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李佳
(河南大學 河南 開封 475001)
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19 世紀末20 世紀初法國著名作曲家,“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其創立的“印象主義”音樂流派對世界各國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德彪西自幼起即受到印象派藝術的熏陶,并在自己的音樂中結合了東方音樂、西班牙音樂和爵士樂的特點,創造出了別具一格的“印象派”音樂。其代表作品主要有管弦樂《大海》《牧神午后》,鋼琴曲《24 首鋼琴前奏曲》和《練習曲》等。本文選取了《24 首鋼琴前奏曲》第二集的第三首《維諾之門》。“維諾門”是指西班牙南部格拉納達的中古西班牙摩爾人諸王的豪華宮殿的大門,作曲家本人并沒有到過此地,只是在收到印有“維諾門”景色的明信片后,便創作了這首前奏曲。
曲式結構:樂曲可分為有引子和尾聲、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第1-4 小節為引子部分。第5-41 小節為A 段(呈示段),調性為降D 大調、A 大調,A 段又分為a 和b 兩個樂句,第5-24 為a 樂句,第25-41 小節為b 樂句。第42-65 小節為B 段(展開段),第42-43 小節是一個運用引子材料加入的連接句,引入第43-61 小節的c 樂句,調性為降B 大調,第62-65 是再現前的屬準備。第66-90 小節為A1 段(再現段),A1 段是一個典型的減縮再現,第66-82 小節為a1 樂句,調性為降D 大調,83-85 小節為b1 樂句,調性為F 大調。最后的86-90 小節為尾聲部分,調性回歸,結束在降D 大調的主音。
和聲技術:在和聲的使用方面,一是平行和弦的使用,在樂曲的38 小節處,低聲部是降D 大調的主屬持續音,高聲部則為連續的平行和弦進行,這些和弦既不屬于同一個調內的和弦,也沒有任何調內和聲功能上的聯系,體現了樂曲的多調性特點。此外,在德彪西的其他作品中,也能看到平行和弦的使用,如《舞》《沉默的教堂》等。二是附加音和弦(是指在傳統和聲三度疊置和弦結構的基礎上,添加一個非和弦結構內的音。)的加入使得和弦色彩變化更加豐富,附加音和弦最早是以附加六度的形式出現,后來還可以附加二度、四度等音程。在樂曲25 小節處,是典型的附加四度音的和弦,中聲部的G、降B、D 形成的三和弦是在G 的基礎上附加上方四度音C構成的附加和弦。在樂曲的結束處,是典型的附加二度音的和弦,降D、F、降A 形成的三和弦是在降D 的上方二度音附加了上方二度音降E 構成的附加和弦。這些附加和弦的加入,使得現有的和弦結構中既有大音程、純音程,還有增音程,增加了和聲色彩的豐富性,為音樂的表達帶來了新的詮釋方式,也體現了德彪西大膽突破傳統和聲的創作風格。
調性與音高中心:在樂曲剛開始便呈現出雙調性的感覺。右手高音聲部頻繁出現與調號沖突的還原記號,說明了高音聲部的調性與調號不同。左手低音聲部的降D 與裝飾音降A 構成的五度關系,加上第五小節F 的長音持續,構成了完整的降D 大調的主和弦,由此明確了低音聲部降D大調的調性中心。樂曲引子部分的高聲部是由還原A 與裝飾音還原E 形成的五度音程,一直在反復出現,和聲序進關系從屬到主到下屬到屬到主,明確了高音聲部A 調的調性中心。低音聲部的主音降D 與升C 互為等音關系,由此我們可以通過A 調的調式三級音升C 確定高音聲部的調性為A 大調,由此可以發現德彪西將持續音調性、旋律中心音、五度調性暗示等手法完美融合在了一起,這種手法在他晚期的作品中被廣泛使用。盡管這樣的作品還是在調性音樂內,但已經初步表現出了泛調性音樂的特征。
節奏與節拍:節拍為2/4 拍。左右手聲部雖然形成了(大調與小調)不同的雙調性,但作曲家在節奏的布局安排上似乎刻意地避開了不同調性音階的同時發響。例如,1-2小節在低聲部長音持續的時候,高聲部即是典型的哈巴涅拉節奏;3-5 小節高聲部為長音持續時,左手變成了哈巴涅拉節奏。這樣一來,雖然調性不同,但也不會給人造成一種混亂的音響感。
織體:持續音型可以用來刻畫特定的音樂形象或表現某種音樂特征,在本曲中持續音由附點八分音符與十六分音符的結合構成,也就是西班牙舞曲中常見的“哈巴涅拉”節奏與上五度的音程跳進結合而成的,生動地塑造了西班牙音樂形象,將濃厚的西班牙風情刻畫得淋漓盡致。
綜上所述,這些作曲技法的使用都是德彪西“印象主義”音樂區別于其他音樂風格的體現,他大膽擺脫傳統作曲技法的束縛,對和聲、調性等方面進行的大膽創新,同時對我們創作現代音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注釋:
①王穎.印象主義的舞蹈——淺析德彪西之《維諾門》[J].音樂生活,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