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戴小露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為了讓游戲發揮出積極的作用,促進幼兒創造能力的發展,幼兒園應該充分發揮好教師的紐帶作用。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币虼耍處熞e極參與幼兒的游戲活動,為幼兒營造民主、平等、自由、輕松的活動氛圍,促進師幼更好地互動。
在以往的游戲活動中,教師為了更好地把握班級幼兒的整體發展情況,在開展游戲時,教師都會在各區域之間巡回觀察,雖然保證了活動的安全性與整體發展,卻使教師對不同幼兒的興趣點、認知能力和游戲水平知之甚少。通過研討,我們確定了以下措施:每位教師在區域活動時至少觀察兩個區域,且在每個區域蹲點時至少持續觀察二十分鐘。一段時間后,A教師說:“在游戲活動中,不需要再等著我們去尋找問題了,通過觀察幼兒與材料的互動,我漸漸了解了幼兒的興趣、游戲需求及發展水平,這樣我就可以對癥下藥了!”
例如,在小班游戲問診活動中,教師們早早地來到班級,針對柜子里的材料展開了激烈的辯論。觀摩教師說:“在釣魚游戲中,需要用釣魚鉤勾住用毛根制成的魚嘴,這對小肌肉的精細動作要求非常高,對小班幼兒來說太難了。我們建議班級教師將紙杯上的毛根魚嘴換成吸鐵石魚嘴,這樣操作起來會相對簡單一些,幼兒們也容易獲得滿足感?!卑嗉壗處熋媛峨y色,說:“現在班上許多幼兒都能玩,這種操作方式對幼兒雖有一定的難度,但更能激起他們的挑戰欲,而且他們玩的時候比較專注,不需要換材料。”看著教師們各執己見,我說:“我們說的都帶有自己的主觀意識,等游戲開始后,我們站在旁邊靜靜觀察,幼兒們會告訴我們這個材料到底適不適合?!?/p>
在接下來的游戲中,兩位選擇該游戲的男孩全程專注,他們自我調節身體的高度,控制好魚竿的高度,不斷刷新自己的成功紀錄。可以看出,幼兒是喜愛這個游戲的,并且在這個游戲中我們觀察到幼兒已經掌握了自主解決問題的辦法,他們在游戲中表現出了專注、堅持和勇于接受挑戰的學習品質。觀摩教師說:“看來我們都錯了,書中闡述的年齡特點是相對平均的水平,小班幼兒通過游戲與活動,已經提前達到中班幼兒的能力水平,駐足蹲點觀察果然能讓我們了解到幼兒的真實能力發展水平。”
蹲點觀察是對幼兒游戲行為和游戲興趣點的深度觀察,教師也要參與到游戲中,給予適當的推動,幫助幼兒在原有游戲水平的基礎上獲得提升。在原有的活動中,游戲材料、環境創設、區域劃分和課程設計基本都是教師著手設置的,隨著課程游戲化的推進,教師的教育理念也在逐步更新與進步。在園長的帶領下,我們走進班級,再也看不到教師與幼兒的距離感。他們親密無間,在一起進行游戲角逐;他們是閱讀者、表演者與傾聽者,擔任著推動游戲發展的重要角色。在游戲中,教師們密切觀察幼兒,耐心地指導幼兒,真正成為幼兒游戲的參與者、觀察者和推進者。
我園的課程審議由以往的年級組教師大組審議變換為班級師幼互動式審議。首先,由班級教師對即將開展的課程進行初步的審議和修改;然后,教師通過與幼兒對話,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和探索興趣,再次修改活動內容;最后,通過“給家長寫一封信”的方式,提前了解即將開展的主題目標與游戲內容,讓家長幫助幼兒做好積累相關經驗的準備工作。在一個主題活動結束后,年級組再集中研討,相互交流本班幼兒在活動中比較感興趣的且開展得較好的課程。然后,由年級組長進行整理,標注新課程,及時更新主題活動內容,形成主題課程體系。
這種互動式的課程審議,化單一為多元,化概括為具體,增強了幼兒的主體參與度和教師甄別刪選的能力,提高了教師以幼兒為本的意識,讓教師能挑選出更適合幼兒的課程內容,讓幼兒更主動地進行探索,推動了課程的發展進程。
我園班級比較多,面向每個班級開展游戲問診難以面面俱到。于是,在區域游戲調研前,我們開展了以點帶面的沉浸式區域游戲問診活動(為期三個月)。我們以年級組為單位,每一組通過抽簽的方式選擇一個班進行區域問診。園長、業務部門及年級組教師全部參加,每位教師著重觀察一個區域游戲的開展情況,游戲結束后及時反饋自己觀察區的問題。
在第一次的游戲反饋結束后,班級教師主動到其余三個班進行了小組式的沉浸式教研活動,為第二次游戲問診做準備。大家團結合作,用行動支持班級游戲水平的提升。
例如,在第一次游戲問診時,我們發現被抽到的兩個大班的幼兒游戲發展水平相差懸殊。接下來,骨干教師對大(一)班進行跟蹤式游戲問診,也數次看到年級組教師主動到大(一)班進行沉浸式觀察指導的身影。經過兩個月的游戲指導,在第二次游戲問診時,大(一)班幼兒的游戲水平已呈跨越式發展。我們看到了幼兒的專注、合作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教師的評價方式也有所轉變:他們不僅關注作品的結果,更注重游戲的過程。漸漸地,幼兒的學習能力也在逐步提升。大(一)班教師激動地說:“在游戲指導中,我懂得了要做幼兒的陪伴者,不是光喊喊口號,而要群策群力,依靠團隊的力量,這樣才能促使幼兒和教師共同成長!”
課程游戲化建設任重道遠,我們在常規教研的基礎上增加了在線研討模式。希望通過這種更加靈活、及時的教研方式,讓教師在第一時間結合當日的活動情況進行反饋,提升常規教研方式的及時性、有效性、互動性和開放性。
例如,大班的混班游戲開始后,我園搭建了互動式交流群,為每位教師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讓教師在線反饋本區域的觀察指導情況,極大地提高了大班幼兒混班游戲的水平。通過“拋出問題→線上研討”的方式讓教師在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維碰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讓在線教研真正地關注幼兒,追隨幼兒,也通過此模式助推教師們合力成長。
家長開放日是幼兒園和家庭聯系的一種方式。通過調查分析,我們發現家長由于工作等原因,缺少主動參與幼兒園活動的意識?;诖?,我們從時間和活動內容兩個切入點著手,讓家長變被動為主動。
開學初,我園通過家長會告知家長本學期的幾個主題活動與相對應的家長半日開放活動,將活動由面向全體家長變為面向部分家長。家長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活動及時間段合適的活動,這樣既可以增強家長參與活動的靈活性,也可以讓家長更加關注幼兒的發展水平,及時與教師進行溝通與交流。
在課程審議的最后環節,我們通過“給家長寫一封信”的方式讓家長提前了解即將開展的活動主題內容,并讓家長在幫助幼兒積累相關經驗的過程中,增進自己對主題課程的了解。家長在此經驗的基礎上參與半日活動,不再是被動選擇,而是通過已有經驗,關注幼兒發展,進而在觀摩中產生疑問和思考。觀摩活動后,家長通過《半日活動反饋表》反映幼兒在生活、運動、游戲、教學中的表現,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幼兒成長與發展的情況。
我們通過滲透“沉浸式”教研,借助園領導、骨干教師、教研組長、教師、家長等多方合力,共建“陪伴式”成長,從多層面促進幼兒、教師、家長、園所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