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央提出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這一戰略部署以來,我國媒體融合不斷深入,區域間媒體融合發展差距不斷縮小,中央和地方媒體融合也朝向深入推進。無論是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還是建立縣級融媒體中心,或者是全媒體建設等,都指向的是媒體融合對“四力”(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提升。不可回避的是,媒體融合的縱深推進,除了具有政治意義外,還需要解決自身的經濟問題。在市場經濟不斷推進的時代背景下,媒體還是參與市場經濟的重要主體,承擔著經濟職能,甚至媒體本身也能夠創造經濟收益。可以說,媒體融合的推進根本上以政治為導向,但還需要有強大的造血能力,實現媒體自身在經營上的突破,并以市場上獲得的經濟收益反哺媒體自身,從而增強其在政治上的效能。正因如此,媒體融合的另一個面向則應該是媒體經營創新。
媒體經營關系到經濟學、管理學和新聞傳播學幾個學科。在媒體融合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創新媒體經營模式,實現媒體自身的盈利,就需要明晰傳媒經濟的本質。國內諸多學者針對傳媒經濟本質的解釋隨著時代變遷略有不同,分別為注意力經濟、影響力經濟、輿論經濟、意義經濟等。這些解釋為媒體經營提供了理論指引,但這些理論要么側重以媒體為中心的范式,要么側重以受眾為中心的范式。在當前媒體融合的背景下,在跨界融合、邊界消失的背景下,這些理論都顯示出其解釋力不足的困境。媒體融合時代,共融共生的媒體環境業已形成,互動共存的傳受關系已經凸顯。因此,傳統的范式難以解釋新的現象。傳媒經濟的研究應走向互動共生范式。在互動共生范式下,傳媒經濟的本質不再偏于一端,而是在跨界中、在互動中、在全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參與者都能夠參與到傳媒經濟中來。因此,互動共生范式下的傳媒經濟應該是共創經濟。
從共創經濟的視角出發,就媒體融合發展背后的經營創新來看,需要不斷提升媒體融合的開放性、共享性和共創性,將媒體嵌入更多的產業鏈當中,突破產業內部各個部門之間、產業與產業之間的藩籬,為市場各個主體創造更多的積極參與媒體融合進程的機會。在此,媒體融合實際上成為為全社會其他力量提供參與和共享的平臺,以平臺屬性增強自身的社會影響力,讓媒體成為社會的樞紐和神經中樞。
媒體融合只有在創新媒體經營的基礎上才能走得更遠,這就需要從傳媒經濟的視角對其進行解讀。就當前而言,互動共生的傳媒生態呼喚更具有開放性、共享性和共創性的媒體經營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