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林鎮寄宿制小學
語文課堂教學的現狀,然而,結果總是事與愿違:老師為了文本為了學生吸收,殫精竭慮,.而學生,尤其是中下等成績的學生們,在課堂上卻是如坐針氈,誠惶誠恐。幾年下來,我們的學生們不但沒有習得漢語言的駕馭能力,反而對語文課堂望而生畏,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與信心。
追根溯源尋找出路,縱觀中華文脈幾千年的歷史,我們可以對歷代的大文豪如數家珍:屈原,曹操,李白,杜甫,蘇東坡,郭沫若,魯迅,錢鐘書……我們從來不知道,這些文豪們的老師們,是運用了什么樣的教學方法,讓他們如醍醐灌頂,文思泉涌,妙筆生花的。
但是,從龐大的文史資料及大師們的眾多文學作品中,我們都發現了一個現象:他們從小就對先賢的優秀作品耳聞目染、與之耳鬢廝磨。我們完全想象得出他們搖頭晃腦,如癡如醉地吟誦經典的樣子。正如魯迅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那位“極方正,質樸,博學”的老先生一樣: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有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他自己也念書。后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來,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坐皆驚呢……由此可見,朗讀
這一質樸的教與學的方法,對于語言文字的學習是多么的重要。
因此,古人云:“書讀百遍,其意自現”,“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不僅古人,近現代的教育家,語言學家也一而再,再而三的呼吁要重視朗讀。葉圣陶先生指出:觀文先讀熟,讀中悟其情。張田若生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而《語文新課程標準》也指出:“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在這個環節中,“朗讀是最重要最經常的訓練”。
朗讀教學的方法
在朗讀之前,要用字典等工具書對文本進行正音,尤其是對多音字在具體文本中讀音的正確把握。接下來,將長句子按意群劃分為幾個小段,便于學生讀懂長句子的意思。這一點很重要,但是很少有老師堅持做到。如,“雅魯藏布江\河床的平均海拔\在3000 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的人,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這樣一劃分,學生讀起來既換氣輕松,也不會割裂句子,容易弄懂句子的意思。
關于朗讀的技巧,是需要老師在課堂中長期循循善誘和逐步引導的。
在一篇文章中,標點符號可以幫助確定基本的停頓和語調。尤其在低年級,要向學生講清楚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及自然段間停頓時間的長短,并理解陳述句、問句、感嘆句的不同讀法。
教給學生一些技巧,讓他們知道,語調的輕重、語速等在朗讀中要如何變化,才能恰如其分表達出文章想要表達的意思。一般情況下,描寫突然發生變化、著急、遇到危險情況的句子,常讀得快些、急促些;表現高興、興奮、贊美的句子,讀時音調略高;描寫優美景色的句子,要讀得語氣舒緩,柔和,美一點;表示悲痛、沮喪的語句可讀得低沉些、緩慢些。具體的讀法,一定要與具體的課文內容結合去把握。如《狼和小羊》-課中,狼是兇狠、蠻橫、不講道理的,在朗讀狼說的話時就要讀出兇狠、霸道的語氣,語調要低沉些;而小羊是溫和的,在朗讀小羊說的話時,語氣就應柔和些。
1.帶讀,老師或讀得好的學生來帶領學生讀。
2.學生自由讀。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
3.個人讀,由老師抽一名學生朗讀。
4.范讀,由老師示范朗讀或給學生播放優秀播音員錄制的課文錄音給學生聽,讓學生模仿和感受,增強學生的語感。
小學生的思維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對抽象的文字的理解,需要以直觀形象來輔助。比如在教學《頤和園》-課時,由于學生沒有去過頤和園,老師可以給學生出示頤和園各處景點的圖片,再結合課文,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體會到佛香閣的高、排云殿的大,又是如何的金碧輝煌。能讓學生更能感受到昆明湖的靜美、十七7L 橋上的石獅子的姿態不一。有了更豐富的感受,學生才能朗讀出對頤和園的贊美之情。
有些小學生好動、愛表演,在表演時能全身心投入,這時他們的想象力最豐富,對課文的內容和所表達的情感能用心體會。因此,邊演邊讀,就成了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好方法。比如,在教學《西門豹》這篇課文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扮演西門豹、巫婆、和官紳,根據他們的身份,去模仿人物的表情和語氣,去揣摩他們不同的心理活動,從而更能體會到巫婆與官紳勾結,裝神弄鬼壓迫百姓的本質,以及西門豹的智慧和敢于反對迷信的品質。隨著表演的深入,學生會漸漸對朗讀產生深厚的興趣。
有效的朗讀指導,能使學生從中受到感染,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養成良好的誦讀習慣。對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也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葉圣陶先生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在課堂教學中做好朗讀教學,受益無窮的,將會是我們所有的語文老師和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