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聰聰
永嘉縣橋頭鎮實驗小學
自實施素質教育以來,教學以提高學生的素養為主,避免了傳統模式下應試教育的弊端,課堂以學生為主,不再是教師專制型的課堂;學生的思想也較為開放,教師以培養學生興趣,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為主。多樣化教學就可以根據現階段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最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沖淡了小學數學課堂抽象性、乏味性,讓小學數學課堂豐富多彩起來。而且多樣化教學還可以最大化的實現課程目標,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思考和探索空間,以興趣引導學生形成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
生活中有很多數學模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生活與數學的這一聯系,讓學生可以借助生活中的經驗學習數學,巧妙地將陌生的知識變得熟悉,營造一個熟悉的學習氛圍。教師在教學中,可以依據教材內容,為學生創設一個生活情境,吸引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在教學“確定位置”時,教師巧妙地設計了一個生活中常見的情景,吸引學生有效參與。教師:同學們,現在我們一起走進電影院去看一場電影好不好?學生們在教師說完后,腦海中立即呈現出電影院的場景,興奮主動地附和教師。教師繼續說:“看電影就要有電影票,在電影票上會有座位號,你能找到自己的座位嗎?”此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在大屏幕上為學生展示了一張電影院內部的圖片,顯示出座位。學生被成功帶入這一情境,都很興奮地思考教師的問題。這時有學生說:“我的座位號是3,在第一排,從左數第三個座位就是我的。”又有學生說,“我的座位號是32,是第二排,從右邊數第二個座位”。學生們都結合生活經驗,開始尋找自己的座位,在尋找和表達的過程中,對“確定位置”的知識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
生活情境的創設,將數學課堂變得充滿生機,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同時,讓學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習陌生的數學知識,事半功倍。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考是學生在學習中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在以往的數學教學中,大多數情況是教師在講,學生在記,很少有思考的機會。這樣的教學,不利于學生的發展。為改變這一點,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任務,通過任務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學習。
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時,教師為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這有一面墻,王伯伯想要借助這面墻,利用一些籬笆,制作一個寬為4 米,長為6 米的長方形羊圈,你能幫王伯伯設計一個花費最少的方案嗎?在教師布置任務后,學生開始思考。學生們開始在紙上用筆畫。有學生想到,求花費最少,也就是說要用的籬笆最少。經過思考,學生發現,這一問題的根本,其實是長方形周長的知識。學生開始根據教師設計的問題繪制長方形,并標上數字,學生將其中的一條邊比作墻,只要求出剩余的三條邊的和,就能得到所需籬笆的量。首先學生先讓其中的一條寬邊作為墻,這樣求得最后籬笆的總長為6+6+4=16(米);之后,學生又讓一條長邊作為墻,并求得籬笆的總長:4+4+6=14(米)。通過比較,學生找到了最優方案。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任務的布置,有效激活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變得主動積極。這種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發展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課堂學習中,學生獨立的思考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活躍,對學生的進一步發展有著很大的推進作用。但個人思考,效率會很低。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適時地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活動,讓學生可以有機會互相溝通交流,提升學生課堂學習效率。
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時,教師為學生展示一個平行四邊形紙片,讓學生觀察探索平行四邊形的知識。教師在讓學生觀察了一段時間后,并沒有立即讓學生回答,而是借此機會,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活動。這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始自由結組,展開了討論。生1:這個平行四邊形有四條邊、四個角、四個頂點。又有學生給出見解:我用直尺測量了一下這四條邊的長度,發現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邊可以分成兩組,它的對邊的長度是相等的。因為我大概測量的這四條邊的長度是10.2 厘米、20.5 厘米、10.2 厘米、20.5 厘米。從數據上看,其中相等的兩條邊就是對邊。生3:你觀察好仔細,的確是這樣的。受你的啟發,我要用量角器測量一下這四個角的度數,看看有沒有什么關系。學生就這樣熱烈討論著,在討論中互相學習。
討論活動的開展,有效地推動了生生之間的溝通交流,為學生提供了互相學習交流的機會,促進了學生共同發展、合作學習。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新教學方法,努力開展多樣化教學,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高效小學數學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