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賽丹
浙江省永嘉縣巖頭鎮中心小學芙蓉校區
小學高段數學是小學數學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它不僅僅是小學數學的一個結尾,更是踏上初中數學的一個踏板,一但踏板彈力不夠,就會造成學生數學生涯的第一個斷裂,對學生的影響也是可想而知的。那教師應怎樣展開小學高段數學教學呢?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根據皮亞杰認知理論來說,小學高段的學生正處于形式運算階段,兒童總體的思維特點是能夠提出和檢驗假設,能監控和內省自己的思維活動,思維具有抽象性,思維可逆和補償。教師在這一階段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發展,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努力將學生以往的具體思維轉變為抽象思維,幫助學生學習成長。
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小學高段學生努力學習為了好分數,不落人后,或者是為得到表揚和獎勵。少部分是為了為履行組織交給自己的任務,或為集體爭光而學習。這同時也表明小學生一般還不善于把學習和社會需要聯系起來,其學習動機往往是直接與學習活動聯系在一起的。而小學高段年級的學生,大多數學習動機都是為了滿足自我需求和自我成就感。而作為一名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這一心理特點,激發學生學習的潛力,從而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從兩方面開說。首先為適應性原則,其要求是在小學數學教育的日常活動中,要符合小學生的學習階段和知識結構。其次為發展性原則,該原則是為了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來結合社會的生活和學生的身心特點雙重因素。在啟發學生思考的問題要符合學生知識結構時,既不能太簡單也不能太難,主要是要聯系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首先是重視直觀的教學方法,例如在上課是借助工具,把抽象的物體轉變成具體,在玩耍的過程中就學會知識,同時也使學生學習變得直觀化和簡單化。其次,在日常的教學中,盡量將一些大家都熟悉的生活場景引入到課堂來,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來啟發學生學習數學。
利用生活中的情況開展小學數學教學,能讓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抽象成數學理論和模型,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由于在生活中對數學知識進行了鞏固和深化,容易對所學知識進行升華。
創新型的思維方式對于創新意識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在創新思維的引導下,小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勢必會增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新思維的培養可以通過一些有效的訓練方法來實現,例如逆向思維的訓練、聯想思維的訓練等,能夠幫助學生從多角度來思考問題,對全面思考問題具有很好的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要想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其前提和基礎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發散思維,鼓勵他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和實踐,探索多種解題思路,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同時,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由此及彼”的能力,即讓他們通過解決一個數學問題,就有能力通過這種解題思路和方法解決其他類似的問題,進而提高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接受水平都不相同,因此,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學習同樣的內容會有不同的表現,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所以,這就要求教師要及時了解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積極評價學生的創新思維,對有困難的學生,及時給予關注與幫助,鼓勵他們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對他們的點滴進步,及時肯定,對他們出現的錯誤,耐心地引導,鼓勵學生自己去改正,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進而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真正的落實到新課改素質教育的教育觀。
每次的實踐教學結束后,教師應該及時地對教學進行反思,找到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并且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地優化。在教學工作中,不斷地吸取先進的教學理念,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教學。任何一門學科教學都是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教師應當很好地結合實驗教材,在新課標的要求下進行教學,讓學生更加全面地學好數學知識,為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們應當以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為指導,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質疑,并對學生的學習做出恰當的評價,促進他們全面發展,為社會和國家培養一批優秀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