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帥
提供有支持價值的玩具和材料,創設多元互動的區域環境,是推動幼兒園教育教學不斷前行,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的良好途徑之一。《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教師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
教師要關注幼兒年齡特點,把握幼兒最近發展區,這是有效組織與創設區域活動的前提。本文就小班幼兒年齡發展特點、現有發展水平及在區域活動中的表現,談談小班區域活動創設與材料投放時需要教師注意的問題。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要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求,讓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身心發展的經驗。”教師在創設、布置和劃分區域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及發展需要,合理創設區域
小班幼兒年齡小,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活動的目的性不強,活動時容易被外界因素干擾。因此,在幼兒活動區域的創設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作用,站在幼兒的角度努力為他們創設適宜的區域環境并投放有效的活動材料,讓他們在開放的時間和空間里獲得自然的發展,在自由的選擇、自主的活動以及比較寬松隨意的氛圍中感受到活動的快樂,從而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
教師也要重視幼兒在區域創設過程中個性化、系列化發展的需要。教師在創設小班區域活動時應從幼兒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及需要出發。如考慮到小班幼兒活動范圍小、活動經驗少、自我保護意識弱、依懶性強等特點,教師可以嘗試創設一系列溫馨的與家庭氛圍相似的區域,讓幼兒感受與體驗家一樣的溫暖、自由,從而適應、喜歡上幼兒園。
(二)根據活動性質、類型不同,合理劃分區域
分類的角度不同,班級創設的區域類型也不同。一般按活動內容進行分類,可以把區域分為建構區、閱讀區、表演區、美工區等;根據活動性質,區域可以分為主題區域、特色區域、常規區域等。區域中的活動基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游戲傾向的活動,一種是學習傾向的活動。通常游戲傾向的活動是幼兒喜歡的,比價熱鬧,更富有創造性和變化性,如娃娃家、表演區、角色區等;而學習傾向的區域一般是教師根據教育目標投放材料,更具學習和技能練習的成分,如美工區、益智區、建構區等。區域類型的合理劃分,可以支持幼兒更有效地開展活動。
材料是幼兒開展區域活動的物質基礎,是促進幼兒發展的載體。皮亞杰說:“兒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區域活動材料越豐富,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就會變得越大膽、越自信,更能主動地獲得信息,積累經驗,發展能力。
(一)材料種類豐富齊全,相同材料數量充足
區域活動是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補充,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較理想的教育手段之一。小班幼兒處于平行游戲階段,喜愛擺弄游戲材料,喜歡模仿,易受他人影響。教師要充分考慮投放材料的趣味性、豐富性、層次性、操作性、種類及數量等,充分挖掘其教育價值,讓幼兒在與環境、材料的互動中不斷發展。
(二)材料性質安全適宜,注重半成品材料的投放
小班幼兒手部精細動作較弱,教師在投放材料時應注意準備大型的、材質較軟的玩具,滿足幼兒的需要。此外,半成品材料的投放可以刺激幼兒的想象力,讓幼兒插上想象的翅膀,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
在小班區域環境的創設與材料投放中,教師要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激發幼兒積極探索新鮮事物的興趣,讓孩子打開智慧之門。當幼兒遇到困難或對材料失去興趣時,教師要及時介入,支持、引導、激發幼兒回到游戲的欲望,讓幼兒在興趣中樂于學習,在興趣中樂于探索,充分激發幼兒的學習潛能,讓他們在快樂的游戲中獲得有益身心發展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