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潔
摘要:一場突如其來的公共衛生事件加速了信息化教學的實踐進程。學生不能按時返校上課,教師在沒有十足準備的情況下開展了線上教學活動,針對這次教學的成效,研究者對52位醫學實驗課授課教師的教學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分析。調查結果顯示:僅32.7%的教師認為線上的實驗課程能完成70%以上的教學目標和效果,69.2%的教師認為線上課程的備課更加耗時,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課堂無法監管和教育資源不足。調查結果為進一步提高實驗課教學質量,優化和完善多元化教學模式提供了依據。
關鍵詞:實驗教學 問卷星 線上教學 網絡微實驗
醫學基礎實驗課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教師在實驗教學中借助設備儀器能更直觀、更形象、更有力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是對理論知識的強化、鞏固和實踐。隨著近年來醫學院校的擴招,實驗課程存在內容多,課時少,實驗教室不足,課程設計老舊,與科研和技術發展的前沿脫軌等問題。
針對以上問題,各校都在推進教育改革,慕課、微課、虛擬仿真平臺都在緩步進行,小范圍試點教學。一場突如其來的公共衛生事件加速了這次改革進程,使小范圍試點變成了全國普及。發生公共衛生事件期間,全國1454所高校開展在線教學,103萬教師在線開出了107萬門課程,合計1226萬門次。參加在線學習的大學生共計1775萬人,合計23億人次。為了解此次線上教學的效果,為進一步完善多元化教學模式,本文采取問卷調查的形式,運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對蘇州大學基礎醫學院52位任課老師進行了問卷調查,以期對今后的信息化教學工作有所啟示。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以52位基礎醫學實驗課程授課老師為研究對象,授課老師涵蓋生物化學、生理學、病理學、組織胚胎學、微生物學等11門基礎實驗課程。調查問卷現場填寫現場回收。本次調查共發放52份問卷,回收52份,回收率為100%,均為有效問卷。問卷的統計采用百分比法進行結果分析。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不記名,面對面問卷調查方法,由研究者自行編制《醫學基礎實驗課線上教學問卷》。問卷涉及網絡平臺使用情況、課程內容設計、學生掌握情況、教師技術支持、教師期待與后期五個大的方面。
2.調查結果與分析
2.1教師基本情況
參與本次調查的教師男教師21名,占40.4%;女教師31名,占59.6%。教齡在3年以內的7人,占13.5%;教齡3-10年的22人,占42.3%;教齡10年以上的23人,占44.2%。
2.2網絡平臺使用情況
既往使用過線上教學的教師11人,占21.2%;未使用過線上教學的教師為41人,占78.8%。對線上教學實操非常熟練的教師13人,占25%;比較熟練的教師31人,占59.6%,不太熟練的教師8人,占15.4%。使用智慧樹的教師有37人,占71.2%;使用騰訊會議的教師42人,占80.8%;使用其他平臺直播的教師5人,占9.6%,其中32位老師不止使用一種直播平臺。使用中國慕課大學資源的教師39人,占75%;使用夢之路虛擬仿真教學平臺資源的教師44人,84.6%;使用QQ、微信的教師52人,占100%。
2.3授課及答疑情況
3位教師認為線上課程可以完成90-100%的教學目標和效果,占5.8%;14位教師認為線上課程可以完成70%-90%的教學目標和效果,占26.9%;占31位教師認為線上課程可以完成50-70%的教學目標和效果,占59.6%;4位教師認為線上課程只能完成不到一半的教學目標和效果,占7.7%。24位教師采用直播+資源包的上課形式,占46.2%;14位教師采用直播+微實驗的授課方式,占26.9%;14位教師采用直播+資源包+微實驗的授課方式,占26.9%。36位老師認為線上課程的備課準備更加耗時,占69.2%;16位老師認為線下課程的備課準備更加耗時,占30.8%。28位老師認為準備教案(PPT等)更耗時,占53.9%;19位老師認為熟悉直播平臺、軟件等更耗時,占36.5%;5位老師認為其他問題更耗時,占9.6%。在線輔導答疑的頻率,一周兩次的老師32名,占61.5%;一周一次的老師20名,占38.5%。在線答疑的時間為45分鐘的老師25名,占48.1%;答疑時間為60分鐘的老師27名,占51.9%。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見表1。
2.4教師訴求與期待
針對線上實驗教學是否實現線下教學目標和效果,2位老師認為達到了90-100%,占3.8%;14位老師認為達到了70-90%,占26.9%;31位老師認為達到了50-70%,占59.6%;5位老師認為不足50%,占9.6%。所有老師均對在線教育的平臺優化提出建議,包括網絡流暢性、平臺兼容性、平臺操作性以及服務器的穩定性。39位老師提出教學資源不足,尤其是實驗微視頻,占75%;42位老師認為線上教學更新了教學理念,80.8%;36位老師認為此次線上教學的嘗試會推動教學改革,占69.2%。48位老師認為應該加快實驗課程的建設,占92.3%;31位老師期待平臺技術人員進行線上教學的培訓,占59.6%;37位老師期待學院組織學習資源制作的專題培訓,占71.2%。4位老師非常支持公共衛生事件結束后繼續線上教學,占7.7%;29位老師比較支持,占55.8%;11位老師支持,占21.2%,8位老師不支持,占15.4%。
3.線上實驗教學的應用對實踐教學的啟示
“停課不停學”不僅是救急,更是教育改革的契機。復學之后,在線教學將從“新鮮感”走向“新常態”。我們再也不可能、也不應該退回到公共衛生事件發生之前的教與學狀態,因為融合了“互聯網+”“智能+”技術的在線教學已經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發展方向。
當以往處于輔助和補充教學地位的翻轉課堂、平臺資源、電子慕課等離開實體課堂這個載體,面對面的教室場景變成了網絡虛擬空間。在情緒調動、課堂監管、平臺操作、教學資源等方面都凸顯出很多問題。傳統的面對面課堂教學有現場感和溝通交流的優勢,但從某種程度上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制約,線上教學的虛擬性和遠程性恰恰催生和喚醒了大學生的從被動到主動學習,能有效地激發大學生的自主學習潛能。
在教學中融合多元化的資源絕不是某位老師,某個教研室可以獨立解決的問題。學校應積極改善智慧教學基礎條件,大力拓展優化資源,并全天候提供在線服務和技術支持,讓資源和技術圍著教師轉,教師將不再疲于解決技術層面的困難。目前高校內部和高校之間數據共享呈現簡單化、碎片化,應用及轉化渠道不通暢,數據、決策、指揮、應急、智能反應等環節間缺乏互動,難以為大規模的在線教學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各高校應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確保網絡教育環境安全、推進優質教育資源的聯通共享,構建師生參與、內外結合的優質數字資源共享機制與公共服務體系。
教師則需要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流程進行系統化、精細化設計,有效地整合各類信息資源,嘗試多樣化、個性化教學,探討輕松和諧的教與學環境。
我們要利用好這次課堂教學和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大演練,以此為切入點,將教育改革的難點變成亮點。
參考文獻:
[1]許麗,王鴻鵬,劉覺曉,等面向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的高校公共實驗室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9,36(11):262-265+269.
[2]朱方,黃勇,戴竹青.高校創新性實驗教學改革實踐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20(07):124-125.
[3]李姣,徐磊,高芙蓉,等.混合教學模式在醫學基礎實驗課程中的應用[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8,35(01):177-179
[4]王雅蕾,宋晨晨,何芳,等.從問卷調查結果探討中醫院校研究生生物化學的課程教學問題[J].學周刊,2020(14):5-8.
[5]鐘衛干,封毅,韋玉蘭,等.基于分析思考能力培養的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方法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20(04):389-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