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紅 陳韋燃 盧莎麗
(吉林大學管理學院,吉林長春 130022)
中國的小額信貸業務從2005年起全面推行,并逐步批準成立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等新型金融機構來專門辦理小額信貸業務。此外,還有大量的農村信用社、改制后的農村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等機構也是小額信貸業務的主要經營者。近十幾看來,中央對 “三農” 支持力度的逐漸加大,以小額信貸方式為涉農中小企業和農戶提供融資、促進其農業及農產品的生產與經營,已經成為 “三農” 發展的重要一環。但涉農中小企業和農戶的自身特點決定了小額信貸的放貸機構難以按照傳統貸款方式進行借款申請的審核和進行授信管理。開展涉農中小企業及農戶借款人資信評定的研究,對有效發揮農村金融對 “三農” 的支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長久以來,對借款人資信情況進行評審的研究,也主要是基于傳統的銀行信貸業務和傳統企業客戶展開的。國內外有很多相關的研究,一方面是研究具體授信及風險評估的方法;另一方面是研究借款人的信息。授信評估的方法有主要依據主觀分析進行的,還有通過建立信用風險模型來對企業資金財務等狀況進行分析和評估。如Fitzpatrick(1932)建立的企業財務預警單變量模型,Beaver(1966)對該模型進行修改,Altman(1968)建立多變量的Z計分模型, Ohison(1980)將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應用到企業財務狀況的分析與預測等。還有近些年來KMV模型的建立、瑞士信貸銀行CreditRisk管理系統的開發、摩根集團Credit Metric模型的建立與應用等等。Grunet和Norden(2005)認為銀行在商業借貸中越來越關注風險收益狀況,廣泛接受將借款人的財務信息應用于內部信用評估中,而非財務信息的作用則并不明晰。國內學者就授信過程中借款人信息的應用也做了大量研究。如馬曉青等(2012)、朱向華和萬丹丹(2014)、舒歆(2015)等先后構建小微企業信用評級指標體系,從幾個方面共選取數項評價指標,既包括資產負債率、凈資產收益率等財務指標,也包括企業征信、還款能力、企業負責人素質等非財務信息,較為全面地考察小微企業的信用狀況。梁偉森和溫思美(2019)專門研究了涉農中小企業作為貸款對像時,應對其盈利能力、成長性、償債能力和營運能力等方面來考量。總的來看,國內外的相關研究主要還是以大中型企業作為授信對象為基礎展開的,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中小企業融資的重視,而針對中小企業的資信評估的研究也逐漸展開,并主要關注于信用評價指標的構建上。其中對涉農小額貸款的授信評估則更缺少理論上和實踐上的研究與分析。
本文主要針對小額貸款機構對涉農小額貸款的客戶(主要是涉農小微企業和農戶)借款申請的審批和授信評估進行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主要考察涉農小額貸款機構在對授信過程中,客戶的哪些信息對授信決定產生影響,并據此建立起客戶信息對放貸機構授信影響的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本文實證分析的數據主要來源于對吉林省9個縣市以發放涉農小額貸款為主的小型農村金融機構開展調查問卷;調查內容分別包括針對涉農小微企業和農戶的授信。

圖1 客戶信息對放貸機構授信的影響理論模型
1.財務指標
企業的財務指標包括償債能力、營運能力和盈利。其中償債能力指標主要考核企業現有的負債和資產情況,衡量企業是否能夠連本帶息償還到期債務。如果企業的流動資產變現能力比較強,同時資產負債率比較低,表明其償債能力強,對放貸機構而言貸款風險就會降低,就易于給予授信。營運能力指標主要是分析評價企業的銷售情況和資金周轉情況,對涉農企業主要考察其應收賬款的周轉速度和存貨的周轉情況。企業如果沒有大量積壓的應收賬款,平均收賬期比較短,而且其存貨比較合理,周轉速度也比較快,表明企業的營運能力較強,資金運用效率高,放貸機構會愿意為其授信。對涉農中小企業的盈利指標考核主要包括營業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等,企業的營業利潤率越高,表明企業競爭力越強,發展的潛力也越大,另外成本費用利潤率越高,也表明企業經營成本低,經濟效益良好。因此盈利指標良好,表明貸款償還的保證充足,放貸機構會愿意為企業授信。盡管申請小額貸款業務的涉農企業規模一般比較小,缺少健全的財務制度,但放貸機構仍然可以通過基本的財務會計信息來計算出上述主要指標,從而衡量申請人的經營能力、償債能力和盈利能力,以確定申請人是否有能力償還貸款。
2.信用狀況
對涉農企業信用方面的考核主要包括企業是否合法合規經營,有沒有到期未清償的債務和企業領導人的個人信用情況。企業依法合規經營,按國家或行業標準來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給客戶提供產品與服務使用上的安全保障,滿足客戶的需求,會因此而贏得客戶的信任,對其擴大銷售、提高經營效益非常有益。考核企業的債務償還情況就可以了解企業償還貸款的能力和意愿。如果企業沒有其它的債務,則其償還貸款的負擔比較輕,其收入會首先償還放貸機構的小額貸款;如果有未到期償還的債務,則放貸機構就會更嚴格地審核其財務指標情況,分析與衡量企業償還貸款的能力和意愿;而如果企業有到期還未償還的其它債務,就表明該企業還款意愿低,對貸款的風險也比較大。涉農小微企業的所有者大多是私營業主。如果企業領導人的人品和信用好,那么不論企業經營狀況如何,都會想辦法償還貸款。反之,則會想辦法占壓和拖延貸款,甚至將貸款偷挪它用,從而給放貸機構帶來風險。
3.還款保證情況
涉農企業的還款保證首先是其第一還款來源,即其主營業務的收入情況,這一般在財務指標中進行考核。除此之外,放貸機構一般還需要企業提供相應的擔保或抵押。企業的還款保證一般還包括擔保人、或抵押物/質押物、第二收入來源。擔保人為貸款的償還提供了第二保證,對放貸機構而言,擔保人的資信情況也很重要,也需要進行考察和了解。申請企業所提出的抵押物是否能作為可靠的還款保證,主要基于其價值和變現能力。放貸機構一般會指定中介機構進行抵押物評估,并按抵押物評估價值進行一定折扣后確定貸款額度。同時抵押物應具有變現能力較高的特征,這樣在貸款不能償還而需要執行抵押物拍賣時,能夠順利實現抵押物的價值變現,從而抵償貸款。
4.企業綜合能力
企業的綜合能力主要包括其生產技術水平、產品或服務所占本地市場份額、企業的內部管理情況等。涉農小微企業的經營領域主要是種植、養殖、加工和銷售農產品。企業規模較小,一般難以進行技術創新。但即使是傳統行業,其生產和加工技術成熟與否或水平的高低,也決定產品是否能順利銷售,從而也影響到貸款的使用和歸還。涉農小微企業一般地處縣域或鄉鎮,所面向的市場范圍主要基于本地。如果產品質量好、技術達標、同時價格又合理的話,在縣域內還是可以實現一定銷售量的。如果在本縣或本鎮、鄉能夠有穩定的銷售并占到一定的市場份額,那么表明該企業經營能力強,貸款償還的能力也強。涉農小微企業的內部管理主要包括人員管理、資金財務管理、生產與運營管理。雖然不具備大中型企業比較完善與系統的組織管理體系,但仍然需要有科學合理的內部管理。建立起權責分明的組織安排和運行管理體系、以及規范的財務管理,有助于提高涉農小微企業的運營能力和運營效率,并降低風險。
5.企業所具有的外部條件
涉農企業的外部條件主要包括與上下游企業的業務聯系,上下游企業的經營狀況,所在的行業發展狀況以及受國家農業政策的支持程度。涉農小微企業處于農業產業化鏈條中某一節點,其上游企業主要是農業原材料或輔助材料的供應商,如提供種子、種苗、飼料、化肥、以及農機具等,而下游企業主要包括農產品加工企業和零售企業。與上游供應商的關系以及是否保證所需的穩定供應,直接影響到處于中游的涉農小微企業的生產安排和產出質量。同時下游客戶企業的經營狀況和客戶關系狀況,是穩定銷售渠道和營業收入的保障。涉農小微企業生產經營的產品所在的行業如果具有良好的市場發展前景,或受到國家相關農業政策的支持,那么企業的投資就很可能得到良好的回報;反之,則企業投資風險就會加大。
1.信用狀況
首先要考核農戶有沒有不良嗜好,如賭博。如果嗜賭,則會成為放貸機構授信決定中的一票否決項。除此之外,還要考核農戶是否有未償還的債務,這一債務是否已經到期。如果有到期未償還的債務,則表明借款申請人已經有債務負擔,并且償還債款的意愿不強。這兩點都會增加放貸機構的風險。另外申請人在與村鄰、親朋相處中是不是說話辦事可靠比較可信和可靠的人。言行可靠、說話算數的人大多品性好、信用較高,在意個人的名譽,會有較強的還款意識。
2.還款保證
還款保證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考慮:農戶種植或養殖產品的銷售渠道是否穩定,農戶房屋財產的基本情況,以及是否有合格的擔保人。在有穩定銷售渠道的情況下,特別是在 “公司+農戶” 的合作模式下,農戶的種植或養殖產品能夠順利實現銷售,獲得收入;其生產投資也能夠得到良好回報,并能順利償還貸款。如果沒有穩定的銷售渠道,則農戶就會獨自承擔市場風險,不能保障順利實現銷售收入。農戶可作有效抵押物的主要是房屋和擁有的農業機器。這需要放貸機構上門進行考察。農戶申請貸款時能找到的合格擔保人并不多,比較理想的是有固定收入的個人、擔保公司,放貸機構也會允許由本村的村民來擔保(當然該擔保人的資信情況也需要考察),以盡量降低貸款風險。
3.生產經營能力
農戶的生產經營能力主要體現在所具有的生產經驗、生產資源和生產資金等幾方面。農戶如果有1-2年或以上的相關種植或養殖經驗,就表明已經基本掌握了種植或養殖的技術,了解如何防治植物病蟲害或養殖動物病患,其作物收獲或養殖成功的可能性就比較大,其投資的風險就會降低。生產資源主要包括農戶擁有的土地面積、土地質量或水域面積與水質等,以及是否擁有養殖家禽或家畜的欄圈舍等。這些基本條件是否具備或條件的好壞對農民的種植或養殖的生產活動成功與否非常重要。生產資金主要是看農戶有否儲蓄存款,如果主要依賴借貸資金進行生產,那么農民在生產過程中就有可能缺少資金周轉的靈活性。另外如果農民在前期動用部分自己的儲蓄存款,也表明其生產活動的可靠性。
4.所具有的外部條件
首先看農戶是否參加合作社以及合作社經營狀況如何。專業合作社能夠組織起較大的生產規模、通過集體采購來降低成本、組織技術服務,因而能提高社員產品的競爭能力;并且能使社員能直接享受國家給予合作社的各種政策。種植或養殖的產品市場行情對農戶的生產活動也是非常重要和直接。放貸機構應該對產品市場情況作調查和基本判斷,以防止因行情不好、產品價格跌落而使農戶的產品滯銷,從而影響收入。同時,國家相關農業政策,包括購買農機裝置的補貼、對合作社土地流轉優惠補貼、農業產品稅收優惠、種植或養殖的財政補貼等等,也會直接影響農戶的生產和銷售活動。政策的實施不僅可以為相關的農戶減輕負擔、使農戶獲得實惠,還為農戶指明市場發展方向,幫助農戶找準生產投資領域,從而降低農業生產的風險。
本文的因變量為農村金融機構的授信決定(CRT)。該變量用兩個指標來代表:X1,授信中對同類客戶使用的評估標準和方法都是一致的;X2,在授信額度內的借款償還率保持在預計水平內。這兩個指標用來測定放貸機構授信決定的合理性和一致性。本文對企業和農戶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并分別選取相應的自變量,具體見表1。

表1 自變量的選擇與取值
本文對涉農小微企業授信考核的分析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方法。建立分析模型如下:

本文將各類指標均分為較好、一般、較差三個等級,并通過調查問卷對不同等級的指標進行判斷取值。本文運用SPSS軟件進行多元回歸分析,以授信決定為因變量,以涉農小微企業的各方面信息為自變量,檢驗各類信息與授信決定的關系。首先進行主成分分析,然后為每類信息計算新的值,再代入回歸模型進行分析。
很多情況下放貸機構對農戶的授信僅根據某一、兩項比較重要的指標或信息,就可以做出授信與否的決定,而并不一定綜合考慮各方面的信息。例如有的農村信用社甚至主要基于農民是否持有 “直補證” 就決定是否授信和貸款,或有合適的擔保就可以進行授信。因此本文對農戶授信決定信息的研究主要采取頻率分析的方法。
本文采取問卷調研的方式來收集相關數據。首先對從事涉農小額貸款業務的農村金融機構進行上門訪談,初步確定授信考核的主要信息。然后結合有關的文獻研究和理論分析,制定了調查問卷。然后選擇吉林省長春、公主嶺、德惠、農安、磐石、東豐、渾春、蛟河、舒蘭等9個縣市的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通過電話訪問、發送電子郵件、發放紙質問卷、網上答題等方式發放500份問卷。共收回310份問卷,剔除不完整和填寫錯誤的問卷,共獲得282份對涉農小微企業和農戶授信時所依據客戶信息進行調查的有效問卷。
首先進行因子分析,結果如表2。授信決定用兩個維度來衡量,其信度和效度表明選擇維度能夠達到分析的要求。財務指標、信用狀況、綜合能力、以及外部條件等自變量的效度和信度檢驗結果都比較理想,表明所選擇指標來度量相應的變量是比較合適的。

表2 因變量與自變量因子分析結果

表3 企業信息對放貸機構授信決定影響的回歸分析結果
然后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3。其中財務指標與授信決定呈明顯正相關關系,即企業的盈利能力指標、營運能力指標和償債能力指標越好,越有利于放貸機構做出授信的決定。信用狀況與授信決定呈負相關關系,主要是由于本文選取的三個指標中有一個是 “企業有否其它到期的債務”。這一指標在衡量企業信用狀況方面比其它兩個指標占的份量要明顯重一些,因為只有到期債務是有明確的數據來衡量,而其它兩方面,即企業經營合規性和主要領導人的信用情況則在衡量標準上比較模糊。因此從這一角度來說,當到期未還債務越多,放貸機構就越不可能授信。還款保證這一變量與授信決定正向相關,表明當擔保人資信越好、抵押物的變現能力越強,以及有可靠的第二還款來源,都會使放貸機構愿意做出授信決定。但這一變量的影響系數非常小,主要是由于放貸機構在考慮這一因素時,還需要結合其它的因素或指標。在實踐中,很多情況下,即便擔保人資信一般或抵押物變現能力一般,但如果其第一還款來源可靠,放貸機構就會考慮給予授信。在本文中第一還款來源指標包含在財務指標變量中,沒有在還款保證變量中衡量。企業的綜合能力對放貸機構的授信決定有正向影響,但影響系數也很低。主要是由于涉農小微企業以小型的加工廠或經銷店為主,如豆制品生產、肉類加工、水果加工、糧食蔬菜加工、藥材加工等,其資金投入較少、規模有限。為保證基本的投資收益,所采取的農產品加工技術大多是比較傳統和成熟的,并且科技含量總體不高,也很難有技術上的創新。通常只有在能夠獲得科技力量支持的前提下才會采用新技術。因此企業技術水平并不是放貸機構考慮的主要問題。另外由于企業規模小,有一部分是以家庭成員為主組成,組織結構比較簡單,在內部管理上一般很難達到大中型企業的管理規范和管理水平,放貸機構對此也不會有更高的要求。對于企業產品的市場份額問題,放貸機構也不會作硬性的要求,只要產品有銷路、應收賬款周轉正常,就符合授信的條件。外部條件與授信決定關系不顯著。在調查中了解到,放貸機構更為看重的是企業的信用狀況和財務指標。調查問卷中有一項是請受訪人對上述幾類變量按重要程度進行排序。在有效問卷中,有62.5%的人將外部條件排在最后。
調查問卷設立信用狀況、還款保證、生產經營能力、外部條件等四類共11個方面(指標)的問題,并將每個指標按較好、一般和較差三個等級進行分類。受訪者對同一指標在不同等級下進行授信可能性選擇(采用Likert 五級打分法)。可以認為,4和5為給予授信,3為有時可以授信但有時還需要斟酌與衡量,1和2為不予授信。本文對問卷結果進行基本的頻數分析,結果如表4。可以看到,各較好級別的指標均值在3.5-4.31之間,即傾向于給予授信。一般級別的指標均值在1.8-3.28之間,表明不能確定授信或基本不予授信。而較低級別的指標均值在1.5-2.28之間,表明對較差指標基本不予授信。從每一指標各等級打分情況看,從較好等級到較差等級的指標都相應呈現出明顯的從給予授信到不予授信的下降趨勢。即便IP與IE在一般等級處的打分即出現不予授信(2、1)比重較高的情況,在較差等級指標的打分也明顯為不予授信。分析結果表明各項指標對授信決定的影響與前面的分析是一致的。

表4 農戶信息對金融機構授信決定影響的分析結果
分析結果中也存在給較好指標打分為不予授信,或給較差指標打分為給予授信的情況。根據訪談與調查獲得的實際情況,本文對此的解釋是,有些放貸機構在對農戶授信或貸款申請的受理中,并不對這些指標進行逐一考核,而是長期以來只注重某幾項指標。受地方政府發放涉農貸款任務的約束、和對涉農貸款補貼的激勵,一些機構會傾向于盡量貸款。如只要有較好的擔保人,或合格的抵押物,并且申請人不賭博,那么其它方面可能不會考慮,就會授信。或者申請人沒有 “直補證書”,則即便有的指標很好,也不予授信。這類做法在一定的實踐活動中存在,只能表明部分放貸機構的涉農貸款經營并不規范。
本文針對涉農小額貸款的授信進行了理論分析,并以吉林省各地區小型農村金融機構的涉農小額貸款實踐為例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1)各放貸機構并沒有建立起標準化和系統化的涉農小額貸款授信評估體系和評估標準,主要是沿用傳統授信的基本指標,并憑借收集到的客戶各方面信息、根據以往的經驗來判斷是否能夠給予借款人授信。各機構授信評估判斷標準具有較高的相似性。(2)實證分析表明,對涉農小微企業的授信決定與企業的財務指標、信用狀況、還款保證和綜合能力等財務與非財務信息都有密切的相關性,但影響系數卻很小。主要原因在于,放貸機構會綜合考慮企業各方面信息,除因企業信用不好會直接否決外,其它單一方面的信息都不能直接對授信起決定性作用。(3)對農戶授信影響的分析結果基本符合通常情況下對農戶信用、還款保證、生產能力等方面信息的判斷。其特征是,在很多情況下放貸機構可以基于某一兩方面的信息就決定對農戶授信與否。
總的來說,目前的授信評估主要是基于放貸機構以往的經驗對客戶信息做出綜合判斷。雖然涉農小額貸款客戶群體與傳統貸款戶相比具有一定特殊性,但這一群體的成員具有相同的特征,特別在同一經濟地區的企業和農戶,他們所處的市場環境、政策環境、以及面臨的風險也都是一樣的。因此,經過一定時期的涉農小額貸款實踐,放貸機構應該在積累經驗的基礎上,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小額貸款評估技術,結合本地區或本機構的實踐,通過研究與探索,建立起適合涉農小額貸款發展和營運的授信評估體系與評估標準。只有建立起標準化授信評估體系,才能有效提高涉農小額貸款的運營效率、并降低貸款風險。同時,也有利于貸款申請人按照授信標準來改善自身的財務狀況和信用狀況等,以符合放貸機構的授信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