能力、產業經營能力、創新機制能力,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向規模化、長期化、制度化、市場化方向發展。其次,想發展必須優先考慮民生問題和基礎設施問題,在“后扶貧時代”民生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要統籌兼顧2016年以來的非貧困村,將朱家河此類點的突破連片成面,最大限度消除基礎設施和民生保障的區域差異。最后,在產業發展上,各村資源稟賦不一,必須因地制宜、辯證看待優劣勢,朱家河擁有較好的自然環境,以及發展林下經濟條件,有利于中藥材、食用菌、花椒等相關產業發展;同時,企業和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鄉村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能夠很好地解決發展、技術與銷路等問題,必將成為村級集體發展經濟的重要支撐,在新冠肺炎疫情后微小企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困難,鎮村在發展時要聚焦“做好六穩、落實六保”,充分考慮讓利、微利合作,在合規合法框架下完善現有利益聯接機制,確保永續互惠、共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