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利光 陳鵬宇 趙桐華
摘 要:近年來,金融科技在我國發展迅速,體現了越來越好的應用前景。本文通過介紹金融科技在我國發展的現狀,分析金融科技為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題的背景,研究傳統金融機構、新興金融科技公司、民間融資機構及政府各方如何通過金融科技助力中小企業融資服務提質增效進行了有益探討。
關鍵詞:金融科技;中小企業;融資服務
近年來,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在我國的應用發展迅速,加速了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動了以技術創新金融服務的發展。金融科技涉及的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泛,有效提高了金融服務效率,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拓展了金融服務范圍,降低了金融服務的交易成本[1],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也有力地助推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進程。
一、金融科技助推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題的背景
(一)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的現狀背景
中小企業占我國企業總數的90%以上,提供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中小企業發展也面臨著多重困難,其中融資問題尤為突出,我國中小企業從銀行獲取貸款不足銀行貸款總額的10%,超過90%以上的中小企業未能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融資支持。
近年來,國家加大了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信貸支持力度的政策引導,完善符合中小微企業發展需要的融資機制,逐步降低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人民銀行發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19年末,小微貸款余額占貸款總余額的7.57%,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小微經營主體2704萬戶。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雖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金融服務供給與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之間還是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和不匹配的情況,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仍是我國金融服務的薄弱環節。
(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政治背景
一段時期以來,脫實向虛成為我國金融體系中的一個最大痛點,相當一部分資金在虛擬經濟中空轉,另一方面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更為突出,金融資源配置的效率不足,金融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金融的核心和本質是服務實體經濟,金融科技的發展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此宗旨。金融科技以其技術創新突破傳統金融短板,并在各領域獲得廣泛應用。通過運用科技技術創新經營模式、金融產品和業務流程,推動金融進一步回歸服務實體本源和提質增效。
二、金融科技創助推中小企業融資服務的路徑
中小企業由于規模小,抵押物不足,抗風險能力弱,管理不夠規范等自身的局限性,很難在資本市場通過發行債券或通過股權等直接融資方式獲得融資,傳統銀行信貸模式下,注重資產和收入規模的評價體系,銀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引發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也決定了中小企業獲得銀行信貸支持的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中小企業更多的是依賴自身的內源性融資和民間借貸解決自身的資金需求。
在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引領下,通過技術的不斷優化與升級,彌補了傳統金融的短板,優化了金融產品供給,滿足了多樣化的金融服務需求。
(一) 傳統金融機構開啟的金融科技融資創新服務
傳統金融機構開始轉變傳統信貸觀念,在扶持中小微企業政策引導和金融科技的推動下,創新金融產品、經營模式和業務流程,如各大銀行相繼成立中小企業事業部或普惠金融事業部加大了對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
在產品創新方面:針對中小企業資金需求、經營方式等特點,積極推出各類特色金融產品。國內主要商業銀行推出的供應鏈金融業務就是一個典型代表。供應鏈金融改變了傳統對個體授信的模式,而是以供應鏈中的某個核心企業為中心,對供應鏈生態體系內的各成員進行整體資信評估,從而降低了中小企業單獨融資的門檻。供應鏈金融服務也成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一個重要突破口[2]。對應收賬款、票據等有效資產和信用較好的中小企業,各大銀行推出不同的特色的“通”系列、“E”系列融資創新產品,增加了中小企業融資選擇渠道。
在業務流程上:1、金融科技的發展大大提升了運營效率。通過線上流程,避開線下繁雜的蓋章審批流程,提升審批效率。金融科技高效連接供需雙方,并能快速傳遞信息,提高了銀企合作效率。2、提升了風險控制能力。通過風控流程標準化、線上化、模塊化,整合客戶征信、工商、稅務等數據進行多維度客戶風險畫像,強化了金融機構風險管理能力。3、提升了客戶服務體驗。金融科技改變了傳統的授權方式,征信方式由注重對融資主體的信用征信向具有實際交易的轉變,實現快速授信。通過大數據深度挖掘客戶的個性化需求,為客戶提供定制化服務,提升了客戶服務體驗。
(二)新興金融科技公司引領的互聯網大數據金融服務
金融科技的核心是大數據及其應用。金融科技公司通過利用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突破傳統的物理距離的限制,快速有效采集資金供需雙方數據,并借助各種模型對數據進行高效分析,快速計算出雙方的違約概率及資金的定價,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了金融交易的信息基礎[3]。
通過數據反欺詐、聯合簽名控制、快速交易驗證等科技手段,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實現了金融服務的創新,并解決了普惠金融發展面臨的成本高、效率和安全難以兼顧等問題,為金融機構降低服務門檻和成本提供了條件,將金融服務融入更多的民生應用場景。
國內以阿里巴巴、騰訊、平安、京東等互聯網科技巨頭為代表,利用自身平臺積累的大數據和客戶優勢,通過科技創新,結合平臺生態系統內的各種應用場景,為廣大消費者和中小微企業提供普惠金融服務。阿里巴巴的螞蟻金服,以支付寶等產品服務為基礎,面向廣大人群和中小微企業提供互聯網金融服務。騰訊旗下的微眾銀行為國內首家開業的互聯網民營銀行,借助微信的海量數據,推出服務大眾的微粒貸,服務中小企業主的微業貸,為廣大中小微企業提供的線上流動資金貸款服務。平安保險集團下的平安普惠通過聚合模式平臺,把金融科技和線下金融服務體系相結合,助推金融資源流向小微企業主和廣大的普通消費人群。
(三)金融科技創新下的民間融資服務
1、P2P 網貸模式
P2P網貸是一種基于互聯網平臺撮合的個體借貸行為,是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一種新業態。P2P 網貸指個體之間的直接借貸行為是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的,部分滿足了消費個貸需求和大眾理財需求。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對廣大民眾對普惠金融的啟蒙教育,對我國的普惠金融事業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P2P 網貸自2007年引入我國,伴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P2P自2012-2017年保持超高速發展,2017年P2P 借貸達到最高峰,網貸運營平臺達3600多家,交易規模達2.8萬億。由于眾多平臺不合規經營和網貸監管不到位,自2018年起P2P網貸風險集中爆發,P2P平臺跑路爆雷事件頻出,原來被萬人追捧的香餑餑,一夜間被淪為談之色變非法取締的對象。2019年,湖南、山東、河南、重慶、 四川等 8 省市相繼發文取締轄內全部網貸平臺。對于P2P網貸模式,我們應該辯證的看待,不能因為其爆發出風險而對其全盤否認,我們需要的是總結經驗教訓,加大對網貸行業的引導和監管,讓民間個體借貸行為陽光化。
2、小額貸款模式
小額貸款公司繼承和發揚了延續千年的民間金融模式,屬于持牌機構,接受地方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小貸公司無論在貸款的“量”上或是在“價”上與銀行等金融機構相比,都不具備優勢,但小貸公司信息渠道廣、風控手段多,不僅放款快,而且抵押擔保形式靈活,解決的是快速的、突發的、應急的資金需求,經營突出小額,分散的特地,有著自己的受眾客戶群體。所以,在監管取向上,銀保監會也認可小額貸款公司是普惠金融組成部分和有效補充。
傳統小貸公司不能吸收存款,主要以自有資金放貸,同時受經營地域限制,一般只限于在當地開展業務,所以業務規模較小,服務鋪蓋面有限。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數字科技的進步和具有場景的大數據技術運用,金融科技賦能小貸發展也成為行業發展的要求。
(四)政府引導下的金融科技融資服務
1、科學引導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
在探索科技金融如何推動中小企業融資發展路徑時,研究完善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是一個直接有效的發展方向[4]。企業的信用體系建設,需要由政府牽頭,銀行金融機構、監管部門、社會中介、企業等多方共同參與。通過鼓勵推進金融機構和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之間的合作,構建關于中小企業信用評級、信息征集、信用管理的系統,化解銀企信息不對稱問題,促進中小企業融資。
通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探索對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流程和信用評價模型,引導征信機構利用替代數據評估企業信用狀況,提高對中小微企業貸款的發放效率,降低運營成本。
2、推動建設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和信息化平臺,提升中小企業融資服務水平
充分發揮智能化、信息化、大數據等科技手段,圍繞產業鏈和供應鏈,構建綜合化、生態化、專業化和個性化的融資服務平臺,搭建金融機構和融資需求企業的橋梁。通過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和扶持優惠政策引導,提高融資擔保和助保貸等金融服務機構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化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
為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促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各地方政府正積極推進中小微企業“上云上平臺”行動計劃。湖南省發布中小企業 “上云”行動計劃,計劃2019年全省新增“上云”中小企業10萬戶,推動5000戶中小企業接入20個計劃建設的省級及以上工業互聯網平臺。中小企業上云上平臺建設的推進,為運用大數據和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對企業運行數據進行建模分析,對企業資金流、信息流和物流進行動態跟蹤監測提供了可能,從而為資源合理配置提供了科學依據。
三、結語
金融科技創新助力提升中小企業融資服務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一是拓寬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合理引導金融資源流向中小企業;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三是優化了信貸業務流程,增加了中小企業融資的便捷性和可獲得性,降低了中小企業融資成本。隨著金融和科技的深度融合,無論是金融服務機構、政府監管部門還是廣大中小企業,唯有轉變觀念,主動適應金融科技的變革,才能讓金融科技在提升中小企業融資服務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楊.我國金融科技發展及監管建議[J].財訊,2018(4):7-8.
[2]黃劍輝.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發展態勢及提升路徑[J].銀行家,2019(11):52-54.
[3]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4]趙勇.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探討[J].新商務周刊,2019(2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