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救助法(草案征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稿擬明確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等9類社會救助對象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11類救助制度。
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救助是維護國家長治久安和保障民生底線的必要制度安排。目前,我國社會救助立法各方面準備和條件都已成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時,需要充分發揮社會救助兜底保障的作用,回應老百姓的關切。本文展現了其他國家社會救助相關法律制度的立法過程和成效。
英國 立法先行是必要條件
英國是現代社會救助制度的發源地,也是世界上制定社會救助法最早的國家。1601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頒布了世界歷史上第一部濟貧法。濟貧法的頒布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第一,該法通過立法的形式確立了國家采取積極手段對貧民進行救濟的責任。該部法律的頒布,埋下了未來社會保障制度的種子,也標志著西方社會救助制度的初步形成。第二,該法穩定了社會救助資金的來源,特別是有關“從比較富裕的地區征稅補貼貧困地區”的規定可以看作是現代轉移支付制度的雛形,反映了國家干預國民收入再分配的經濟關系。1834年,英國議會根據調查委員會的報告,通過了濟貧法修正案。
1909年,英國皇家濟貧法和救濟事業調查委員會的報告最早提出了“公共援助”這一新概念,主張徹底廢除以懲戒窮人為主要目的的濟貧法,代之以合乎人道主義精神的公共援助。(“公共援助”一詞以后又衍生出“社會救助”一詞,兩者基本可以相互代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以社會保險為核心的新型社會保障制度在英國的逐步建立,英國的社會救助法律開始被納入社會保障法的整體框架中發展。被稱為“福利國家之父”的貝弗里奇教授,提出了一整套對英國公民均適用的福利國家指導原則,提出國家對于每個公民“從搖籃到墳墓”的一切生活與危險都給予安全保障。英國政府以貝弗里奇報告為理論依據,建立更為全面、完整的社會保障制度。1944年,英國通過了《國民保險部法》;1945年通過了《家庭津貼法》;1946年通過了《國民保險法》《國民工傷保險法》和《國民健康服務法》。這樣,以社會保險為核心的新型社會保障制度逐漸在英國形成。1948年,英國頒布了《國民救助法》。至此,英國的社會救助制度被納入現代社會保障的制度框架。
英國社會救助立法經歷了傳統的社會救濟立法和現代社會救助立法兩大階段,其立法體現了以下規律:立法先行是社會救助制度建立的必要條件;國家責任是社會救助制度的基本原則;立法理念經歷了從道義到權利的轉變;法律的調整對象具有綜合性;社會救助法是社會保障法的基礎。
德國 強化個人的責任
德國的社會救助最早起源于中世紀由城市、教會或手工業行會向貧病者提供的慈善救濟。為了緩和社會矛盾,加強對社會的控制,普魯士王國于1842年頒行了《普魯士窮人照顧法》。統一德國后,又在首相俾斯麥的支持下,建立了包括醫療保險(1883年)、工傷事故保險(1884年)、殘疾和養老保險(1889年)在內的社會保險制度,后被其他工業國家紛紛仿效。作為強制性的個人風險預防機制,社會保險制度在德意志第一帝國時期由帝國國會統一立法,由地方公共財政承擔的社會救助的立法則仍交由各州負責。最早的全德國統一的社會救助法是魏瑪共和國1924年頒布的《帝國救濟義務條例》和《關于公共救濟前提、種類和范圍的帝國基本原則》。
二戰后,聯邦德國于1961年制訂了《聯邦社會救助法》,對社會救助作了一般原則性規定,具體的救助額度等細節問題則由各州立法決定。但自1990年代起,因為經濟發展速度減緩、社會福利支出劇增,社保制度滋生了“失業陷阱”“貧困陷阱”等問題。2005年1月1日起,《聯邦社會救助法》被作為《社會法典》的第12部法律并入該法典。此次改革的核心在于將具有就業能力的失業者的失業救濟金和社會救助金合并為失業金,作為尋求工作者的基本保障由2003年頒布的《社會法典》第2部來調整。德國此次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指導方針首先是強化個人的責任,強調獲得社會保障是弱勢群體的權利,但其也有一定的義務和責任回饋社會,為社會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受助者同時還應自負其責地管理其獲得的救助金。其次是社會救助改革與勞動力市場改革緊密配合,通過激勵和懲罰措施降低有就業能力的人對社會救助的依賴,使其及早重新就業,自食其力,融入社會。
新加坡 繼續“輸血”著重“造血”
在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方面,新加坡一直倡導并奉行“國家要自主、人民要自立”的理念,注意避免福利國家綜合癥,堅決不走北歐福利國家那種由國家承擔一切費用的社會保障模式。在發展社會保障時遵循四個基本原則:一是個人責任與自力更生,政府鼓勵個人實現就業,為自己及其家庭成員提供生活來源;二是家庭互助,每個家庭成員之間都應該相互支持,以家庭作為基本生活保障單位;三是多方援助策略,優先發揮社區在扶貧方面的作用,增強社區各方主體的社會責任感和相互之間的社會連帶關系;四是政府在社會保障和貧困救助中承擔最后一道防線,向處于不利地位的社會成員伸出援助之手,但不能因此使國家失去競爭力。以此為指導,新加坡致力于構建一個資金主要來源于個人和企業的長期穩定、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
新加坡社會救助制度旨在為“市場競爭的失敗者”和“最不能自助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當公民及其家庭已經無法自力自助的時候,或者當家庭援助和社區援助不足的時候,政府為公民提供最后的援助。制度主要由五個部分組成,即醫療保健、公共住房、教育發展、工作福利以及社區關懷基金。強調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僅在治標上繼續“輸血”,還在治本上著重“造血”,協助貧弱者從受助到自強。2007年起,新加坡政府開始執行“新加坡就業收入補助計劃”,凡是就業年齡段內月收入1700新元及以下的就業人員,每人每年可獲得200——2800新元的獎勵,其中30%以現金支付,剩余部分轉入個人中央公積金賬戶。
在社會救助管理實施過程中,新加坡非常重視加強官商民“三方合作”,整合多方資源共助本國貧困群體獲得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和資源。(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