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第十三中學校
初中生數學學習具有一定特殊性,學生充滿個性、興趣、好奇與求知欲,同時,學生的“自我中心”意識非常強烈,使得學生缺乏良好的合作學習能力。基于教學現狀,教師對“小組合作”教育模式進行深層次開發,為學生構建多樣化合作學習模式,在滿足學生學習求知欲的基礎上,逐漸喚醒學生合作意識,培養學生數學小組合作學習能力。
學生獨立學習時,可以培養提升自我問題解決能力,但學生自主學習時,學習視域會受到知識儲備的局限,導致學生學習質量提升受限。為很好解決該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即在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上,開展合作學習交流。
例如,人教版七年級數學“相交線”內容教學引導時,教師基于教材內容與學情,設計探究式小組合作方案,為學生設計探究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相關探究問題設計如下[1]。
問題1:教師預先準備兩根木條,并利用釘子進行處理,使得兩根木條具有一定夾角。教師引導學生對木條進行構想,兩根木條無限延伸后,則可以得到兩條相互交叉的直線,即數學相交線模型。引導學生對其模型進行觀察,讓學生對模型中形成的夾角位置關系進行探討?
問題2: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究互補角與對頂角各自的角度關系?
問題3:假如相交線形成的某個角為90°,請學生們探究相交線的位置關系?
教師通過構建數學模型,引導學生進行模型觀察,并引申出數學概念,讓學生對數學概念進行探究學習。基于學生探究學習情況,教師引導出“垂線”的數學問題,深化學生的探究小組學習效果,提高數學課堂教學內容銜接質量,確保教學環節緊密相連,提高學生數學綜合學習實力。
在探究式小組合作學習中,每一位學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猜想與疑問,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提問回答,則可以逐漸引申出數學重點內容,保證學生數學基礎知識的學習質量。同時,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形成了團隊意識,收獲了更多真摯友誼,促進初中學生身心成長。
通過對初中生數學學習分析調研可知,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差異化較為突出,因為學生在小學階段形成的學習習慣、基礎知識、思維方式存在很大不同,導致學生進行初中數學學習時出現較大差異。
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需對每一位學生負責,確保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可以逐漸提升,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面對學生數學學習差異化,教師不僅需要挖掘自身教育潛能,開展層次化、個性化數學教學引導,同時,應當合理開發利用學生教育資源,因為學生在學習數學內容時,也開展著數學知識的共享,即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在學生互幫互助的數學學習環境下,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差異化會逐漸縮小,提升學生數學綜合學習效果。為深入開發學生互幫互助的學習狀態,教師設計互補式小組合作教學方案,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成果進行最大化共享,提升全體學生數學學習水平[2]。
在互補式小組合作模式構建時,學生分組非常重要,教師既要突出學生學習主體性,給予學生一定自主選擇空間,同時不能讓學生“三五成群”隨意組建,避免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開展一些不良行為,影響到小組合作的整體教育效果。為此,教師需合理掌握分組尺度,基于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優勢與學習不足,為學生設計3-5 個可選小組模擬名單,然后讓學生從可選小組中進行自主選擇,既可以保證學生小組學習的互補性,同時給予了學生自主選擇權利,突出了學生數學學習主體性,為后續互補式小組合作學習打下基礎。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數學“反比例函數”教學時,為保障整體教學效果。教師在閱讀思考—生活中的反比例關系引導時,則設計互補式小組合作模式,學生通過對生活事例的分享溝通,實現數學學習資源共享。在學生對“反比例函數”的學習心得與理解分享下,學生對相關數學概念理解的不足得到有效彌補,提高學生該部分數學內容的整體學習質量。
為挖掘數學小組合作教育潛力,教師應當對學生實際學習情況與身心思維進行深入了解掌握。通過分析可知初中青少年的求知欲望與好勝心非常強,教師對其進行合理利用,則可以有效提高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為此,教師設計競賽式小組合作教學計劃,首先將學生們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其次圍繞著數學教學內容,設計相關競賽題目,讓學生開展小組競賽,最后則基于學生對競賽題目的理解認知,引申出具體的教學內容,以提高學生數學課堂學習質量與效果。為保證競賽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開展的可行性與可靠性,教師需對競賽題目進行深入的優化論證,保證競賽題目與教學內容的關聯性,同時,在比賽開展過程中教師需擔任裁判員一職,確保小組合作競賽公平、公正、公開的開展,激發學生數學學習潛力與興趣,提高初中數學教學質量[3]。
課堂上要讓學生先思必先有疑。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質疑。自主探究必會驅使學生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在課堂教學中針對某些數學問題數學現象引導學生提出不同的想法,讓學生先在小組內爭論再在全班進行思維碰撞,從而激活學生的積極思維,培養學生發現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習慣。
初中數學課程教學工作進行時,教師基于小組合作模式進行開發創新,為學生構建探究式學習、競賽式小組合作、互補式小組學習等模式,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