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宏雯,李 園,宋 瑩
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不斷提升公眾運動對健康促進的效果,必須要解決目前我國公眾體育素養不高的問題,必須加強運動健康科普教育。然而,運動健康科普活動效果不佳,服務公眾的能力嚴重不足,開展過程中過于強調科普內容的傳遞,而忽視基于公眾科學素養為前提下的人性化和個性化需求,探索與人行為相融合的運動健康科普模式勢在必行。因此,借助微信平臺打造人機融合的微信科普服務模式,成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
運動健康科普的本質是信息的傳播,遵循著傳播學傳播過程的基本規律。著名的“拉斯韋爾公式”表明傳播主體、傳播信息、傳播受眾、傳播渠道和傳播效果是公眾傳播過程的五個基本要素,并初步揭示了傳播過程的復雜性。目前我國運動健康科普的傳播主體是政府,以科協機構為代表;傳播受眾為公眾,公眾被動地接受傳播的信息,信息則以單向傳播為主要的傳播形式;傳播渠道主要有科技館、科普圖書、科普活動和科普設施等傳統方式,其中,基層科協網絡子平臺建設還有待完善。我國大型運動健康科普活動主要有運動健康科技周、大型科普展覽和科普大講堂等形式;傳播效果主要依靠受眾人數、服務次數、科普設施數量等硬性指標作為評價標準,評估體系尚未完善,脫離了主體人的行為特征,以及人的主觀感受和情感需求。
結合目前我國運動健康科普現狀,我國運動健康科普工作存在著3個方面的困境:
首先,運動健康科普存在嚴重的時間滯后性,效率低下,效果欠佳。全國科普講解大賽,運動科技館展覽,全國科技活動周等全國性科普行為是近年來較為親民的科普方式,但取得的科普成效(覆蓋面、受眾人數等)并不顯著。這種親民式的科普方式在保證公眾科普代入感和參與感的同時,也會花費公眾更多自由支配時間和精力。與此同時,傳統的運動健康科普工作過程浮于表面,過于形式化,以及存在資源浪費等風險,成為阻礙科普工作開展的一大因素。
其次,運動健康科普“說教式”、“灌輸式”的科普方式較為普遍,缺乏互動性、趣味性。自媒體時代下,信息出現爆炸式的發展態勢,以及公眾獲得信息的方式和途徑逐漸多樣化,促使公眾對科普的需求呈現出多元化特征。一方面,公眾對科普內容的豐富性、科普形式的生動性、科普手段的靈活性、以及科普體驗的親歷性和互動性的需求是隨著公眾日益豐富的物質生活呈現出指數增長。另一方面,傳統的板報、宣傳冊、講座等方法手段,不僅在科普服務的覆蓋面和時效性方面遠遠滿足不了公眾的科普需求,更是與主體人個性化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和矛盾愈加明顯。
第三,運動健康科普專業性過強、針對性差、與公眾行為脫節,有效科普活動的覆蓋面較窄。傳統科普服務缺乏多元化、生動化、活潑化、通俗易懂的科普內容,造成公眾無法順暢的完成理論轉化為實踐這一過程,無法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導致公民實踐操作能力差等一系列問題。同時,單一水平的科普內容以及學科間知識滲透的不足更是脫離了公眾更高層次的科普需求。
擺脫運動健康科普的困境,必須強化科普活動的時效性、科普方式的趣味性、科普內容的針對性以及科普過程與人行為的融合性,使科普服務真正成為普及運動知識、技術和技能的重要的社會活動之一。
目前,微信作為公眾常態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早已與公眾的方方面面融為一體。微信作為現代公眾自媒體下的產物,是融合了公眾傳播類型的全媒體傳播方式,更加貼切公眾快節奏、碎片化和淺閱讀的行為習慣。信息傳播技術具有的交互性、復雜性、分眾性、多樣性、融合性等特征在微信中的使用,更是強化了公眾作為信息傳播者和受眾者的雙重屬性,形成了主體人與自我、與他人、與環境的反饋式雙向互動傳播。因此,借助微信平臺創建新型運動健康科普方式,勢必有效推動運動健康科普工作的開展與落實。
公眾的微信行為是一種新型的融媒體平臺交互行為。公眾對微信的嚴重依賴和高度關注成為公眾外顯行為的基礎和前提,從而構成了新型的人與媒體、與他人交互作用的交往模式。人的微信行為不僅表現出學習者個體行為和群際行為關系的基本社會屬性,又可在保障私己性下獲得更加順暢的情感交流以及滿足關注與被關注的情感需求。因此,依托微信構建人機融合的健康科普不僅能夠實現科普服務與公眾行為融合的目標,還可以通過對人行為的進一步解釋和重構,來提升公眾使用運動知識、技術和技能進行健康促進相關活動,以達到健身、健志、健心的三重目的。
在微信平臺上,運動健康科普活動與人行為的融合具有以下幾點特征:第一,微信科普活動可在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下,泛在性的碎片化學習活動可以輕而易舉的與人的日常行為融合;第二,跨越時空限制的微信科普活動可以通過朋友圈、微信群的互動活動有效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提升人在群體中的存在感和成就獲得感,進而提高科普活動的有效性,形成良性循環的溝通交流機制;第三,微信上的科普活動表現出鮮明的個性化特征,微信公眾號的推送功能可以有效提升科普針對性;第四,微信平臺表現出的時效性、高效性、資源整合力強以及信息儲存量大等優勢均能在不同程度上滿足公眾差異性學習的需求。
基于人機融合的運動健康科普模式是由運動健康科普,微信、公眾、環境等多種要素組成。運動知識、運動技術、運動技能等集合為運動健康科普;微信則包括APP的各種功能和借助微信平臺開展的各種自媒體活動;環境是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集合。
基于人機融合的運動健康科普微信平臺模式是由運動健康科普、微信平臺、人和環境等多種要素組成,在微信平臺上進行的各種自媒體活動的集合,表現出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環境的良性互動。如圖1所示。

圖1 運動健康科普微信平臺模式和傳統模式的對比
在基于人機融合的運動健康科普模式中,主體人(公眾)在依托微信平臺這一中介,發生了運動健康科普與人的交互作用,改變了公眾單一的受眾者角色,實現了傳播者與受眾者雙重身份的轉換和聯動。與此同時,這種交互作用的發生與結束是在與內外環境互動下進行的,要素間復雜的交互作用,促使公眾行為從簡單的個體行為向群際行為和個體與群際行為融合的轉變,形成了更為復雜的層次結構。
在微信平臺的科普活動中,主體人會經歷認知(信息接收)、認同(接受體育)、內化(理解體育)和外顯行為(參與體育)這一過程,如圖2所示,從而形成了具有鮮明特征的不同階段——被動接觸、主動認知、行為接受、全面理解和參與運動五個階段,從而根據階段性差異有針對性地推進運動健康科普活動。

圖2 公眾參與運動健康科普活動的階段特征
基于人機融合的運動健康科普模式借助互聯網,依據公眾參與運動健康科普活動的階段特征,即過程性原則,建立人機融合的協同機制。公眾對運動健康的社會學習行為呈現出鮮明的過程性、漸進性特征,從被動接觸、主動認知、行為接受、全面理解和參與運動,都是基于公眾對微信科普信息選擇、學習和體驗而形成的。這個過程,同樣是公眾互動式學習行為的形成過程。公眾在交互活動中將運動知識、技術和技能作為客觀的、必然的結果欣然接受下來,并將之轉化成為主動的運動參與行為,從而實現了科普活動引導行為科學重構的目標。
基于人機融合的運動健康科普模式遵循目標導向、協同發展和信息選擇三大優化原則。運動健康科普傳播的信息是變化的、開放的系統,在連續不間斷的進行輸入與輸出,是隨社會發展而不斷調整和優化的。目標導向原則是指依據受眾對象的目的和需求,遵循傳播內容的生產和流動規律,融合人機行為,實現有效信息的輸入、傳遞與輸出;協同發展原則是指各要素間密切配合、主次有序,競爭與合作并存的協同動態平衡狀態;信息選擇原則是指有效信息“價值選擇”的主要體現,是對正確、高效信息的擇優選取,對錯誤、低效信息的淘汰調整。
運動健康科普內容深度和廣度的延伸是圍繞文化開展,結合體育、健康、保健、康復、醫學等多學科間知識的滲透融合。分層精細化的“精準滴灌”模式不僅依托新媒體,有效提升了科普的時效性和廣覆蓋,還能形成雙向互動的順暢交流,更加貼切現代人快節奏、碎片化的行為習慣,體現以人為本,注重民生的運動健康科普服務宗旨。利用微信平臺強大的交流功能,按需為基層公眾提供不同等級的科普服務,構建多層級多元化的科普信息網絡,同時建立評估反饋機制,激勵和督促公眾學習并實踐。運動健康科普信息網絡的建立,可有效避免因爆炸性信息、假信息泛濫對公眾造成的困擾。
生動趣味性的休閑模式不僅能夠合理利用公眾的空閑時間開展運動健康科普服務,還能加強公眾對有效信息的選擇和傳遞,久而久之,建立了公眾與運動健康科普之間的高度信任與依賴。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的推送功能,實現公眾碎片化閱讀和淺閱讀信息的整合,形成更加系統的整體性信息接收和輸出;充分發揮微信朋友圈功能,加強人與他人、人與科普之間的高效聯動和反饋,形成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狀態;充分利用微信群功能,更加注重群際之間的激勵與促進作用,開展以小團體(家庭、寢室、辦公室)為單位的科普服務單元,整合學校教育資源,促進個人、群際、學校之間的深度融合,加快推進生動趣味性的休閑科普服務模式。
運動健康科普以激勵與引導公眾正確參與體育鍛煉為根本目的,以科學的方式與手段獲得健康,進而更高層次的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在借助微信平臺傳播的過程中,運動健康科普模擬運動情境,一方面,可以利用豐富的AR動漫動畫,令運動參與者沉浸式體驗科學的運動情境,突顯運動科普的全方位與直觀特點,優化公眾的沉浸式運動參與感受和體驗,加深公眾對運動健康的認知,逐漸形成內化;另一方面,及時對不健康運動行為進行提醒和調整,減少公眾不健康運動行為的產生,形成積極有效避免不健康運動行為的運動認知和能力。
運動健康科普應當立足于人的全面發展,從底層進行設計優化,既要優化傳播模式,也要優化科普內容。充分發揮科技進步的社會紅利,站在人機融合視角,依托用戶體量最為龐大、用戶群體最為廣泛、用戶依賴最為深刻的微信平臺,創新運用AR等信息整合與傳遞手段,更為廣泛、更為精細、更為豐富的向運動參與群體傳遞運動健康科普內容。未來,運動健康科普的構建應該宏觀且深層次的從系統角度進行,不斷壯大運動健康科普人才隊伍,依托更新迭代的科學技術和手段,建立線上和線下并存的科普組織社會網絡,完善運動健康科普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