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永嘉縣金溪鎮中心小學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能夠適應和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征;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于積極狀態,并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那么,心理健康在中小學生中有什么作用呢?心理健康對中小學生起著什么樣的引導?
我們在中小學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根本宗旨是查明心理疾患,確定病態程度,尋找醫治方法,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心理健康,從而帶動生理肌體的正常發育,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
中小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個有意義的思想活動,需要學生有健康的心理機制,以確保學生有比較明確的學習目的,比較堅定的學習意志,比較濃厚的學習興趣,比較高強的學習注意力,這些個性心理品質一經形成便可以成為中小學生巨大的學習動力,極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開動腦筋,學好科學文化知識。
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是中小學教育的重要要求,是加強中小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把德育放在首位的基本任務。中小學生正處在品格、品德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人生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學生時期的兒童、青少年正經歷著生活和學習的種種迷茫和困惑,對中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療救當代中小學生心理缺陷和心理障礙,驅散學生成長中的各種迷霧,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為全面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打下堅定的基礎,已成為我們廣大教育工作的當務之急,責無旁貸。
對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價值,對自己感到滿意,并且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加完善。對自己的優點能發揚光大,對自己的缺點也能充分認識,并能自覺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對未來充滿信心,在學習、工作等各方面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學習他人的長處補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寬容的態度與別人相處。他們在別人面前能做到真誠坦率,從而容易得到別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際關系。在集體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實。
心理健康者熱愛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樂趣,積極憧憬美好的未來。能在生活中充分發揮自己各方面的潛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敗而對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確對待現實困難,及時調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為策略以適應各種不同的社會環境。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中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培養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節。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在于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行為問題和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的心理咨詢和輔導,是使他們盡快擺脫障礙,調節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變革必然沖擊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方方面面,而種種社會矛盾、人際關系的矛盾、成人社會的諸多心理沖突等,必然突出地從青少年的心理狀態中反映出來。稚嫩的心靈承受著幾代人給予的壓力,社會變革中的斷層和種種羈絆,束縛著孩子們的心靈和手腳,這一切不能不讓人為之擔憂。然而,只要我們及早加以重視和預防,現在開始努力也不遲,重要的是為父母、為師長者要切實了解我們的孩子,幫助他們走出心靈的“迷津”。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中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社會閱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特別是面對社會競爭的壓力,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升學就業和自我意識等方面,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或問題。因此,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學校的職責不限于傳授各種知識,培養各種技能,以及發展智慧能力,學校更負有促進與指導人格發展與心理健康的主要職責。中小學生階段,是人生中心理發展最為迅速的階段。因此,學校應當重視和加強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總之,為了實現教育的現代化,實施素質教育,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所以,我們要加強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內容,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幫助學生自我防止和消除產生心理疾病的各種因素,培養學生自我認知,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從而保持積極、樂觀的健康心態,更好地成長為二十一世紀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