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蕊
重建學校教學管理制度的關鍵是要進行課程改革。目前,學校已從分數管理改為等級管理,以章為本也朝以人為本邁進,伴隨教學活動變化,教師面貌也煥然一新,掙脫了分數的束縛,學生可以更多從興趣出發進行學習。小學教師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深刻反思自己的過往,及時轉變固有的觀念,擺脫分數至上的枷鎖,樹立全新的教育教學觀念,在確立正確理念的基礎上,重新定義師生關系,正視傳統教學過程和方式的不足之處,并逐步進行改革,探索出一條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小學教師行為之路,讓小學教學管理更為有效。
傳統教育方法注重“師道尊嚴”,在這種教學方法的下,學生對教師往往充滿敬畏之心,而在這師道尊嚴威懾之下,往往抑制了孩子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即為承認學生是獨立完整的個體,強調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對于教師而言需要從教法、動作、語言等層面進行改革,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
(一)教法
新課程改革所提出的教學方法可謂豐富多彩,每種方法都不盡相同,可以起到不同的教學效果。情景教學法是指將實際生活與教學活動相聯系,讓學生可以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通過學以致用,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探索欲望,同時讓學生始終不脫離社會,為了可以更好適應、融入社會到當中。多媒體教學則是基于現代科學技術以及互聯網絡的飛速發展,讓學生可以通過視頻、音頻等方式更加直觀接受知識。至于采用何種教學方法,還需教師結合學生特點以及授課內容進行選擇。
(二)動作
針對教學的需要,教師應當配套相應的教學工作。基于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以及認知程度,教師要深刻認識到,在教學課堂中加入與之相匹配的動作,將極大提升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在歡聲笑語中獲取到知識,教師要轉變以往“高高在上”的威嚴形象,而成為一個生動有趣的引導者。教師的動作應在滿足教學活動需要的基礎上進行不斷創新,只有如此才能保持課程始終呈現蓬勃生機。
(三)語言
語言的使用方式同樣是教師要進行改革的又一大方向。一方面教師要學會在教學中運用表揚的藝術,另一方面是要利用奧妙的語言豐富課堂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巧妙使用表揚藝術是要承認學生為獨立完整的個體并存在差異性。教師應當尊重取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在學習中獲得自我成就感,收獲自我價值,提升自尊、自信心。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尤其對于處在小學年齡段的孩子而言,他們有個性、有思想、有情感、有自尊心、有好奇心等等不同的心理需求,往往難以從自身給自己進行全面的分析,對于自我的認知更多來源于外界的反饋,渴望來自外界的肯定;他們有被尊重和被鼓勵的需要,況且小學生們普遍學習穩定性不足,很大程度上由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決定學習努力的程度。因此,在學校階段教師應當充分運用表揚之藝術,促進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養,這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史事關重要的。小學教師通過在課堂教學中運用鼓勵的語言,有助于消除與學生之間的代溝,消除師生之間的高墻,教師通過運用鼓勵的言語,打破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對立的清晰,拉近師生間的距離,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輕松的語文課堂教學氛圍,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思想與情感更加緊密,讓教學工作圍繞在充滿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環境之中。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才能更加高效進行,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法,提升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教學效果。
利用語言的魅力豐富課堂內容,則是要求教師要結合學生特點,運用奧妙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主動性,讓課堂內容變得充實。豐富。新課程改革要求課堂內容不僅僅包含知識點還亞奧充分體現出教師自身的教學特點,因此教師要在不斷的課程實踐出與交流探討中,摸索出一條最適合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教學之道。
(一)改變教學方式,以設問方式授課
教師應當通過設問的形式將知識傳輸給學生,結合學科特點,充分利用課堂有利環境,營造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者的教學環境中,采用啟發式教學和討論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質疑問難,并鼓勵學生自身探索問題的答案,培養求異思維。鼓勵與眾不同,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想象力,在探索培養創新精神和能力。課堂教學要跳出固有的沉悶、死板的舊框架,讓學生不僅僅拘泥于在課堂上呆板的閱讀書本,而是借助教材中的內容以及教師適時的引導從而快速解決問題,并收獲知識。教師通過改變固有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學習前人的寶貴經驗,應用于現代生活的探索之中,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鼓勵他們在思考、探索、并形成創新思維,這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起到重要作用。當然對于問題的設置就需要建立在教師用專業的知識以及對學生深刻的了解之上,要根據學生認知水平以及心理特點提出極有深度又具有可行性的問題且問題還要新穎,能讓學生沉浸其中。
(二)加強進修,提升素養
雖然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應當弱化自身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但是這不代表教師可以降低對自身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的要求,不僅如此,正因為新課程改革反而對廣大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教師的素質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日常教學活動要想有創新和突破都離不開每位優秀的教職員工,因此,為了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教師更應該注重終身學習的踐行。教師要時刻謹記自身的言行舉止無不從日常對學生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教師們應當以身作則,多加強自身思想品德建設,將“立德”始終作為自己不斷向前努力的目標,時刻意識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將影響著祖國未來的接班人和開拓者,必須時刻端正自己的姿態,注意言談舉止,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高度,恪守自己的職業道德,為學生樹立好的榜樣,始終牢記自己的教學使命,讓自身正確的價值觀從正面自然而言地引導、感染著學生。除了專業能力方面的提升,教師還要學會用發現美的眼睛看待學生,用心感受他們的美并基于肯定和鼓勵,用一顆真誠的心和滿腔的熱情感染小學生,用表揚的藝術拉近與小學生的距離,讓他們愛上課堂學習,養成終身學習的品格。當然,除了教師自身加強學習以外,從教育部門和學校層面也應當強化對教師職業素養提升的關注度,積極為他們進行教育理念的更新創造各種學習和培訓機會,更好地幫助他們學習新課程改革理念,學校也可以向企業聘請技術骨干協助、指導教學環節,切實提升小學教師教學水平。
綜上所述,新課改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并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培養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轉變固有的教學指導者姿態,而是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因此,在小學教學管理中完成教師行為的轉變此舉是大勢所趨,也是為國家培養全面、健全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