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再平
2020年8月,《財經智庫》組織我們一行對青島農商銀行進行了現場調研。走進該行大堂,智能機器人逗樂了大家。我與其對視時,有人讓其叫“楊爺爺”,機器人說看上去這么年輕,怎么好叫爺爺?我倒也為自己看上去不老而竊喜。可他還是很快記住了我這個“楊爺爺”。只要從他身旁走過,他就親切地喊“楊爺爺好” ! 這場景可是顛覆了我對農商行的印象:其信息化、智能化及其治理與經營創新今非昔比;然而調研中也發現其轉型升級面臨不少煩惱,解除其煩惱勢在必行。
據介紹,今年以來,青島農商銀行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堅持疫情防控和業務發展兩手抓、助力復產與風險管控兩手硬,同時圍繞“15個攻勢”部署,扎實服務“六穩”,全面支持“六保”,實現了踐行社會責任與深化轉型發展的統籌協調,整體工作呈現擔當意識足、惠民力度大、轉型創新快、經營發展穩等鮮明特點。截至6月末,資產總額3759億元,較年初增加342億元。各項存款余額2400億元、各項貸款余額2022億元,分別較年初增加212億元、235億元。實現營業收入50.44億元、凈利潤14.8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7.45%和4.81%。不良率1.49%,較年初抬升0.03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318%,較年初提升7.77個百分點。
給人印象最深的是,根據疫情期間的“非接觸”服務需求,快速上線“匯青客”微信服務系統,推出在線申貸、線上購物、云端問診等泛金融特色服務,加快業務辦理線上化,前六個月的累計轉發量突破100萬次,銷售理財產品16.85億元、發放個人線上信用貸款3589.70萬元。全力推進以直銷銀行為主體的線上服務平臺建設,完善“鑫動e商”商戶服務功能,搭建互聯網統一用戶平臺統一管理微信銀行、直銷銀行、網上商城等渠道用戶,并在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率先開通“刷臉付”功能,直銷銀行金融資產總量68.76億元、注冊用戶108.2萬戶,分別較年初增加3.4億元和27.4萬戶,累計交易量突破900億元。持續完善豐富數據維度,優化風控模型,通過“市民貸”“稅e貸”“信e貸”三項產品實現了線上信用貸款在個人客戶、企業客戶和農村大數據缺失客戶的全面覆蓋。截至6月末,線上信用貸款余額8.17億元,較年初增長311%。
上線零售業務營銷平臺,并以此建立以“匯青客”云端推介平臺為抓手、“小微云”線下營銷助力為輔助的精準化營銷體系。根據市政府主要領導批示精神,推進小微云支付終端“金融+政務”升級改造,現已完成一期14項功能的系統開發工作。截至6月末,依托小微云支付終端設立金融服務便民點2088處,年內實現賬務性交易345.03萬筆、金額28.75億元。取得普通類衍生品交易業務資質,并在全省地方銀行中推出首款完全符合新規要求的公司類結構性存款產品。緊跟地攤經濟發展需求,快速推出“惠攤快貸”業務。同時,信用卡業務去年開辦以來,快速上線車位分期等產品,率先推出信用卡消費“銀行+銀聯”U積分等服務,并結合疫情防控需要推出“免費用”“延還款”等親情服務,發卡量達到16.36萬張,授信36.85億元。

山東青島灣。圖/IC
很顯然,這家農商行正在全方位加速轉型升級,并已然突破傳統農商行的局限,成為青島規模與質量都相當靠前的重要性法人銀行。這當然得益于青島本身的發展,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其城鎮化的加速發展。換言之,青島城鎮化之水漲讓青島農商銀行之船高。比如,青島常住人口戶籍城鎮化率超74%,大大高于全國60%的平均水平;其生產總值中非農產業產值占比超過96%。這表明,傳統意義上的“三農”業務在青島農商銀行各項業務中的占比必然不會太高,其服務的產業對象也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的“三農”領域,即使農業業務也有很大一部分在于都市農業。因此,青島農商銀行,雖姓農,但由于其身在青島這樣加速城鎮化發展的大都市,其發展必須且已然突破傳統農商行而轉型升級為積極適應加速城鎮化發展的現代銀行。
當然,青島本身為全國名列前列的大都市,似不具普遍參照意義。但就加速城鎮化發展而言,又頗具方向性。換言之,純農村地帶,其非農產業的發展與非農人口或市民人口的增加,也是大勢所趨。也就是說,所有農商行都不同程度面臨服務加速城鎮化或農村非農化發展人口與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選擇。
青島農商銀行與其他同行一樣,面臨許多轉型升級的煩惱。
一是比較資金成本居高不下的煩惱。與國有大型、全國股份制以及部分城市商業銀行比較,即使像青島農商銀行這樣已經上市的農商行,其獲取資金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包括存款保險費用相對較高,穩定定期存款占比較高,不能從銀行間一級市場獲取資金,而只能從國有大型、全國股份制以及部分城市商業銀行拆借,倒去倒來,資金來源的比較成本往往就居高不下。
二是圍繞民營小微企業融資同質化競爭的煩惱。據介紹,北方的民營小微企業,跟南方不太一樣,同時存在融資需求低與融資資質差的問題。前者即很多民營小微企業不習慣貸款,自己有多少錢干多少事,融資意愿不強;后者即有融資需求的民營小微企業,大多沒有足夠的抵質押與資質,風險較高。有足夠抵質押或資質的優質民營小微企業極少,往往就成為各行爭相貸款的“香餑餑”,其資金獲得量也往往超過其實際有效需求量。比如,一家企業實際需求可能就1000萬元,但幾個銀行競相投放,一競爭就越來越大,結果就大大超過實際需求,這也會把企業做死,同時也把銀行拖死。
三是強求其信貸高比例投農投小微的煩惱。按照國有大型銀行、全國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分類監管,農商行被要求更多的信貸資金投放于三農及小微企業,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商行對客戶群體的選擇。而三農與小微客戶多靠天吃飯、生存脆弱,往往都是成本、風險相對較高的客戶,局限于此類客戶,也就限制了農商行的發展。尤其像青島農商銀行這樣的發達都市農商行,強求其信貸高比例投農投小微,定然會很大程度限制其轉型升級。
四是核心IT系統不能獨立的煩惱。省聯社改革后,青島農商銀行公司治理及業務經營基本獨立,但其核心IT系統仍由省聯社統籌。省聯社的系統服務全省109家農村金融機構,像青島農商銀行這樣不斷有個性化創新的線上業務,就很難得到個性化的系統支持。像青島農商銀行這樣的都市化農商行,其業務運營與發展必須線上化,主要靠系統,如果沒有一個先進的系統,沒有個性化的線上支持,可謂寸步難行。
怎樣讓農商行解除轉型升級中的煩惱?調查組一行就此與關聯機構管理團隊進行了深入探討,結論是:去機構類型規模歧視與體制機制羈絆勢在必行。
一是不能僵化強求農商行“姓農”其信貸投放就只能局限于或80%-90%高比例投放于三農與小微企業。理由之一是隨著城市化加速發展,農村非農產業產值占比全國范圍都早已大大超過狹義農業產值,農民市民化也隨之加速,全國范圍農商行都應不同程度地適應這一變化而轉型升級,更何況像青島農商銀行這樣的大都市農商行。理由之二是三農與小微企業信貸投放畢竟成本與風險高而利潤薄,甚而無利可圖,但從社會效益衡量又很重要,因而屬于金融機構應盡的社會責任或政策性金融業務,所以應一視同仁地要求所有金融機構按大致相同比例承擔社會責任,與此同時由政府從不同解讀給予政策補貼與支持,使之接近平均利潤率或至少微利可圖,若然就可在一定程度上任由不同類型機構做市場理性選擇。
二是公開市場一級交易商資格不應有機構類型規模歧視。比如,像青島農商銀行這樣的農村商業銀行,上市后,其經營績效不僅在農商行系列名列前茅,甚至優于同等規模的城商行,就因為其“姓農”,分配給它的資格非常少,申請公開市場一級交易商資格非常難,以至于只能以較高的成本向國有大行或全國股份制行拆借。這是說不過去的,應該按市場交易資質而非機構類型規模開放一級交易商資格。
三是按市場化原則及其規律允許不同成本與風險的融資有不同的市場定價,以形成對應需求多樣性的金融供給多樣性,避免同質化過度競爭。比如,上文提到的有融資需求的民營小微企業,大多沒有足夠的抵質押與資質,成本較高,風險較高,就應允許較高的市場定價,以適當市場合理的融資貴解決融資難問題,同時也可避免各行爭貸優質民營小微客戶而在一棵樹吊死的過度同質化競爭。
四是須按市場運作、現代公司治理、行業治理原則理順省聯社與下級社或農商行的關系。省聯社是農村信用社改革的產物,在發展過程中,對于農村信用社領域(包括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改革的推進、業務的創新和三農服務的深化,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農村信用社股份制、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化,省聯社與基層行社、農商行之間的治理與經營矛盾不斷增加,理順其關系勢在必行。所以,2016年-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先后提出“開展省聯社改革試點”、“抓緊研究制定省聯社改革方案”、“推動農村信用社省聯社改革”。怎么改?相關監管部門表示不搞“一刀切”,各家省聯社可在改革原則的總體要求下,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自行制定改革方案,經省政府報送銀保監會,銀保監會審核各省聯社改革方案,然后給出答復。據說有關部門曾提出聯合銀行、金融服務公司、金融持股公司、統一法人和完善省聯社等“五大模式”。不管哪種模式,都必須遵循市場運作、現代公司治理、行業治理原則。所謂市場運作原則,即以資本為紐帶、去行政化、尊重市場主體自主決策、自負盈虧的權利。所謂現代公司治理原則,即理順決策權、管理權和監督權之間相互協調、相互制衡的關系,保證公司在有效監督下高效運作,最大限度地保證公司的健康發展和股東權益。所謂行業治理原則,即省聯社可作為省區農信社與農商行的行業治理平臺,在各關聯機構自愿的基礎上行使“自律、維權、協調、服務”的行業公共職能。
(編輯:張燕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