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慈溪市宗漢街道曙光實驗小學
科學是小學教育中一門十分獨特的學科,它既不同于語文與英語這類學科能教導小學生如何與人交往,也不同于數學這類學科讓小學生學會許多生活技能,科學課程更多地是通過一些看似沒什么實用價值的實驗教學讓小學生培養(yǎng)基礎的科學思維,讓小學生懂得科學對生活的強大改善效果。將現代科學技術融入到科學教學中,可讓小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發(fā)散思維發(fā)展更加迅速。
小學的科學課程中包含許多令小學生耳目一新的科學知識,這部分知識或是與小學生日常觀察到的情景有很大不同,或是從小學生常忽略的角度解釋某一現象,對好奇心旺盛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1]。在小學科學教材中,學生時常可以了解到許多與現實生活相差甚大的科學現象,而學生的求知欲一旦被激發(fā)出來,教材中的圖片與文字是無法使其得到滿足的,小學科學教師應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豐富教學素材。
首先,在學習“聲音”相關的內容時,教師可先為學生播放一段金屬音樂或是節(jié)奏鮮明的搖滾音樂,讓小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思考聲音的本質是什么。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拿聲音與生活中“摸得到”或“看到見”的一些事物進行對比,當小學生明白聲音與這類東西本質不同時,教師則可將“聲波”的概念傳達給學生。
隨后,教師可以再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一段地震發(fā)生時的視頻,讓小學生觀看地表裂開縫隙的過程,并讓小學生思考這期間視頻中的聲音都由哪幾種組成。這時,學生會說有大地裂開的轟隆聲,風吹過的呼呼聲,動物奔跑的腳步聲。隨后,教師可告訴學生,大自然中有許多動物會在地震發(fā)生之前“聽”到地震的聲音,所以會提前離開將要發(fā)生地震的區(qū)域,而這種聲音人類是聽不到,并將聲的可聽范圍等概念介紹給學生。
通過這一些列由信息技術配合的生動教學,小學生在感受真實感極強的“聲”的相關表現形式時,也會豐富個人的科學思維。
由于小學生的自律意識不夠強,因此適應小學課程的教學模式一定是層次豐富的,小學科學教師只有在課堂上不斷變換授課形式,才能持續(xù)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讓小學生愿意聆聽自己的講解[2]。在過去的教學中,由于教學手段的單一,教師常對小學生“開小差”的行為表示無能為力,只能采用強硬的態(tài)度呵斥學生,最終導致課堂氛圍的緊張。在新型教學模式中,由于信息技術的引入,教師可以選擇教學方法也變得豐富起來,授課環(huán)境也變得更加和諧,教師可以將更多地精力用在提升講課效果上。
利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授課氛圍的方法是多樣的,教師可以將一些本來只能在課本上觀察的實驗現象用多媒體展示出來,讓小學生詳細地觀察整個實驗的動態(tài)過程[3]。例如,在學習人教版《科學》三年級上冊中《離不開的空氣》這節(jié)內容時,小學生通過學習課本內容很難想象出人類若是脫離了空氣,來到真空中會產生審美后果。教師則可從科幻電影中剪輯一段人類在太空中脫離太空服的片段,讓小學生觀察視頻中人類的身體變化,從而更加理解空氣的重要性。
科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該學科從現代科學發(fā)展的各個角度對小學生進行科普性教學,若是教學手段得當,小學生產生了強烈的科學探究意識,則會真正培養(yǎng)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知識儲備豐富的學生。在借用信息技術的功能進行教學時,小學科學教師要看重演示內容的啟發(fā)性,確保小學生在觀看簡短的教學資料后能順利產生思考,而不是在驚嘆科學的奇妙之后就將看到的內容拋諸腦后。
綜上所述,將現代信息技術與科學課堂融合時一線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小學科學教師應抓住本門學科獨特的性質,優(yōu)先考慮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問題。在使用信息技術手段時,首先教師可借助先進科技展現科學的奇妙,讓小學生對科技產生正面印象;其次,教師可通過課堂環(huán)節(jié)與授課內容的優(yōu)化,讓小學生掌握創(chuàng)新思維;最后,教師應本著尊重學生個體的原則,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科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