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青田縣伯溫中學
科學素養,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及其對社會與個人的影響,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認識科學本質,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備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尤其關鍵,因此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是小學科學課程的主要任務,教師要及時革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模式,在這方面進行不斷的實踐探索研究,深入開展改革創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
我們的小學科學課程,無論從目標的設置、課程主題的選擇還是具體的實施方面都還存在著諸多不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內容設置上,對科學實踐教育的重視程度還不夠。除了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三個領域外,缺少科學、技術與工程的相應主題設置。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幾個領域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解決任何一個領域的問題都會涉及其他幾個領域[1];二是課程的實施安排上,目前雖然小學從一年級到六年級都開設科學課,但是課時較少,課程時間安排不合理,無法滿足小學生通過科學課程學習探索世界的內在需求。雖然在品德與生活、語文等學科中也有所滲透,但滲透型的教育還無法承載學科型的科學課程之重;三是許多學校開設了拓展性的科技課,但是基本上是傳統的科技小制作、小發明一類的課程,不論內容還是形式都還不夠豐富,這門課程也得不到家長們的重視,認為是副課,只重視語文、數學、英語等課程。
在科技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科學與藝術、工程、技術、數學等學科的交叉性與聯系也更加緊密。因此,教師應該大膽將科學課程與工程與技術課程有機融合在一起,使得學生不僅可參與科學探究過程,還能在教學中提出一些界定技術與科學難題、使用與設計模型、實施與計劃研究、闡釋與分析數據等,從而逐漸提高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2]。學校應恰當地把工程實踐與思想應用到科學課程教學中,并依據教材內容,自主研發一系列STEM課程內容,像“設計一座橋”“制造超級肥皂泡”“設計一副3D眼鏡”“制造紙火箭”“設計樂器”等。STEM學習內容與傳統的以科學課程教學內容中制作單項作品的方式不同,其涵蓋有數學、工程、技術、科學四種要素,關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于提高學生科學動手操作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依據生產生活實際及現代科技條件,教師應努力創新小學科學課程教學方式,努力為學生設計出拓展性課程,盡可能滿足多種類型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一方面,在低年級教學中開設趣味課程,要做好學段銜接工作。當前,很多小學一二年級都開設有校本課程,其中有很多與科學知識有關的學習內容。因此,小學科學課程應該與校本課程進行充分的銜接,體現出校本課程在科學教學中的重要基礎價值,教師應從實際情況出發,要全面把握分析校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及方法,之后要親自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并且還要積極參與各種培訓活動,充分了解學生自身的科學素養狀況,然后在此基礎上,能將科學課程中的教學內容與校本內容恰當銜接,這樣有助于最大限度激發小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積極性[3]。另一方面,要設計創新性的科學拓展課程。學校可依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創建一些科學類社團,像愛迪生啟智、海模、遙控航模、模擬飛行、氣象科普等,在社團中由科學課程教師隊伍與校內各個學科教師聯手研發拓展性課程內容,并依據各個學段學生的特點為各個學段學生設置與之特點相一致的學習內容,還應允許學生依據自身需求跨年級、跨班級甚至跨校區自主選擇拓展課程。
每一課、每一單元主題學習后,勢必要對本課、本單元核心科學概念、知識點等進行練習、檢測、評價和反饋。由于科學教師往往任教多個班,甚至還跨年級任教,因此很難對每一個學生的科學學習情況做出有效的反饋。為此,學校嘗試引入“指尖探索”在線學習平臺,它以科學概念為核心,整合圖片、文字、視頻資源,結合不同年級科學課程,開發練習、挑戰、成就和報告系統。學生登錄平臺后,以探究式問測為主的學習方式,在多層次、多情景、自主探究中鞏固、梳理所學的知識,提升學習效果和學習動機。我們發現,當每一個學生的每次反饋記錄數字化后,所形成的數據是非常具有價值的。系統會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生成詳細成績報告、學習狀況和知識結構分析報告。教師可以通過數據的分析、統計,跟蹤學生的學習軌跡,查看學生在不同年級、不同時間段、不同知識點的各種進展報告,從而精準地獲知學生的學習狀況,以更有效地確定課堂教學的起點和學生的學習需求,更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4]。
總之,建設以科學核心素養培養為中心的小學科學課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任務,需要學校立足實際,借助資源整合、頂層設計的方式,設計出高位、前瞻的課程教學目標,以及開放、靈活、豐富的教學內容,并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中,挖掘學生的潛力,活躍他們的思維,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