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媛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一定位使學生擁有了話語權,課堂以學生為主體。不過,當創造性閱讀、多元化解讀、個性化閱讀越來越受到重視時,閱讀教學出現了一種現象:在強調學生主體性的同時淡化了文本意識,對文本曲解,體現不出文本應有的價值。例如,《愚公移山》一文,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對愚公大費周折去移山的做法不理解,認為愚公缺乏環保意識、浪費時間精力去做不可為之事。在學習《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時,脫離文本,拋開語言,課堂閱讀活動重點關注的是關于環境惡化的社會問題的反思和聲討,而忽略文章議論、抒情的要點,忽略從用詞造句、段落篇章的角度來認真分析文章本身。
因此,“要從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和把握方面切入,對語言的準確性進行揣摩,對語義的深刻性進行理解,在表情達意的藝術性欣賞方面著力、探究。”文本細讀,要求語文教師以文本為核心,抓住文本的關鍵點,引導學生親近文本,浸入言語之中,走進作家的心靈世界,從而建構學生個體的心靈空間,實現與文本或作者的對話。
一、教師課前備課——立足文本,細讀先行
教師每教一篇課文之前,要反復地讀,把教參、網絡資料丟開,可以采用朗誦、默思、圈點、批注的方法,獨立地解讀文本,力求讀出心得和新意。
(1)從讀者的角度細讀文本
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例來教參對其主題的闡述是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至上,親情淡薄。王君老師以一個讀者的身份,對文本進行過細讀,顯示了她高超的解讀能力。 “《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之感人就在于它塑造了底層灰色小人物的灰色人生。人是社會的人質,人都在命運的大網中掙扎。他們有時可敬,有時可恨,有時可笑,有時可憐……它的魅力在于:并沒有徹底批判任何人,它展現了人生的無奈,生活的悲哀。”
可見,教師從讀者的角度細讀文本,體悟文本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才能獲得對文本的最真切的閱讀體驗和真實感受。面對熟悉的文本不能先入為主,要用“陌生化”的姿態重新解讀文本,把握文本的內涵和價值取向。
(2)從學生的角度細讀文本
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到蜈蚣;還有斑蝥……”在大人眼中,這些都是讓人毛骨悚然或無聊的,但是童年魯迅卻認為這有“無限趣味”,平淡無奇的百草園在他心中是“樂園”。因為那是一個充滿童真的孩子的視野,如果我們不能從孩子的角度去解讀,是無法理解其中的趣味的。孫紹振先生評價過:“這不是大人的樂園,而是孩子的樂園。不是一個物質意義上的樂園,而是心靈的樂園……是因為,在這里,活躍著一顆童心,洋溢著兒童的趣味。”
如,朱自清寫作《春》時,已經30歲左右了,但是寫到滿眼的綠草,生動的擬人,想象在草地上的娛樂,都充滿了喜悅。都是孩子們的事,調皮活潑天真,不像一個而立之年的人的行為。孩童的趣味,有作者孩童時代的記憶。
可見,教師在細讀文本時,要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會有孩童的眼觀,會有孩童的理解和思考。這就需要在備課時提前預設,站在學生的角度解讀文本。
(3)準確定位教學目標
《秋天的懷念》教學目標定位對比表
文本細讀前,對教學目標大體把握還可以,但是明顯看出是套用了教參的教學目標制定格式,表述含糊,目標太大,缺乏具體操作方法。文本細讀后,教學重點的確定更集中、更切合學生學習、更體現語言學習的重點。
二、小處著手,解讀文本
教師要反復閱讀教材,可以從題目的理解、質疑切入;可以從主要人物或主要內容切入;可以從體味人物語言切入;可以從關鍵詞品味切入等,用細讀帶入到對文本的深入挖掘。
以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秋天的懷念》為例,以體驗感人的情感、鑒賞品味語言為教學重點。可以預設幾個教學環節:
(1)重點文段的品讀,反復朗讀,充分體會
要求:美讀課文。方法:注意語調、語速、語氣節奏、停頓重音、體味詞語、領悟情感,最好聲情并茂。安排:全文共七個自然段,先標上段落序號,每人讀一個自然段。其后,老師點評,并示范朗讀課文最后四個自然段。
體悟“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一句獨立成段,意味深長。有史鐵生對母親的愧疚,有失去母親的心痛,無奈和不舍。學生通過反復朗讀,讀出了作者的情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2)重點語句的品讀,讓學生找出生動、形象、美感、感染力強的語句,品味思考
品讀課文是一種個性化的閱讀活動。讓學生自由找出富有意境,或語言獨特,或繪景美妙,或情感真摯的語句,品味思考,走進史鐵生的內心世界,走進這位平凡偉大的母親,感悟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懷念。例如,第一自然段,可以采用多重誦讀法,體會作者的痛苦絕望:自由讀,體會作者的絕望;個別讀,細讀作者行為的句子,細品作者的憤怒;角色讀,感受作者的厭煩;齊讀,換位思考,理解作者的行為。
(3)重點詞語的品讀,抓住關鍵詞語,讓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這些詞語的深層內涵。
如,第一自然段中“悄悄地”“偷偷地”“又悄悄地”“紅紅的”這些疊詞從細節上描寫了母親在我暴怒無常時的謹慎小心,對我的體諒、理解、包容。又如,母親“擋”在窗前,用得妙,表現母愛一字傳神。
《秋天的懷念》中美點很多,采用段落美讀,美句、美詞多重誦讀的方法,品味出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懷念,這就是細讀文本,立足言語品析,讀透文本。
三、適當的補充,讀懂人物和情感
針對文本內容單一,難度過大或文本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差異較大,學生很難理解時,就需要教師進行必要的教學內容的補充或鋪墊。
以《秋天的懷念》為例,作者史鐵生對生命的思考不僅自救,而且啟迪了很多人,但是文中他對生命的領悟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可以補充他的其它作品中的相關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補充史鐵生《我與地壇》《合歡樹》和《病隙碎筆》中的文段給學生誦讀,讓學生體會史鐵生對生命超然的理解,用精神超越殘疾,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生命觀。
可見,細讀文本,對內容進行拓展的深度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和文本對話,使學生讀透文本,同時也讀懂作者。
四、結語
文本細讀就是要讓教師和學生親近文本,通過文本細讀準確定位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確立文本內容合適的學習切入口,正確引導課堂生成。
筆者認為,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立足文本,深入細讀,準確把握其創作意圖與藝術構思,才能引領學生深入文本,促成學生與文本的多層次交流與對話,不斷激活學生的閱讀興趣,使課堂擺脫膚淺與浮躁,使閱讀教學充滿語文味。
參考文獻:
[1]嚴華銀.讓語文安靜——嚴華銀講語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2):20.
[2]王君.聽王君講語文教師成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6).
[3].孫紹振.名作細讀——微觀分析個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1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