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鳳嬌
縱觀當前幼兒園的歌唱活動,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演唱形式單一,二是教學形式單一。那么,多元化的合作性歌唱模式能否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與實踐。
歌曲有很多種風格,不同的風格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兒童歌曲也一樣,仔細分析每首歌,它們都有自己的意境、氛圍和特點。因此,對素材的研讀和推敲是首要的教學任務,在此基礎上再確定合適的合作性歌唱形式。
幼兒歌曲一般以一段式、二段式為主,三段式的歌曲一般在節奏旋律上表現為“A—B—A”的形式,也會有“A—B—C”的形式。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段式選擇不同的演繹方式。
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特梭利認為發展幼兒的聽覺就必須讓幼兒學會欣賞。在合作唱教學的初期,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欣賞大量的經典合唱曲目,在欣賞的過程中讓幼兒聆聽、感受合唱,區分合唱與一般集體歌唱的區別,辨別不同合唱形式的不同效果,感受合唱中“聲音抱成團”的特色。幼兒園的欣賞可以分兩種形式:一是對合唱經典曲目的欣賞,二是對同一首歌不同演繹方式的欣賞。
圖譜是在節奏樂、欣賞、歌唱中理解歌詞和記憶歌詞較為常見的一種形式。圖譜能將歌詞以及聲部之間的合作展現出來,并將一些復雜的合作簡單化。在合作性歌唱的教學中,教師可將一些抽象的知識和合唱的形式化作直觀的圖譜展示給幼兒。如幼兒可根據圖譜中的顏色進行合作,紅色部分為合唱,綠色是女孩唱,藍色是男孩唱,最后又是合唱。幼兒們在領會了圖譜顏色的功能后,可以通過擺弄圖譜的形式,創新出不同的合作方法。
指揮是合作性歌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指揮能夠正確引導幼兒明確自己的聲音在合唱中的位置,因此,讓幼兒學會看指揮是非常必要的。練習之后,當幼兒們能一邊唱一邊傾聽時,他們就明白了什么是輪唱。幼兒年齡較小,教師的指揮應通過靈活的眼神、夸張的動作和多變的表情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使他們與教師產生情感共鳴。教師最好將這些獨特的手勢、動作等形成一套固定的模式,成為和幼兒之間的獨特“密碼”,這樣的指揮方式會讓師幼更親近、更有默契。
合作性歌唱是集體歌唱活動中一種高級的演唱形式,它對演唱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幼兒接觸歌唱的時間不長,因此,很難獨自完成合唱任務。合作性歌唱教學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幼兒從最初對合作性歌唱活動的欣賞、了解到初步參與,從簡單的合作過渡到較復雜的合作,一點點增加認知,一步步積累經驗,不斷豐富合作的層次。
以歌曲《小雪花》為例:
紅色和綠色是分組唱的部分,藍色是獨唱部分,黃色是合唱部分。幼兒們看著圖譜顏色,明確自己所唱的部分后就能進行合作性歌唱。這樣的處理比較干凈簡潔,讓幼兒一目了然,比較適合接觸合唱不久、經驗還有所欠缺的幼兒。等幼兒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后,對這首歌的處理可以凸顯出更加豐富的層次。
實踐證明,合作性歌唱不僅增加了歌曲的趣味性,改變幼兒對歌唱活動的態度,消除幼兒歌唱的疲勞,也為幼兒提供了發展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的機會。而合作性歌唱教學對教師的音樂感知、體驗和表達能力以及開展幼兒合唱教學過程中的心理素質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總之,“快樂歌唱,共同成長”才是開展合作性歌唱教學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