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倩茹
【摘要】小學科學課程是學生打開科學世界的第一扇門。要提高科學教學的學習效率,最重要是多種渠道、多種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小學生;科學;興趣
任何學科都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是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持久興趣。由于科學課程少,師生接觸時間不夠,課外有大量的科技觀察和實驗小論文、制作和作業,學生對科學課沒有濃厚的興趣而繼續下去,不可能自覺主動地去完成,所以培養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才能更好地培養好小學生學習科學和熱愛科學的興趣呢?筆者經過多年的探索,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去著手培養:
一、發揮學生們的好奇心,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生好奇心是與生俱來的,學生們的認識興趣和求知欲十分可貴,在這個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能使他們明確學好科學知識的重要意義。在筆者教學一年級科學時,一年級的學生對事物充滿了好奇。上課的時候,當筆者提出一個問題,學生們就會七嘴八舌地問個不停。作為一個科學老師,我們應該如何隨機地去處理這些問題呢?這些問題到底講還是不講?若講,應該如何把握呢?在一年級學習工具的一課,當筆者講到放大鏡的功能時,有個學生馬上說:“我們的近視鏡就是利用放大鏡來做的。”突然間冒出來的一句話,讓筆者眼前一亮,覺得眼前那個學生可真是不一般。筆者抓住這個契機,馬上在黑板上畫出兩個簡筆畫:一副是凸透鏡,另一副是凹透鏡。筆者問學生,我們的放大鏡是用哪一個鏡片做的?學生都猜了是凸透鏡。然后筆者放上了另一種鏡片凹透鏡,再告訴學生說:“我們的近視眼鏡用的是凹透鏡,而不是凸透鏡。”在這里筆者覺得作為知識的拓展已經到位了。如果筆者再跟學生講鏡片對光線是如何折射的,那對學生來說,這個點已經是太深了,學生是沒有辦法理解的。面對這個一年級的學生,筆者對這個善意提出問題的學生大大地表揚,筆者說:“你們現在所了解的問題是老師讀高中的時候才知道的,你們可比老師跑快了十幾年,將來長大了,你們就有機會當科學家的幾率更高了!因為你們很聰明,善于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因為筆者這一番表揚,學生更愛科學課。作為一個老師,筆者看著他們的眼神,滿滿的成功感。因為筆者在他們的心中埋下了科學的種子,培養了一顆善于思考、愛思考的心。
二、巧用多媒體課件,引起學習興趣
興趣是誘發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巧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興趣,學習效果就能事半功倍。多媒體課件應用文字、圖像、色彩、聲音等,對學生的視覺、聽覺進行多樣化刺激和誘導,對許多現象加以形象的描述,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幫助學生從自然現象中發現有趣的科學問題,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組織學生觀看《水從哪里來》《為什么會有彩虹》等等,多媒體的運用,極大地調用了現代化技術下的素材積累,帶給學生們無限的知識空間和探究空間。多媒體的巧用,能有聲有色地利用詳實可靠的資料對某一自然現象或自然事物進行解釋和說明,從而引發學生們的強烈的興趣。
三、寓教于樂,培養學習興趣
學生們都喜歡故事,故事是寓教于樂的主要方式。小學生的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好奇心強,若選取科學的發展歷史中選擇與教材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料作為補充知識,這樣必定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讓學生好像科學家一樣進行探究。如,《聲音的傳播》一課采用講述雷奈克發明最早的聽診器的經過,帶領學生進入時空的索道,來到雷奈克身邊,復制他探究聲音傳播的過程。此時,課堂上的每一位學生都是“雷奈克”,都是科學家。又如,《明亮的月光》一課引用了李白的《古朗月行》詩句導入,詩中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這樣的科學課才是真正的科學課。
寓教于樂還有一個學生們最喜歡的活動方式就是實驗與游戲,這些方式還可以融合學科要求如作文、畫畫綜合開展。比如,科學實驗,一方面可以是實驗報告,是學生對研究的對象創設特定的條件,經過反復實驗,對獲取的材料和數據進行分析、綜合得出結論而寫出的文章;另一方面可以是實驗科學實驗實錄,就是記錄你或者老師做實驗的過程,寫出你取得的收獲。正如學生在《好玩的雞蛋撞地球》實驗作文中記錄到:一開始,我在一個罐子里塞滿了棉花和紙巾,把雞蛋小心翼翼地塞了進去,信心滿滿地走上四樓進行實驗。“嗖”的一聲,雞蛋掉了下去,只見蛋黃四濺,雞蛋碎了,第一次以失敗告終。第二次,我適當增加了一些海綿,大大提高了對雞蛋的保護,所以當雞蛋掉下后,仍舒舒服服地躺在那兒,安然無恙。第三次,我為了減輕重量,將紙巾抽了出來。結果又成功了!
學生抓住了實驗過程,通過多種方法的嘗試達成雞蛋撞地球的實驗,寫出了自己科學實驗的快樂,表現出作者濃郁的科學興趣。
四、利用周圍環境,吸引學習興趣
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科學課必須以“探究”為核心,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要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課堂上要有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自己去實踐探究,讓學生們自由地進行觀察、發現并及時作好詳細的記錄。例如,四年級下冊教學中,很多課如果能充分利用周圍環境到室外進行實地觀察探究的效果會更好。如,在上《植物大觀園》這一單元,筆者帶領學生到學校的小樹林、植物園等實地觀察。學生們興趣盎然,分別按照喬木、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類別進行尋找,他們驚喜地找到了喬木中的木棉樹、白蘭,灌木中的茉莉、鵝掌柴,他們繼續尋找到草本植物中有黃鵪菜、馬塘等,藤本植物中有百香果、金銀花、甘薯。就這樣,我們從這些身邊熟悉的植物中尋找課文中出現的同科植物,了解校園里的植物,在此基礎上,學生們把校園里的植物當成了植物朋友。
利用周圍環境還需要課內外結合。好動是兒童的特點,組織學生課外做一些實驗或制作一些東西如雞蛋不倒翁、我來做小船等等,他們總是感到十分有趣。比如,探究植物《可以不用種子繁殖嗎》一課,學生探究植物的根、莖、葉等器官是否可以繁殖呢?課前老師準備好發芽的甘薯、不死鳥的葉片、還有紫蘇的莖,帶著學生到植物園進行分組實驗,把準備好的植物種在指定的地方,并安排學生在指定的時間到植物員進行觀察。學生親身體驗,埋下了不僅僅是植物的根、莖、葉,還埋下了知行合一的科學真理。充分利用好周圍的環境與事物,可以極大地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作為小學科學教師,我們要盡一切努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巧用多媒體,寓教于樂,利用好周圍環境,讓學生更多地體驗科學的魅力,對科學課產生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