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永嘉縣大若巖鎮中學 325100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美術拓展課程已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開展有效地課堂教學,美術拓展課程教學質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也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它是一門實踐性強、創造性強、具有明顯時代發展性的課程,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獲取知識和技能。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的同時,應該學會如何在交流中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學會如何整理、加工并表達,最終目的是培養他們學會自主學習。我覺得應借此次溫州市初中教學新常規之東風,謀美術拓展課程教育新發展。
為了深入探討初中美術拓展性課堂教學,促進有效學習,推進新教改方案下的初中拓展性課堂教學變革,于2016 年11 月2 日在甌北五中舉行美術拓展性課堂教學展示活動。該校的楊老師開出的美術拓展課《永昆旦角——云裳記》,很多老師咋一看課題以為是上音樂課,原來音樂的內容拓展到美術課程上來,道出了永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教師以旦角服飾的美在那里?小結:色彩美、裝飾美、款式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藝術教育寓教于樂、生動形象、感人的優勢。總之,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獲得多方面的發展,美術教學中要廣泛利用一切可用資源。受其啟發筆者在這學期也開了一節校級美術拓展公開課《扇面情緣》。本課以語文的古詩詞為載體進行美術拓展性的課。
所謂“情境”,是指某種能造就人特有心理的一種氛圍。它對人的情感起著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就國畫而言,意境凝練,意存高遠,有時學生難以理解,這就需要教師根據詩文內涵,創設情境,充分顯示形象,把學生帶到作品的藝術境界中去,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促使學生的情感與畫家的情感產生強烈的共鳴,從而做到“以境引情”。
“畫”是畫家“情動而辭發”的產物。每一幅畫的產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還有詩人獨特的情感體驗。如果學生不知背景,不知畫家坎坷的經歷,也就不能正確領會畫家的情感。再說喜歡聽故事是學生的天性。因此在課堂上,教師不妨用生動、形象的語言,用故事的形式講述畫面產生的特定環境以及畫家作畫時的特殊心情,可以為學生理解扇畫面內容創設一個想像的情境,從而啟發學生體會畫家的情感達到作畫的動機。
如《贈汪倫》這首詩,我以故事的形式在課前講述了李白當時寫這首詩時的背景:有一人名叫汪倫,很有才學,但他不愿意做官,隱居在安徽涇縣桃花潭畔。他對李白所作的詩佩服得“五體投地”,日夜吟誦。他知道李白喜歡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釀成酒,并長年窯在地下。有一回,聽說李白到了安徽,他很想邀請李白前來做客,但又怕李白不肯來,于是想出一個妙計,修書一封給李白。李白拆信一看,只見上面寫道:“先生好游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早聽說汪倫對人十分豪爽,便欣然答應。可見面后,汪倫卻大笑:“‘桃花’是此潭的名字,并無桃花十里;‘萬家’是此店姓萬,并無酒店萬家。”此時,李白才知上當,但卻哈哈大笑:“臨桃花潭,飲萬家酒,會汪豪士,亦人生一大快事。”此后,汪倫每日以美酒佳肴熱情款待,兩人情趣相投,成為好朋友。可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今日李白要乘舟遠去了,面對桃花潭邊前來送行的汪倫,他即興寫下此詩。學生就會興趣盎然地吟誦起來。在這咿呀吟詠的同時,“朋友間的深情”相信學生不難體會,這樣由詩意引申到扇面的畫意就容易多了。
繪畫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對于那些描寫山川風貌、生活場景的繪畫,我們不妨讓學生想像畫面,扇子的畫法。因為學生總是憑借形象而引發想像的,讓學生通過視覺去感受圖畫中的美,與詩相互印證,在獲得美感的同時,定會產生熱愛祖國壯麗河山之情,感受生活之美。
扇面情緣的教學中,由于受條件的限制,往往不能實景實物進行觀賞。此時,教師要借助音樂、畫面等媒體,幫助學生架起想像、聯想的橋梁,順利地將學生帶入情境,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產生移情和共鳴。
如《送孟浩然之廣陵》,詩人與故友的離愁別緒完全予以在了水天一色之間。教學中可選用與這首古詩詩意相協調的古典樂曲《送別》,讓學生邊看圖片邊凝神細聽,讓凄婉、動聽的旋律喚起學生豐富的想像,使他們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如臨其境。似乎看到了滾滾的長江水奔向天際,友人的孤船漸漸遠去,逐漸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而李白卻久久佇立在江邊,不愿離去……這樣,學生目視其文,耳悅其聲,也一定會深切感悟其“朋友情深”。
由此可見,教師要根據古詩的不同特點以及扇面繪畫教學的需要,巧設各種情境。只要“境”創設得妙,自然“情”便激發得濃。
畫家在精心創作畫時,往往用心血凝聚了許多精妙絕倫的名詞佳句在其中。這些詞句常常是點睛傳神之筆。它們寄深意于一瞬,寓豐富于單純,像清泉,似甘醇,句凝情濃,字煉理深,常深含詩人豐富的情感,常給人以新的生活啟迪。如寄托對久別故鄉深深思念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表現對家鄉戀戀不舍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抒發親情的“每逢佳節倍思親”;暗藏哲理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教師應緊緊抓住這些千古吟唱的精詞佳句,啟發學生品味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并使此情此意,能如春雨點點滴滴滲入學生的心田,由詩情引申出的畫意濃濃。
進入扇面國畫的古詩句,大多是抒情詩。有的直抒胸臆,情動于衷;有的婉曲隱含,情蘊其間;有的借景抒情,情因景生;有的移情于景,景中見情;有的情理交融,情真意切。“情”是“詩”之靈魂,“情”是“畫”之精髓,沒有詩人真摯濃烈的感情,就不能產生動人心弦的畫面。如李白在經歷了十五個月的流放生活之后,重新獲得了自由,懷著難以自禁的輕松喜悅之情,寫下了《早發白帝城》。由此可見,詩是詩人“情動而辭發”的產物。故吟誦這些古詩,可以給人以情的感染,情的熏陶。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以情激情,引導學生深刻體驗詩情畫意蘊含的豐富情感,引起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