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夢章
將信息技術運用于幼兒園音樂活動中可以激發幼兒的好奇心,為幼兒呈現出有趣生動的學習內容,讓幼兒獲得更多的視聽覺感官體驗,從而提升幼兒對音樂的感知能力,促進個人審美、樂感的培養。
幼兒對具象思維有一定的依賴性。在音樂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等形式,提升幼兒的音樂學習能力。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在課堂上展示音樂活動相關的圖像、視頻等內容,并運用多媒體為幼兒創設愉悅的教學情境,讓幼兒在歡快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完成音樂曲目的學習。在開展音樂活動時,教師可以拍一些幼兒表演的照片,并運用多媒體投放的形式,展示給其他同伴,讓積極表現的幼兒從中獲得成就感和感足感,促使其不斷學習、進步,同時激發沒有表演幼兒的表演、表現欲望。
例如,在《非洲歡迎你》音樂活動中,教師可以先為幼兒播放非洲人跳舞的視頻,引導幼兒觀察非洲人舞蹈、表演時的特點,并讓幼兒相互探討,領略非洲風情之美,感受非洲音樂的節奏韻律,培養自己的樂感。音樂可以讓人產生豐富的想象力,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根據非洲音樂的感覺,結合觀看的視頻畫面,自己探索繪制圖畫。待幼兒完成畫作后,教師再運用多媒體投放展現繪畫內容,讓幼兒之間相互欣賞、相互評價。不少幼兒在得到他人的認可后,會變得越來越有信心參與音樂活動了。
在傳統音樂活動教學中,往往是教師彈鋼琴或者播放音樂,然后讓幼兒跟隨著伴奏一起演唱、表演,以此實現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有了信息技術的支持,音樂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會變得更加豐富多樣。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階段,本身就有一定的人機交互特點。教師對課程教學活動有著主導作用,需要合理把控各個階段的教學環節。教師要通過游戲化、視頻化的課程內容引導幼兒參與音樂活動,幫助幼兒提升主體地位,并在互動交流過程中,拉近自身與幼兒之間的距離,收獲更多的友誼。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工具,讓音樂課堂更加生動,比如運用錄音機播放音樂,為幼兒制造歡快的互動氛圍。幼兒在音樂節奏下,會不自覺地舞動自己的身體。此時,教師可以將一些簡單的舞蹈動作教與幼兒,讓幼兒隨著音樂進行動作模仿,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各種舞姿。這一過程不僅能很好地促進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間的肢體互動,還能培養幼兒的音樂素養,讓幼兒在音樂的節奏和韻律中獲得學習和成長。
好奇心強、思維活躍、活潑好動是幼兒的天性,因此,讓幼兒長期專注做一件事情是不可能的。幼兒在學習探索的過程中將注意力專注于課堂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幼兒很容易被新鮮事物吸引,影響學習效率。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的優勢,為幼兒設計多樣化的興趣內容,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不斷地滿足幼兒的新鮮感,從而抓住幼兒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質量。
例如,在《小黑豬》音樂活動中,教師可以運用幻燈片播放小黑豬的各種可愛形象,讓幼兒對小黑豬的性格有個初步的認識;在視頻播放小黑豬生活中的故事,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趁此機會,教師可以引入《小黑豬》的歌曲學習,讓幼兒在音樂學習中不自覺地模仿小黑豬詼諧可愛的動作,學著“呼嚕、呼嚕”的叫聲,并跟隨音樂變唱邊跳。在這樣歡快的氛圍中,教師不需要教幼兒具體怎么做,只需要慢慢引導,讓幼兒在反復的觀察與模仿學習中,學會用肢體語言和行為表達自己的音樂感知。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幼兒教師提供了教育思路和空間,也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幼兒教師要充分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有效開發各種有助于幼兒活動開展的教學資源,豐富幼兒的教學活動。
例如,在幼兒音樂活動開展中,音樂的節奏附點和歌詞記憶等內容的教學難度較大,僅依賴傳統的教學資源,不能幫助幼兒很好地理解音樂、學習樂理。但交互式電子白板等信息技術資源可以幫助教師有效解決這類問題。比如,為了提高幼兒的理解能力,教師需要結合幼兒的形象思維特點,運用電子圖譜標記樂譜,讓音樂教學更加生動化、形象化,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與此同時,幼兒還可以自主運用電子白板,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嘗試自主創作,獲得感官體驗的刺激,從而提升個人的音樂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