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維賢
宜賓市翠屏區李莊鎮中心小學校
國學經典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是因為其中蘊含著博大精深的道理。大道至簡,對小學生來說,誦讀國學經典,能夠梳理語文知識,在語文的學習上更進一步。另外,在小學期間推行國學經典的誦讀,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積極向上的生活觀很有幫助。接下來,本文將對誦讀國學經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具體實踐進行分析。
很多時候,一個有效的方法十分重要,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誦讀國學經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多元誦讀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在課堂教學中,主要是教師給學生展示誦讀和教師要求學生進行誦讀,無論是教師還學生誦讀,最終的目的都是讓學生通過誦讀國學經典學習知識。可是,由于小學生年齡小、學識淺的緣故,對國學經典并不了解,以至于在誦讀過程中出現走神等現象,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師在教授學生誦讀國學經典的過程中,要掌握多元誦讀的方式,從多個方面向學生闡述誦讀國學經典的目的。例如,唐代詩人胡令能的作品《小兒垂釣》:“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毒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寥寥數句,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了蓬頭小兒在水邊學習垂釣的情形。通過“招手”的細節描寫,傳神地再現兒童童真、童心和童趣。教師在向學生展示誦讀時,要注意“側坐”“招手”“怕得”這幾個詞。可以從“路人”的角度誦讀這篇古詩,誦讀出“路人”好奇的感覺;也可以從“稚子”的角度誦讀,誦讀出“稚子”的一本正經;還可以從作者胡令能的角度誦讀,誦讀出作者對“稚子”的莞爾。當然,還有更多的誦讀方式,教師可以提出后讓學生自行體會,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
在小學階段,學生都有強烈的好奇心,教師可以通過教學方式將此轉變為強烈的求知欲,如在誦讀國學經典的過程中插入故事[。例如,我國啟蒙教學教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書之一《三字經》,在小學教材中有其節選,節選中有一句“昔孟母,擇鄰處”。教師可以引入“孟母三遷”的故事豐富教學:孟子在年少時,因為住在墳墓附近,經常在墳墓之間嬉鬧,孟母見此景就帶著孟子搬到了市場附近居住。然而,又見到孟子學商人做買賣的孟母,再次搬遷到了書院附近。后來孟母發現孟子模仿儒生學作禮儀之事,覺得這才是孟子應該做的,于是定居下來。“孟母三遷”的故事插入《三字經》節選的教學,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量、豐富教師教學的誦讀環節,對學生和教師雙方都有極大地幫助。由此可見,在誦讀國學經典的過程中插入故事教學,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
在國學經典的誦讀中,教師可以嘗試在課堂中舉行演藝活動,調節課堂學習氛圍,營造更好的教學環境。例如,在學生學習《三顧茅廬》這一課文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表演。教師可以將課文中的情節簡單的編排成小劇本.讓學生扮演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等人,教師作為旁白,允許學生即興表演。通過簡短的演藝,加深學生對《三顧茅廬》的印象。又如,在誦讀《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時,教師組織學生演繹故事情節。通過眼前的真實表演感染每一位學生,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故事中孔融尊長愛幼的優良美德。臺上表演的學生感同身受,學習起來事半功倍,而臺下的學生從另外的角度解讀故事,增強了全體學生的參與度,顯著地提高了學生的誦讀體驗。以上兩個事例都表現出了演藝活動能夠給課堂教學帶來切實的幫助,可見演藝活動投入語文教學值得推廣。
有競爭才會有進步,相比于安靜的學習,適當的競爭更適合學生。人與人之間都存在著攀比性,小學生也是如此。毋庸置疑,學校要杜絕惡性的攀比之風,但是對良性的競爭而言,教師可以合理運用,在班級內開展各種誦讀比賽,通過比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例如,教師開展《論語》誦讀比賽,內容是小學期間所有的節選,另外,教師也可以通過查閱資料,提供更多適合現階段學生誦讀的其他《論語》節選,給學生講解含義。學生根據自己對節選部分的理解進行誦讀,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生可以以嚴謹的語氣誦讀,體現出復習的重要性;也可以以勸誡的語氣誦讀,表現出孔子對弟子的教導。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和反應評選出表現得最為凸出的學生給與獎勵和表揚,同時不忘鼓勵其他學生,多次開展類似的誦讀比賽,以比賽的形式豐富學生的熱情,提高教學的質量。
總之,誦讀國學經典對小學語文教學有很大幫助。通過誦讀經典國學,能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使其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積極向上的生活觀念。多元誦讀、插入故事、演藝活動、舉行比賽能豐富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的高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