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曉遷
草地編輯部
網絡新聞評論主要是指通過互聯網平臺就新聞事件所發表的意見、看法。網絡新聞評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上,網絡評論基本是傳統的新聞評論文章在網絡媒體上的翻版或延續。廣義上的網絡新聞評論不僅包括傳統的新聞評論文章,還包括網絡論壇、社區、網絡即時評論等多種評論形式。但是網絡新聞評論不完全等同于傳統評論,它是一種新型的評論樣式。
1.非線性。與傳統的廣播、電視、報紙評論的線性傳播相比較而言,網絡新聞評論是非線性的。首先,網絡評論與傳統的評論一樣可以反復多次閱讀,并且可以隨時翻閱查找。而互聯網信息多用超鏈的方式進行信息組合,網絡不僅能夠提供對新聞事件的相關評論,而且可以添加有關新聞事實的鏈接,可以隨時對新聞事件進行回顧,有利于深化網絡用戶對該事件的理解,加強傳播的效果。
2.海量性。網絡相對于傳統的媒體,受到內容儲存空間限制較小,而且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幾乎可以容納全世界所有網絡新聞評論的信息。
3.時效性。與信息傳遞周期受限的傳統媒體新聞評論相比,網絡新聞評論的最大的特點就是其信息傳遞的時效性較強。網民通過互聯網平臺的評論區,例如bbs、社群、網頁留言板,直接生成電子文本即時被發布,大大提高了信息傳遞的效率。
4.互動性。與傳統媒體評論相比較,網絡新聞評論的互動性明顯增強。在傳統媒體當中,有明顯的信息接受終端和信息發布終端,傳播者和受傳者的界限十分明晰。而網絡則是一個雙向交流的平臺,任何一臺電腦都可以兼具信息接受終端和信息發布終端,任何一個網絡用戶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是信息的發布者。網絡的強大互動性不僅促進了人們積極地發言,而且網民可以從不同立場、不同的角度出發發表意見、提出自己的見解、甚至有時可以“對抗式”解讀,即可以站在與傳統觀點相反的立場上,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輿論環境。
5.開放性。互聯網作為發表意見的公共領域為網民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只要不違背法律規定,任何人都可以在意見發布平臺上自由討論、隨意發言。網民們彼此之間可以超越時間、空間的限制對公共熱點事件進行討論評說。
6.參與主體多元化。互聯網的高自由度和開放性調動了網民參與社會事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上網絡新聞評論模糊了傳播者和受傳者的界限,不僅只有媒體可以就此事件發表評論,網民也可以通過網絡渠道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網民也成為信息的傳遞者。隨著網絡覆蓋人群不斷擴大,不論處于哪個社會階層,無論何種經濟地位都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
7.提供新的問政平臺。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許多政府部門紛紛開通了官方新聞網。不僅要及時公布相關公共信息,而且能夠迅速得到網絡用戶的即時反饋,加強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交流,拉近與民眾之間的距離。具體來說,政府通過官方新聞網頁將新近制定的法規和政策向公眾發布,網絡用戶通過各種終端進入網頁獲取信息,在網頁特定留言區域對新的相關政策將自己的看法傳遞給政府部門,使得政府部門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民意,依據民意不斷完善相關規定,使其更好地符合民眾的意見。如果民眾有相關問題,也可以在特定區域留言,社會民眾可以十分快捷便利地將自己的問題反映給相關政府部門,政府部門將會根據問題及時予以答復。另外,社會民眾通過相關渠道還可以對政府行為進行監督,使得政府行為能夠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網絡新聞評論,與傳統媒體新聞評論相比較,克服了傳統媒介單向傳播的缺點,網民獲得部分的發言權,形成“公眾監督輿論”的氛圍。但是,互聯網開放自由的環境本身也存在一些問題,難免會存在一些不和諧的因素存在,個人隱私被過度侵犯、謠言快速傳播引起社會恐慌、偏激和非理性的言論等問題頻出。所以,網絡媒體評論有義務去引導網民理性看待新聞事件,以正確的態度參與到新聞事件的討論當中。利用新聞評論積極開展輿論引導,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主流新聞網站應加強自身建設。作為權威主流的新聞網站,應加強自身影響力,只有在公眾輿論中占有一席之地,有一定的影響力,才能夠引導公眾輿論朝更加理性的方向發展。政府部門應大力扶植一些重點新聞網站,形成一批能夠為人民群眾所信賴的主流新聞網站,牢牢把握輿論的“主導權”。與此同時,這些主流新聞網站必須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無論哪個國家、哪種政治制度,任何媒體都有引導輿論的功能,所以在傳播新聞評論時,應當時刻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
2.加強網絡新聞評論的議程設置功能。傳統的大眾傳播媒介通過設置公眾議程來引導輿論。在互聯網環境當中,仍然存在議程設置,特別是主流新聞網站。網絡當中信息龐大,各種信息混雜,其中存在不少淺顯的言論,新聞網站應該積極采取措施在其中加入理性因素。面對每天不斷更新的信息,源源不斷的意見和建議,網絡新聞媒介應該有目的地挑選一些話題,積極引導網民形成健康的輿論氛圍。另外,根據“馬太效應”,應該著力打造一些主流網站的強勢意見環境,使得真實、高可信度的信息在公眾輿論中占主導地位。
3.加強網絡語言引導技巧。傳播學當中的“使用與滿足理論”指出,新聞媒體如果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受眾的心理需求,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受眾的態度,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公眾輿論。所以,網絡媒體應該多去了解網民上網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狀態,站在網民作為網絡主體的角度,調整和規劃網絡新聞評論的傳播方式和傳播內容。
4.加強與傳統新聞評論互動。現階段,網絡媒體新聞評論與傳統新聞評論處于共存階段,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例如,在網絡論討里通常圍繞某一個主題開展。對于論壇里一個版的版主而言,挑選出一個好的話題點積極引導民眾展開探討是重要職責。傳統媒體本身掌握大量高可信度、真實的信息資源,不僅新聞事件本身可以成為公眾討論的對象,傳統媒體新聞評論所發表的意見和觀點也可以成為網絡新聞評論的討論點之一。網絡新聞媒體要善于借鑒傳統新聞媒體評論的優點,在此基礎之上形成自己的特色,為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添磚加瓦。
綜上所述,我們要順應時代發展,加強對網絡新聞評論的引導,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