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葫蘆島市龍港區雙樹實驗學校
在當今社會,經濟的不斷加強也逐漸顯現出生物科學的意義和作用,其影響意義對科技的進步有很大的推動作用。現如今的教育環境氛圍就是慢慢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也融入了素質教育,其對于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掌握和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素質教育和新課程理念的雙重指引下,初中生逐漸改變了被動學習的環境和局面,重視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的培養。
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教師和學生受傳統教學的影響都具有一定的慣性,如何及時的做好轉變是課程改革的關鍵,在這一點上教師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教師除了自身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方面需要改變外,應盡快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所謂自主性學習是就學習的內在品質而言的,相對于被動性學習、機械性學習和他主性學習。自主學習就是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能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勇于實驗、勤于思考,這就是要學生在學習過程的各項具體活動中能發揮主動性,自覺地樂于、勇于、勤于去進行各項教學實踐,自覺、主動地去學,這就是我們理解的自主學習。
傳統教學是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方式。雖然教學中也強調師生的交流,但都是在教師控制下的一問一答。依靠學生查找資料,集體討論為主的學習活動很少,教師布置作業多是書面習題與閱讀教科書,而很少布置如社會調查等實踐性作業,學生很少有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看法與意見的機會。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學習負擔重,壓制了學生自主性學習的發展。所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首先要從課堂教學過程抓起,主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課堂氣氛融洽,師生感情和諧。融洽的課堂氣氛,和諧的師生感情,使學生能放松地學習,放心地思考,不用擔心老師的責罵,也不用擔心同學的譏諷。這種狀態學習效率最高,最易產生靈感,見解最易獨到。有了這樣的氛圍,學生學習興趣就會大大提高,也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熱愛教師,聽從教師的教誨,為學生自主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引導學生去認識和發現。學生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大腦中聽教師講、被動學"的思維習慣還蒂固根深。以教師為中心設計問題、提出問題,學生被動地指向性地回答問題,學生的學習能力得不到鍛煉,心理始終處于消極的等待中。也就是教師沒有提問時等待教師提問,回答了提問還要等待教師鑒別回答正確與否,致使學生的思維缺乏自主性和創造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去構建知識體系,而不是復制知識。前人留給我們的知識,對學生來說是未知的,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去認識和發現。在教學中,教師要合理組織教學過程,充分相信學生,把時間空間給學生,讓其自己在學習中發現問題,當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時,教師應該因勢利導,讓學生知道什么樣的問題有價值,這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興趣,養成提出問題的習慣都有好處。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寫錯了或說錯了,也不要大驚小怪,而應師生共同來分析為什么錯了,原因在哪里。教師要充分肯定學生的積極表現,鼓勵其繼續努力。這是幫助學生盡快步入自主性學習軌道的極好途徑。
承認學生差異,因材施教。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承認并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發現每個學生的獨特性。例如,有些學生對小活動特別感興趣,教師可多安排他們做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并及時引導學生從游戲中體會、感受書本上學到的知識。有些學生對社會問題感興趣,教師應鼓勵他們帶著問題去做調查研究;引導他們進行一些理性的思考和探索。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多地體會學習的樂趣,更加主動地去學。
過去的教科書僅是知識的載體,是供老師傳授知識的文字資料,教材編寫從指導思想上不是考慮讓學生去進行自主學習,而《課標》明確提出教科書應為學生的自主發展創造條件。教材中,設置了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欄目和內容,如想一想、活動在線、議一議、試一試等,從教材的基本結構和基本內容上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條件。主要作用如下:創設情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學生熟悉的事實出發,讓學生自覺地走進自主學習的境界。從設計學生活動出發,讓學生在經歷活動過程中激發自主學習的動力,進入自主學習的境界。
在《課標》中指出,探究既是重要的教學方式,又是重要的學習方式。在探究活動中,學生主動地學習知識與技能,體驗學習的樂趣,從而進入自主學習的軌道中來,在開展探究性活動中,教師要做好如下工作:鼓勵學生積極大膽參與,要鼓勵學生積極動手、動腦,通過自主的探究活動,體驗學習的樂趣。在探究過程中,要幫助學生克服怕出錯、怕麻煩等思想障礙,同時在比較困難的地方適當給予指導,使學生能夠比較順利地參與探究活動。這樣做可以讓學生更多地體驗到成功的愉悅,避免多次失敗產生的消極心理影響。對于學生所提出的意義不大的問題或明顯不正確的猜想,不要簡單的否定,應該在充分肯定學生積極性的同時還要指出其中正確合理的成份,使學生看到自己的成績,增強參與的勇氣和主動性。選擇合適的探究活動。教師可以從新《課程標準》中選擇,同時,也應該結合本地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自己設計一些探究活動。探究的課題應該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達到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理解自然的情感以及探究興趣的目的。另外,學生的探究學習應該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在學習的初始階段,應選取較簡單的探究活動,必要時,在容易出現困難的地方給予提示,使學生保持不斷探究的信心。重視探究活動中的交流與合作。要注意發揮每個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積極性,不能由少數學生包辦代替。這樣使每個學生得到機會均等的全面練習,體現工作中的分工與協作,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僅關乎學生生物學習能力的提高,還有助于提高生物學科的教學質量,更能為祖國發展提供高能力高水平的科技人員貢獻力量。教學中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創造一些有一定層次的“誘因”,通過學生思考探究發現問題,由教師誘發,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產生極強烈的學習愿望,以主人的地位,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可促進學生智力潛能的開發和提高,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