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其妤
2014年4月21日,國家教育部正式下發通知,頒布施行《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辦法》等三個文件。為了提高我校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與評價的水平、質量,確保各項體育教育工作朝著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方向去開展,以便更好地起到深化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學生水平測試以及體育考試制度改革等教學工作。基于此,根據教育部門最新下發的《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辦法》,以及省教育廳相關規章條例,具體結合著我校實際,探索《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辦法》[1]。在此次新頒布的《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辦法》重要文件中,明確強調了要嚴格以《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作為依據來進行,以學校為單位,逐步建立和健全學生健康測試管理工作及其方法體系,包括測試上報、部門逐級審查、隨機抽查復核以及后續的動態分析預測和信息反饋、效果評價等。
《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辦法》文件中的第二條明確指出,本辦法適用于現階段(全日制)各教育階段,包括小學、中學、中職和高等學校,核心策略在于學生體質健康測試,而包括學校在內的行政區域內各級教育部門,其所進行的相關管理工作均需要以此為基礎來進一步開展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與評價工作。其中的第二條專門提到了,測試實踐環節所涉及的技術、方式和方法,以及組織模式等,所使用的技術規范和項目內容需要始終圍繞著如何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展來實施[2]。在方法上,明確指出,重點要以監測學生的身體形態、身體機能、身體素質以及體育運動能力等多方面來綜合分析。此外,在第四條這樣提到,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持續性地堅持以強化學生體育教育課程以及課外鍛煉實踐活動作為基礎。
新時期,《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辦法》的制定、頒布與施行,基本順應了新課改下體育教育工作的工作重點與實際發展需求。此次我校響應國家和省教育廳的號召,將《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辦法》正式應用到學校體育教育教學工作當中,以影響與作用顯著。① 《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辦法》可以作為這一教育階段學生體質健康評價的重要依據。在實際工作中,特別是針對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管理工作,它的實效性一般都需要專業、科學的監測方式來運行,簡單一點講就是老師作為監測者,學生作為監測對象,從而正確收集監測結果并為相關部門提供積極影響[3]。在這種情況下,整個工作流程注重的是理論實踐的結合,假若沒有合理有效的監測效果評價來作為實踐依據,那么整個指標評價體系也就喪失了最基本的監測意義[4]。因此,現階段我們在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中缺失的就是一種實效性,而《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辦法》重點將該層面的關鍵點提了出來。② 《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辦法》為效果評價提供了更加有利的評價工具。以我校為例,我們的老師/工作人員在總結與查閱相關學生體質健康監測效果評價,以及過程實施期間,經常會發現一個共性現象,就是我們所使用的監測方法比較固式、單一化。具體來看,集中體現在監測效果評價環節,比如監測效果評價中的很大一部分工作都集中在對測試數據的整理和分析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工作就變得嚴重缺乏實際操作性。之前幾年我校在該領域的教學和監測工作,大多情況下都是采用傳統、簡單的發放問卷的形式,這種評價方式過于簡單,本身就缺乏對監測工作的科學性,已經不適用當前體育教育工作[5]。
2014年4月21日,教育部同時頒布了《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辦法》和《學校體育工作年度報告辦法》等一些強制性的規范文件。從高校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體系構建上來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辦法》的提出與實施,主要是圍繞著《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來進行的,最終的工作目標就是構建一套科學化、完備化的測試長效機制。因此,我校在《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辦法》的實施路徑及其探索層面上,重點結合了本校體育教育教學現狀實際,并針對以往本地幾所高等院校在學生體質測試中常遇到的一些問題來切入。比如,組織不嚴密、監管不到位、學生對測試的認識存在偏差、測試時師生均消極應付,更為嚴重的現象甚至出現過冒名頂替[6]。在這種環境下,暫不討論監測效果如何,從測試數據本身就充分地觀察到問題的矛盾,一是不同步,二是信息失真,對于高校學生實際體質健康狀況的反映毫無真實可言。此外,有的學校為了片面提高這種所謂的達標率,人為的操縱和修改測試數據。通過上述一系列現象、問題的探討分析,本文堅持認為,本質原因在于體系不完善,缺失一種激勵機制,和完備化的監管體系,總之一句話來評價,就是監測的動力不足。因此,我校無論是在現在,還是在今后,關于《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辦法》的實施,應當重點圍繞著這一層面來進行[7]。
首要解決的一項問題就是要確立并搭建學校學生體質健康網絡管理中心平臺,首先從制度上對整個實踐活動加以約束,也就是一種基于健康監測的激勵約束機制。詳見下述表1

表1 高校學生體質健康網絡管理中心基本結構
針對《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辦法》實施效果評估方法的探尋,本文重點圍繞著《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來進行,以學生體質健康監測作為研究切入點,根據國內外在該領域的研究與成功經驗,借鑒其中的可取之處,主要引入了柯克帕特里克評價模型。實施效果評估辦法模型體系的構建,結合著我校體育教育教學發展實際,以及以往的一些監測經驗,借助于之前搭建成功的網絡監測管理系統平臺,重新梳理并確立系統框架,具體可將其細化,包含五個層次面,分別是反應層、學習層、行為層、結果層、組織效益層。詳見下述表2所示。

表2 《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估辦法》實施與監測系統框架結構
在這里根據近兩年的體育考試相關數據資料,選取了我校
某兩個系院在立定跳遠這一體育考核項目上成績來做一下對比分析。詳見表3。

表3 我校A、B學院大一學生立定跳遠成績對比分析
正如表3所示,在針對某一項體育項目對學生進行體質健康監測過程中,通常情況下包括多領域多環節內容,這一點在前文中也明確提到了,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與評價是一項高度復雜化的項目工程。表2中所呈現的一級指標和二通過借助于網絡信息管理系統,進一步實現查詢統計分析的功能[8]。具體包括,對學生體質健康信息進行必要的查詢,繼而統計、分析和評價。級指標,更能直觀地看出對學生體質健康成績評分與評價功能層面,在具體評分操作中,一般包括評分、評價以及縱向與橫向的統計分析,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學校、體育老師更加直觀的看清我們的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并基于獲取到的數據信息來進一步預測出未來一段時期潛在的發展趨勢。下述表4呈現的是A院某男性學生運動處方報告情況。

表4 運動處方報告
對于學生而言,可以更充分地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從而達到進行自我管理的目標。還是以上述提到的“立定跳遠”這一體育項目為例,本文所給予的綜合評分為 36分,根據學生的體質狀況、握力、坐位體前屈評分等,來評定等級標準,包括優秀級、良好級、及格和不及格等。緊接著就是預測評估階段,包括風險預測、運動干預、咨詢與決策等,具體根據前面所獲取到的學生體質健康信息相關的測試結果,來對其予以相應的評估。重點預測一些潛在的風險因素,以及發生風險的程度,切實做到防患于未然。簡單舉個例子,比如我們班的某位學生手臂力量較差,我們的測試工作經過最終分析后會發現,就增加了手臂肌肉勞損度以及提高了骨折發生的風險。再比如某位學生的腰腹柔韌性較差,那么這位學生就需要注意在休閑或者運動的時候可能出現的突發意外,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要盡可能地降低這種腰腹損傷出現的風險。此外,如果測試出某學生的形態、機能指標比較好,這一點足以表明該學生心肺功能水平高,需要繼續保持這種運動狀態。
《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辦法》有利于我校學生體質監測目的的實現。高校學生體質監測工作并不是一項簡單的教學課程教學,雖然它只是對專業教學的一種輔助,但是所起到和扮演的教育角色卻是不可或缺的。總體上來看,學生體質監測是一項工程較大、周期較長、參與人員較多的復雜過程性工作,因為這項體育教育工作的核心目的就是進一步了解學生體質,改善學生體質狀況,并充分借助監測結果來持續性地對學生的體質狀況做出評價。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體制不斷深化變革的關鍵時期,正是由于《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辦法》的實施,對高等教育實現素質化、全面化的國民教育如同注入了強心針。此外,《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辦法》相關內容規范的要求,主要適用現階段高校學生對體質健康本身的一種認知態度、運動技能、行為習慣、情感體驗等。它對于新時期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在建設發展中學生體質監測效果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增添了足夠的科學性、合理性以及系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