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縣板石房子寄宿制小學
誦讀是提升小學生記憶力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對傳統經典文學的誦讀,這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內涵,同時在對兒童形成良好人格方面也提供了基礎保障。在小學語文課堂傳統經典誦讀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注意對學生興趣、耐心、恒心的培養,從而使傳統經典誦讀在提升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方面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
誦讀即清清楚楚地高聲朗讀,是將文字作品轉換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實踐活動,誦是指訴說,讀是指聲音清晰、洪亮,誦讀就是完善表達文字思想感情的一種語言表現形式,誦讀不僅可以提高閱讀能力,還可以增強藝術鑒賞能力,同時又可以陶冶情操,開拓心胸。所謂經典誦讀是指對具有權威性和典范性著作進行誦讀。傳統經典名著都是經過大浪淘沙后留下的最寶貴的精神食糧。傳統經典誦讀的最大意義以及作用在于它可以和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進行對話。這對于小學生同樣如此,小學生雖然年紀小,但同樣可以選擇適合該年齡段的傳統經典進行閱讀,同時教師也可以針對性地將不同種類的傳統經典名著組成群文,利用群文閱讀的形式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這是一種高效率的教學手段。以《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傳說》為例,這是一篇帶有神話色彩的故事,是中國傳統的民間故事,文章的主要內容是思念女兒的媽媽爬上高高的武夷山頂盼望女兒能早一天回到自己身邊,而被隔到海東面的女兒也時時想念母親,她站在阿里山頂上望啊望,可是怎么也看不到媽媽,于是變成了一顆紅檜樹。教師可以讓學生通篇閱讀該課文后,給學生推薦《中國神話故事集》來看,可以說一個國家的文化起源就是從神話故事開始的,了解并掌握一定的神話故事是每一名小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比如后羿射日的故事、女媧造人的故事、大禹治水的故事等,這些小故事集生動性與趣味性的同時,還具有激濁揚清、懲惡揚善的教育意義,對小學生的道德培養起到一定積極作用。
有教育研究成果表明,人的三觀是在13 歲之前基本形成的,同時該階段也是人類記憶水平最強的時段,而小學階段恰巧處在人的第三啟蒙期,在這一時期加強對兒童的教育,將會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其實喜歡模仿是人的天性,這種天性在小學生身上體現得更為明顯,學生會對課文中的情節本能地進行效仿,但僅僅誦讀課本上的文章對小學生來講是遠遠不夠的,這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傳統故事的講解激發學生更大的誦讀興趣,使學生獲取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點,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操,進而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比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孔融讓梨、鐵杵磨針、懸梁刺股、毛遂自薦、水滴穿石、杞人憂天、愚公移山、亡羊補牢、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等中國經典傳統哲理小故事,學生可以從這些民間小故事中受到良好的啟發與教育,通過上述一個個小故事,學生學會了團結有愛,對待兄弟姐妹要謙讓有禮,對待長輩要尊重,遇到不順利的事情也不要盲目悲觀,要知道一件不好事情的背后也許就藏著一件好的事情,很多事情都是在失望中孕育出希望,做什么事情都貴在堅持,堅持是最動人的情操,往往很多事情的成功都來自最后多堅持了一下,這條黃金定律對于學習當然也不例外。在學習中要發憤圖強、不懈奮斗,從而乘坐知識這條小船到達成功的彼岸,同時要提升自信心,逐步完善自身價值,同時對于自我的價值也要相應地產生自我認同感,還學會了不要像杞人那樣整日擔心天會掉下來而憂心忡忡,不要為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去苦惱,要樂觀和堅強地面對人生,同時對即將發生的災難要做到在災難來臨之前將隱患扼殺,不要像亡羊補牢的故事講的那樣,羊死了才去修整羊圈。這些傳統的經典小故事都是構建起學生三觀的基礎素材,只有將這些基礎的素材知識點熟練掌握,才可以為學生以后的學習生活打下堅實基礎。而誦讀則是讓學生快速掌握傳統經典文化的強有力手段,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傳統經典文化的記憶,還可以增加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目前,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為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對學生進行傳統經典誦讀能力的培養,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集音、形、影于一體以及生動、趣味、形象的特點,播放關于傳統經典方面的小動畫或者小視頻,或者是制作成小動畫或者小視頻的傳統經典書籍等。小學生由于年齡特點,身心正處于發育期,相對于普通動畫片,對這種傳統經典的書籍小學生會缺乏閱讀興趣,而將這些相對枯燥的經典書籍制作成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畫形式,能提高小學生對傳統經典的學習興趣,從而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傳統經典以十三經、二十六史為根本,以諸子百家詩詞小說為枝葉,從宏觀和微觀上反映了我國的朝代更迭,民生民俗。當今科學技術發達,教育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在小學階段就進行傳統經典的誦讀,是這個時代小學生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