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貴香
(濱州市沾化區人民醫院產一科,山東濱州,256800)
分娩過程中胎兒胎頭將會不斷壓迫產婦盆腔,同時子宮劇烈收縮造成分娩陣痛,分娩帶來的強烈疼痛會導致產婦發生過度的應激反應,影響產程順利推進,部分產婦由于應激反應強烈將會導致其無法順利根據助產士指導進行分娩,錯誤用力引發難產。無痛分娩技術可有效解決分娩陣痛問題,保障母嬰健康[1]。無痛分娩的鎮痛效果視鎮痛劑型、劑量、濃度決定,鎮痛泵的背景輸注量也會影響鎮痛效果。本文旨在研究低濃度劑量下羅哌卡因加上舒芬太尼自控硬膜外分娩不同背景輸注量的應用效果,具體研究詳見下文:
擇取選取濱州市沾化區人民醫院于2017年1月~2019年6月期間收治的300例產婦開展臨床研究,隨機劃分為探究一組、探究二組以及探究三組。探究一組中產婦年齡為21~39歲,平均年齡為(28.5±2.1)歲,孕周為37~42周,平均孕周為(39.1±0.6)周。探究二組中產婦年齡為21~40歲,平均年齡為(28.7±1.9)歲,孕周為 38~42周,平均孕周為(39.4±0.5)周。探究三組中產婦年齡為22~39歲,平均年齡為(28.9±2.2)歲,孕周為 37~41周,平均孕周為(39.1±0.7)周。三組產婦一般資料進行組間比較,無統計學意義(>0.05),可同期比較。所有產婦家屬均已簽署ICF文件,本次研究項目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下發有正式文件。
選入原則:產婦為單胎足月初產婦;產婦骨盆正常,胎兒胎頭直徑可進行陰道自然分娩;產婦無系統性疾病。
探究一組產婦硬膜外分娩鎮痛背景劑量為6mL,鎖定時間為20min;探究二組產婦硬膜外分娩鎮痛背景劑量為5mL,鎖定時間為20min;探究三組產婦硬膜外分娩鎮痛背景劑量為4mL,鎖定時間為20min。
進入生產后宮口開至3cm時,選定產婦L2~3間隙進行硬膜外穿刺,頭端置管3~4cm,回抽后無血液并觀察到腦脊液后,注入濃度1.0%鹽酸羅哌卡因(廣東嘉博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73194)+濃度0.5μg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54171)混合液10~15mL,需要追加濃度為0.2%的羅哌卡因6~8mL。之后使用AP-Ⅱ型自控鎮痛泵與硬膜外腔導管相連接,鎮痛藥劑成分為濃度為0.08%羅哌卡因+濃度為0.4μg/mL舒芬太尼,子宮口全開后需要將鎮痛泵停止,分娩結束后需要拔除硬膜外腔導管。
①記錄三組產婦鎮痛總有效率(鎮痛有效率與鎮痛顯效率之和),鎮痛顯效:接受鎮痛后疼痛可完全緩解或者僅有輕微疼痛感;鎮痛有效:接受鎮痛后疼痛有一定緩解,但是仍然有明顯的疼痛,在忍受范圍內;鎮痛無效:接受鎮痛后疼痛未得到緩解,疼痛難以忍受。②記錄三組產婦剖宮產發生率,進行組間比較。③記錄三組新生兒Apgar評分,總分值為13分,分值越高則表示新生兒健康程度越高。④進行鎮痛前與鎮痛10min、20min以及30min后需要使用視覺疼痛評分表進行評價,當VAS評分低于3分時表示鎮痛有效,高于3分則說明鎮痛無效
課題研究數據統一導入SPSS19.0統計學軟件中集中處理,計數資料(鎮痛總有效率)應用百分數形式[n(%)]表示,采取2檢測,計量資料(第二產程用時、新生兒Apgar評分)使用(±s)表示,采用 檢測,當檢測后<0.05時認為組間對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
探究一組產婦鎮痛總有效率高于探究二組與探究三組,與探究二組相比有統計學意義(2=9.3057,<0.05);與探究三組相比有統計學意義(2=9.8726,<0.05)。探究二組鎮痛總有效率高于探究三組,組間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2=9.2153,<0.05)。見表 1。
探究一組剖宮產率低于探究二組與探究三組,與探究二組相比有統計學意義(2=9.7514,<0.05),與探究三組相比有統計學意義(2=9.8935,<0.05)。探究二組產婦剖宮產率低于探究三組產婦,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2=9.1837,<0.05)。見表2。
探究一組與探究二組、探究三組新生兒Apgar評分差異較小,與探究二組相比無統計學意義(=0.9125,>0.05),與探究三組相比無統計學意義(=0.9028,>0.05)。見表 3。
表1 三組產婦鎮痛總有效率比較 [n(%)]
表2 三組產婦剖宮產率比較 [n(%)]
表3 三組產婦新生兒評分比較 (±s,分)
表3 三組產婦新生兒評分比較 (±s,分)
?
產婦不愿因承受分娩疼痛,選擇接受剖宮產手術,導致近年來剖宮產發生率逐年上升,然后剖宮產會對產婦造成創傷,影響產婦產后康復速率,接受剖宮產手術的產婦術后需要的產褥期恢復時間更長,身體機能也會受到較大影響,對于生產條件允許的產婦,需要鼓勵產婦進行自然分娩,促進產后康復[2-3]。分娩過程中的疼痛主要來自宮縮以及宮頸口擴張,疼痛感會沿著傳入神經進入脊髓T10-L1節段,而第一產程后期開始至第二產程期間,會陰發生膨脹牽拉會產生新的疼痛刺激,疼痛將會沿著陰部神經傳導至第2、3、4骶神經軸索[4]。根據分娩疼痛的原理,需要進行神經阻滯的范圍需要在T11-S4之間,進行神經阻滯的范圍不能超過T11范圍,一旦神經阻滯范圍超過T11,宮縮受到刺激后,產程會受到負面影響。使用低濃度的麻藥混合阿片類藥物進行硬膜外分娩鎮痛,可有效減輕產婦分娩過程中的疼痛感,且低濃度的局部麻醉藥物與阿片類藥物對產婦血流動力學的影響非常輕微,不會影響母嬰健康。硬膜外分娩鎮痛通過產婦自行給藥,給藥劑量具有個性差異,背景劑量能夠為產婦提供平穩持續的鎮痛效果[5]。從實驗結果來看,探究一組產婦鎮痛總有效率高于探究二組與探究三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2=9.3057<0.05;2=9.8726<0.05)。探究二組鎮痛總有效率高于探究三組,組間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2=9.2153,<0.05)。探究一組剖宮產率低于探究二組與探究三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2=9.7514<0.05;2=9.8935,<0.05)。探究二組產婦剖宮產率低于探究三組產婦,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2=9.1837,<0.05)。
綜上所述,低濃度的羅哌卡因配合舒芬太尼混合藥液進行硬膜外自控鎮痛,設定6mL背景劑量,可有效鎮痛,降低剖宮產率,建議在臨床中進行大規模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