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其佳 覃朝暉/.三峽大學外國語學院;.三峽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與《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年修訂版)明確提出利用信息手段為教學服務,促進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的要求。《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大力推進智慧教室建設,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大數據支撐的網絡英語教學符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現代信息技術在外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引發了翻轉課堂、MOOC、SPOC、數字化課堂等混合教學模式的探索,體現大學英語教學的應用性,依托網絡教學平臺,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加強學習社群的互動性成為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重點問題。

表1 專業與英語焦慮程度分析
學習態度作為一種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是影響外語學習的重要因素,可分情感、認知和意動(黃和斌等,2001)。余衛華等(2015)指出情緒智力這一個體特質對焦慮具有調節作用,從而對外語成績產生間接的積極影響。計算機網絡教學通過科學的教學設計,可以有效降低學生面臨的考試、人際關系、學習等各方面壓力。在網上問卷調查中,共回收237份有效問卷,探討學生的英語學習現狀及個人學習效果,如何借助積極心理學理論,充分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關注學生的積極情緒,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的快樂體驗感。大學生的英語焦慮情緒存在的普遍性,各個專業都會存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焦慮情緒(如表1)。58.15%的學生認為“沒有老師的監督,自控力差”為影響因素;選擇“無學習壓力,無動力”占46.2%;選擇“沒掌握學習方法,付出努力但無法取得成效”占42.39%;選擇“英語基礎薄弱,現在所學內容過難”占38.04%;選擇“上課內容枯燥,提不起興趣”占34.24%;且在選項“其他”中,有同學提到“無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也引起的筆者的思考。從以上統計結果不難看出,雖然現在的課程倡導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但仍有大部分同學需要老師的監督和引導;英語學習相較于專業課的學習壓力較小,學習欲望過低;在教學方法方面,不管是將英語與專業知識結合的活動,還是相關的情景劇活動等,都有超過半數的同學愿意參與。在學習內容與學習方法上看,教學應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并尊重個體差異,引導學生有想學習英語的興趣并幫助她們尋找學習方法,創造學習環境。德勒茲指出情動(affect)是一種集合力,如同龍卷風,將人引向聞所未聞的生成(何蓮珍,2011)。網絡教學一方面促進學生投入學習,讓學生體驗積極情感,激發學生互動,降低焦率和畏懼情緒,自主完成學習認知和任務產出。利用大數據網絡教育靈活性的特點,在虛擬學習社群里,網絡距離讓學生打破陌生感,營造互幫互助的學習交流氛圍。教師設置教學任務時循序漸進的引導,任務具有實操性和交際性,有助于學生逐步建立自信,體驗成功。

圖1
從社會建構主義學習論角度分析,學習者是學習主體,是認知和信息加工主體,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下即社會文化背景中,借助教師和學習同伴的幫助,利用學習材料,建構意義、獲取知識(Vgotsky,1962)。利用網絡教育優勢,教師開展翻轉教學,在超星平臺上傳每個單元的SPOC,將單詞、語法、句式及語篇講解與多媒體趣味性相結合,讓學生對知識產生好奇,也對教學內容做到心中有數,線上完成預習測試,饑餓感狀態是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情緒,給學生創設生動、真實的語言環境。教師充分利用網上優質資源,進行需求分析,選材內容和主題需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將課程思政引入線上視頻學習,啟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塑造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學生線上學習,自主安排預習時間和進度,主動收集信息,探索未知,培養學生網絡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依據大數據學情分析,教師進入傳統課堂前已經掌握學生的表現反饋,及時調整教學設計,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策略和幫助。課上,教師將學生分成3-5人英語學習小組,以項目式教學法,講解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和任務,提供充足的語料以便學生語言輸出,學生在學習社區里交流討論,進行頭腦風暴,互幫互助,解決預習階段的問題,教師有針對性的答疑解惑,學生為課堂匯報做準備,小組負責人記錄和匯報成員的參與情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傳統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學習和互動交流的中間環節,是實現語言輸入和語言實踐的重要橋梁。課后,學生完成線上練習,并在班級共享區討論、反思,自評、互評作業,為學生營造英語學習社群歸屬感,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課堂匯報是語言輸出的成果展示,故事、辯論、角色扮演、演講、問卷調查,培養學生的英語自信,知識進一步鞏固、深化。教師根據學生的網絡參與度和學習痕跡分析學生的掌握程度,快速診斷問題,增強學生的被關注度,鼓勵學生步步為營,完成富有挑戰的小目標。

表2 Spearman相關——標準格式
問卷結果表2說明,互評互動的學生采用科學的學習方法,課堂參與度更高(P<0.05),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狀態。在數字化網絡教學可設置一些隨堂測試,給予一定的壓力,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教學應注重互動,教學應注重知識技能與實用性,推動學習自主學習,線上+線下使用形成性評估,避免綜合性評估給學生帶來的負面情緒。
近年研究表明(王健,2019),在醫學英語課堂上若采取形成性評估可更好的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極大的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自覺性與積極性。線上互評能發揮積極反撥作用,達到以練促學、以評促學的目標,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制定作業評價標準,有益于學生站在教學的高度了解本課學習重點和難點,學生根據量表標準條例評價他人的作業,學生學會如何評價他人的作業,同伴糾錯,學生也強化了自身知識結構,取長補短,自我糾錯,聽取教師和同伴評價,學生學會反思,反復輸出練習,拓寬知識面,讓學生也參與教師教學和評價過程,促進學生知識內化和深化。積極評價、鼓勵性評價更助于學生接受修改建議,完善自我認知體系再建構,達到激勵自主學習的目的。
基于計算機輔助教學,大數據監控學生學習行為,進行學情分析,教學設計過程中重視學生的心理情緒,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有助于減少學習焦慮,師生互評培養學生自信心,讓學生在網絡學習中獲得成功體驗感,激發學生自主互動的學習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