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近年來,高鐵霸座、老賴欠債不還等失信事件成為輿論熱點,而關于信用立法也屢屢被人大代表提及。
信用立法是對失信行為實施系統治理的有效機制,但由于缺乏上位法依據,地方信用立法也在摸著石頭過河。
按照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年度立法計劃,市人大財經委在《重慶市社會信用條例(草案)》的起草階段,做了大量調研工作,并征求各方意見。針對“失信成本低與小錯大罰”“信息不透明與信用泛化”等社會關注的矛盾焦點問題在條例草案文本中都有體現。
信用立法正當其時
日前,被執行人李某主動將自己的寶馬轎車開到大渡口區人民法院,請求解除對她銀行賬戶的凍結:“若再不還房貸,銀行就要起訴我了!”
因為居間合同糾紛,李某去年被大渡口區法院判決返還小樂(化名)居間報酬8萬元。李某不服,提起上訴,二審維持原判。因李某遲遲不履行判決書確定的義務,今年5月,小樂向大渡口區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受理案件后,執行法官一邊向李某發出執行通知書、財產報告令、傳票,要求其來院接受調查,一邊啟動網絡查控,對其名下財產進行查詢。
李某表面上配合執行,實際卻謊話連篇,聲稱自己上有老下有小,沒有收入來源,實在無法履行判決書確定的義務。但法官摸排和網絡查控的結果顯示,她名下有兩套房產和一輛寶馬轎車。被揭穿后,李某又稱愿意移交車輛。執行法官已經第一時間凍結了她的銀行賬戶,查封了該車輛和一套房產,并發出限高令和限期履行通知書,通知書明確若十日內她仍不履行判決書確定的義務,法院將依法對她被查封的房產進行拍賣。
李某實實在在感受到了法律的威懾,因賬戶被凍結無法繳納房貸,房產即將被處置。重壓之下的李某將寶馬車開到法院主動移交,并與申請人小樂商量還款事宜。
一處失信,處處受限。
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是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
近年來,社會各界對社會信用立法高度關注,不管是全國兩會還是地方兩會,相關建議不斷增加,全社會對加快推進信用立法的呼聲持續高漲。
信用立法,正當其時。
“較為完備的信用法治體系,可以有效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加快優化營商環境,有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重慶市人大財經委相關負責人稱,關于社會信用的地方立法,市人大財經委實際上從前年就開始介入,并開展了深入調研。
據悉,目前,全國各地對社會信用類立法的有15個省市,但以“社會信用”為名進行綜合立法的只有7個省市。
經市委同意,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府將《重慶市社會信用條例(制定)》列為2020年立法計劃審議項目,同時,《中共重慶市委常委會2020年工作要點》將其列為需提請市委研究的重大立法事項。
按照立法工作安排,市發展改革委在深入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完成了起草工作。其間,市人大財經委、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委也提前介入指導,并就社會信用立法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專題調研。在審查論證中,共收到意見426條,逐條研究采納244條。
失信成本過低
作為市場經濟的產物,信用系統最初主要應用于金融領域,用來衡量個人或者企業、組織是否能夠遵守承諾及時還款,也就是我們最為熟悉的“征信”。
“信用”在征信業發達的國家是限定于經濟學領域的概念。在當前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國家和社會賦予了信用更深的意義。
社會信用立法涉及“信用”“社會信用”“社會信用信息”“社會信用體系”等基本概念。在反復研究國家政策、梳理相關法律法規和理論成果的基礎上,條例草案文本將社會信用的概念聚焦于市場經濟屬性和社會管理屬性,核心要素是“守法”“履約”“守諾”的狀態,由此,也確定了社會信用與社會信用信息的基本概念。
重慶市人大財經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稱,社會信用體系通常闡述為包含“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司法公信”四個領域。實踐當中,四個領域均涉及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的內容,若采用體系型立法,容易模糊道德和法律的邊界,所以條例草案文本圍繞社會信用基本概念和定位,對信息收集、應用、權益保障、市場規范、環境建設等方面作出了制度安排。
借鑒其他城市的立法經驗,條例草案文本也明確,要通過立法,建立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優化政務服務和營商環境;另一方面,還要針對“失信成本低與小錯大罰”“信息不透明與信用泛化”等社會關注的矛盾焦點問題,通過立法規范信用工作。
重慶市人大財經委負責人解釋說,重慶市和很多地方一樣,在立法過程中,同樣面臨“社會信用條例”與“公共信用信息條例”的選擇困惑,按“社會信用體系框架”還是按“社會信用工作邏輯”組織條文存在爭議,立法切入點很難把握。切口大了,比如從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角度立法,其中涉及政務誠信、司法公信、金融制度等屬于國家事權,地方立法空間有限;切口小了,例如從公共信用或信用信息角度切入,則無法覆蓋信用應用、信用市場等重要領域,難以滿足當前信用工作管理需要。
信用立法難度大,既沒有上位法支撐,調整關系也特別復雜,其中,失信懲戒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對“一事不二罰”、信用濫用與泛化問題尤為關切。以上海、河南、貴州為例,三省市采取清單管理,通過制定信用目錄清單、失信行為清單、懲戒措施清單等,有效化解疑慮。
失信問題難以根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失信成本太低。
以高鐵霸座為例,鐵路部門除了一定時期內限制當事人乘坐高鐵外,并無其他有力懲戒手段,信息孤島導致失信成本過低,客觀上縱容和助長了失信行為和失信風氣。
在條例草案征求意見時,有企業表示,很多時候失信不僅不需要付出代價,在有的領域,“守信吃虧、失信得利”大行其道,很多嚴重違法失信行為,就算被監管部門查處,多半是一罰了之,信息不公開、不共享,沒有全社會的共同監督,這對市場公平競爭秩序是極大的破壞。
失信污點如何洗白?
一處失信,處處受限。
在條例草案的起草過程中,市人大財經委也征求了部分企業的意見建議。一些小微企業坦言,很擔心進入“黑名單”。“一旦進了‘黑名單,單就銀行貸款來說,就夠頭疼的,小微企業原本貸款就不容易,如果失信,更是雪上加霜。”某小微企業負責人表示。
很多企業也有疑問,如何界定失信行為?失信后信用該如何修復?如果失信者主動糾正了失信行為,是否允許“信用修復”,消除失信記錄?這些都需要條例予以明確。
在征求意見時,有兩種聲音。
一種觀點是:如果改過自新,還不能消除不誠信記錄,只會讓人破罐子破摔,有違征信制度促進社會誠信的立法初衷;另一種觀點是:如果信用記錄可以刷新,失信者就可能鉆空子,再一次失信。對此,條例草案文本進一步完善了信用懲戒相關條款,同時,做好了與民法典、行政處罰法的銜接。
除了信用修復,關于信用濫用與泛化問題也受到高度關注。
如今,社會信用的觸角已經延伸至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細化社會治理的同時,也引發人們對信用懲戒泛化的擔憂。
在一些領域和地方,失信懲戒濫用泛用的苗頭開始出現。失信懲戒和信用信息的使用過于隨意。失信名單和失信懲戒的泛化與濫用,讓過多的市場主體和個人行為受限,影響了正常的經濟活動和家庭生活。所以,結合全市實際情況,在起草條例草案文本時,也有一些考慮。同時,完善社會信用在行政管理領域的應用,進一步明確了信用應用的適用范圍。
鏈接
《山東省社會信用條例》
強化個人信息保護
《山東省社會信用條例》,共9章61條,自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
條例明確公共信用信息實施分類管理,將公共信用信息分為基礎信息、失信信息和其他信息,分別納入信用主體的信用記錄,依法推進社會信用信息共享。支持公共信用信息機構和市場信用信息采集單位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協議約定共享社會信用信息。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進行信用管理,促進社會信用體系與大數據融合發展,推動互聯互通、信息共享。
社會信用的核心價值在于應用,信用聯合獎懲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核心運行機制。條例規定對守信主體給予激勵,對失信主體給予懲戒,對嚴重失信主體給予更為嚴厲的懲戒。
條例賦予了信用主體知情權、到期消除權、異議權、修復權。如條例規定,信用主體失信信息披露期限最長不得超過五年,自失信行為終止之日起計算,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失信信息披露期限屆滿,公共信用信息機構和公共信用信息提供單位應當將該信息從相關網站刪除,不得繼續提供查詢,不再作為失信懲戒依據。信用主體認為其社會信用信息的內容存在錯誤、遺漏,或者信息采集、歸集、披露、使用過程中存在侵犯其合法權益等情形的,可以向公共信用信息機構或者公共信用信息提供單位、市場信用信息采集單位提出異議申請。
條例還梳理對照民法典,強化個人信息保護,對自然人信用信息保護單列一條,明確“采集、歸集、披露、使用和管理自然人的社會信用信息的,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或者按照約定進行,并確保信息安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采集自然人的收入、存款、有價證券、商業保險、不動產和納稅數額等信息作為社會信用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的社會信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