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尉菡
日常生活中,幼兒會因各種原因產生告狀行為。孩子的告狀行為看起來是件小事,若處理不當會影響幼兒之間和師幼之間的關系,對幼兒良好性格和品質的形成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幼兒老師要重視幼兒的告狀行為,了解孩子告狀的原因,采用恰當的方法處理孩子的告狀行為。
1.孩子對周圍人和事物的評價多依賴成人的態度。幼兒認識水平較低,生活經驗缺乏,獨立性較差,依賴性較強。他們對周圍發生的事不能進行完整、全面的評價。成人特別是老師是他們心中的權威,幼兒一旦出現問題或遇到挫折,他們會選擇向教師告狀。
2.幼兒之間的摩擦,引起了幼兒的告狀行為。幼兒園里孩子多,玩具的數量有限,很容易出現為了爭奪玩具產生矛盾的情況,容易引發幼兒的告狀行為。此外,部分幼兒依賴性強,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出現問題時會向老師告狀。有些幼兒好模仿,可能會模仿看過的動畫片中的打斗行為,引發與同伴之間的矛盾,因而引發告狀行為。
3.為了受到別人的關注,得到別人的表揚,滿足自己的表現欲而產生的告狀行為。例如,有的幼兒會向老師告狀“某某上課說話,我沒說”“某某把玩具扔地上了,我沒扔”。這是孩子為了讓老師注意到自己“沒說”“沒扔”,希望得到老師的夸獎。
4.道德感的發展。有些孩子會開始注意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準,當看到有的小朋友不遵守規則和紀律時會向老師告狀。如在幼兒園里,有的小朋友看到別人欺負小女孩,就會很氣憤,向老師告狀。
5.為了試探老師的態度。這種告狀行為也可以說是一種變相的詢問。如有些幼兒向老師告狀“某某在吃東西”“某某去廁所了”,其意圖是在問老師,現在可不可以吃東西,可不可以上廁所。
6.為了逃避責任,懼怕批評而產生的告狀。有些幼兒欺負別的小朋友后,害怕老師的批評,當老師詢問原因時,會先向老師告狀“某某先打的我”。這種情況要引起老師的重視。
7.因嫉妒別人而產生的告狀行為。部分幼兒看到自己某些部分不如別人時,往往會向老師報告“某某在說話”,這是由于幼兒在看到別人在某方面比自己強時,心里嫉妒,對此,他們采用告狀的方式來貶低別人。這種告狀的行為具有極強的消極性,需要老師妥善處理此類問題,對幼兒進行及時教育。
8.挑剔性的告狀。如“媽媽你不讓我看電視看得太晚,可爸爸昨晚看球賽你怎么不管啊?”這時家長不要馬上責罰“被告”,哪怕對方的確不對,二是要讓孩子知道:責罰別人與他無關,讓他學會專注自己的事,而不去挑剔別人的錯。
面對幼兒的告狀行為,老師要了解幼兒告狀的動機,區別對待。
1.求助類。幼兒一般是為了尋求成人的保護。老師要給予幼兒適當的撫慰,讓幼兒有種安全感。
2.詢問類。這是培養幼兒正確判斷力和克制力的好機會。老師可以通過榜樣的作用,讓好的行為得到張揚,遏止一些不良的行為。
3.揭發檢舉類。這種行為不易鼓勵,更不能在告狀孩子面前批評另一個孩子,防止幼兒因為想得到老師的表揚或懷有嫉妒心而亂向老師告狀。老師要及時糾正這種行為,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小朋友之間應該團結友愛、互幫互助。
4.為自己辯解類的。這類問題要引起老師的重視。老師要分清責任,做出相應的懲罰,同時要讓告狀的孩子認識到:把責任推給別人是不對的,要勇于承擔責任。
老師要經常反思課程的設計和班級的管理,思考告狀問題是否經常發生,是普遍現象還是個別問題,并把這一問題納入教學計劃。教師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組織各種形式的活動,培養幼兒獨立處事的能力和良好的品質,減少幼兒的告狀行為。
1.教師可組織幼兒觀察影視動畫、聽故事等,有目的地引導幼兒評價其中人物的行為,從而豐富幼兒是非的感性經驗,提高他們的辨別能力,進而減少幼兒的不良行為。
2.教師可通過談話、討論等形式,講一些幼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讓幼兒自己想辦法解決,提高幼兒獨立處理能力和判斷是非的能力,減少幼兒的告狀行為。同時還要交給幼兒一些解決矛盾、處理問題的策略,如學會使用禮貌用語,學會謙讓,共同協商等。
總之,在對待幼兒的告狀行為時,老師和家長不可等閑視之。幼兒告狀的原因多種多樣,而最主要的原因是幼兒的年齡特征。幼兒依賴性強,獨立性差,不會處理與同伴的關系。所以面對幼兒的告狀行為,老師要仔細傾聽,了解幼兒告狀的動機,區別對待,逐步培養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同時要注意培養幼兒寬容、合作、共享等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