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視的快速發展為各種節目形式的突破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而從近些年的電視節目來看,綜藝節目已經占據了大部分電視節目市場。這些電視節目也不再是以電視為主,而是以“人”為核心,真人秀式的節目占據了主導地位,其中又以舞蹈類、音樂類、游戲闖關類為主。而綜藝節目大多以“紀實主義”進行拍攝,以此來展示節目中嘉賓或選手從最開始到結束的變化。這種節目形式從前期的策劃到后期的制作雖然都在不斷突破,但是依舊存在著許多共性問題,造成了一種不利于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環境。
電視綜藝節目從出現到現在已經經歷了二十多個年頭,在這個過程中,隨著電視綜藝節目的不斷創新受到了大眾的喜愛,但同時存在的問題也不少,影響了我國的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
節目抄襲現象嚴重。隨著日韓等國家娛樂業的飛速發展,他們的電視節目出現了許多高質量作品,我國觀眾對其表現了非常高的熱情,這種現象對我國的電視發展也產生了不少影響。許多國內電視綜藝節目制作者看到日韓等國家電視綜藝節目的成功,第一反應并不是去分析節目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而是直接將節目形式進行照搬。國內目前比較火的電視綜藝節目都是從日韓綜藝中“借鑒”而來,《極限挑戰》原版是韓國的《無限挑戰》,《向往的生活》原版是韓國的《三時三餐》,《中國有嘻哈》的原版是韓國的《ShowMe The Money》。
除了節目形式不是原創,在很多綜藝節目中的游戲環節也是照搬國外,《快樂大本營》中的“倒計時定格拍照”、《奔跑吧,兄弟》中的“超能力游戲”、《極限挑戰》中的“集裝箱游戲”都源自韓國綜藝。
因為社會大環境影響,我國很多電視臺的綜藝節目模式非常有限,大多都以情感類的節目為主。并且只要其中一檔節目成為爆款后就會相繼出現許多同質性節目,節目內容重復嚴重,觀眾自然提不起興趣。
節目制作粗糙。雖然目前的電視綜藝節目市場大,但是競爭也非常激烈。所有的電視綜藝節目制作者都想讓自己的作品成為整個行業的佼佼者,整個市場的氛圍非常浮躁,節目內容的制作粗糙。很多節目為了吸引觀眾甚至出現了一些窺探嘉賓的個人隱私、制造嘉賓之間的矛盾等現象,這些節目內容顯得低級無聊,與電視綜藝節目的制作初衷相背馳,與我國一直以來的傳統價值觀也不相符。例如在《花兒與少年》中,觀眾觀看節目的出發點是通過節目了解國外的風土人情,但節目的內容全部都在呈現嘉賓之間的矛盾,大家之間的交流顯得毫無營養,謊話連篇,這都對節目的質量產生了影響。而節目傳達出來的價值觀也對觀眾產生了不好的影響,降低了節目本身的價值。
節目定位不明確,顯得雜亂無章。目前我國的電視綜藝節目繁多,電視綜藝節目制作者一直在尋找新的節目形式,對節目內容進行創新,對許多綜藝進行了改版。然而,在對節目改版的時候并沒有搞清楚觀眾喜愛原版節目的原因,對節目改版也沒有達到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對節目內容、節目形式進行亂改,讓新節目變得亂七八糟、不倫不類,并不知道節目定位是什么。例如中國版的《創造101》,韓國原版的A班練習生都是靠實力劃分,而在國內就完全靠人氣劃分A班,造成了觀眾對節目的定位非常模糊,節目內容本身顯得十分渙散,并沒有達到改版效果。
制作一檔節目時,最開始就要明確節目受眾,要考慮受眾的年齡、性別、職業。一個節目再好也不可能受到所有觀眾的喜愛,但是只要受眾定位足夠準確,節目在受眾中受到了喜愛,那么這個節目就是成功的。然而,很多的節目制作者對節目的定位混亂,對受眾定位也混亂,在節目的制作過程中常常因為對受眾定位不明確造成了內容雜亂無章的現象,同時對電視節目市場造成了不利的影響。例如,湖北衛視的《戲碼頭》之所以能獲得成功,就是因為節目的定位戲曲,吸引的觀眾是對戲曲感興趣的,定位準確使得《戲碼頭》大受觀眾喜愛。
創新是一切生產活動的基礎,因此電視綜藝節目需要不斷創新,使節目能夠更加健康、更加快速地發展。
對于引進的節目進行本土化改造。隨著社會的發展,國際化的交流越來越廣泛,尤其是文化交流更是頻繁。近些年在電視綜藝節目方面,國內引用了許多國外優秀且成熟的節目,但很多節目都是照搬,并沒有進行本土化改造。雖然有很多的節目獲得了成功,但隨著時間的發展,觀眾對節目的形式產生了審美疲勞,節目一成不變的形式也越來越不被觀眾喜愛。從《中國好聲音》可以看出,在引進的第一年,節目內容都嚴格按照國外的原版節目,哪怕是節目的道具都是照搬復制,由于節目形式新穎,在國內大獲成功。但后來節目沒有創新,所以自然也遭到了冷遇。
一個節目的成功除了跟節目內容相關,還會因為不同的環境、不同地區的政策產生變化。而節目想要獲得成功,就要根據當地的政策、文化進行不斷地充實,進行本土化改造。例如湖南衛視的《向往的生活》,通過和韓版的《三時三餐》相比,雖然在前兩季兩版在本質上并沒有什么區別,但在后來的發展中,《向往的生活》越來越貼近我國的文化,觀眾在觀看時的代入感也非常強,紛紛感嘆《向往的生活》終于有了生活氣息。因此,一個電視綜藝節目的成功除了節目形式新穎,還要與本土文化相結合。每個國家地區的文化都不相同,要想節目獲得成功,一定要與本土文化進行融合。
提高節目質量,拒絕低俗。市場大競爭也激烈,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讓自己的節目獲得關注度,節目制作者往往會通過觀眾的“獵奇”心態來制作一些低俗、質量低的電視綜藝節目。這種節目即便在一時獲得關注,但并不利于節目的長久發展。要想節目獲得成功,制作者就應該從節目內容、節目形式上去找出可行點,制作出讓人眼前一亮的節目。例如湖北衛視的《非首腦會談》,它集合了不同國家的青年才俊,就當下熱門話題進行討論,是一檔全球文化相對論節目。它尋求的是一種以溝通對話的形式對話題進行解讀,節目嘉賓生動有趣的討論為觀眾展現了世界不同文化、不同文明,讓國內年輕人在了解自己國家的文化時,也能了解尊重其他國家的文化,是一檔質量非常高的電視綜藝節目。
利用明星效應和高質量的電視節目綜藝人。如今的電視綜藝節目類型大都是“真人秀”的形式,明星效應越來越強,節目的專業度也成為了節目質量的保證。例如,《中餐廳》節目立意是將中國美食發揚光大,在全世界各地去進行宣傳。它首先融入了中國傳統美食文化,其次在嘉賓的選擇上,有像黃曉明、王俊凱、趙麗穎等明星來讓節目獲得關注。另外還有專業的主廚,例如最開始的明星廚師張亮,后來是國家級主廚林述巍,這從專業和吸引力方面都非常有看點。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發展。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技術在如今的綜藝節目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雖然目前大多數的電視綜藝節目都是采用錄播的形式,但是一些競賽性質的綜藝節目在總決賽的時候都會采用直播的形式,在這上面電視綜藝制作者體現了非常強的專業性。在錄播上,電視綜藝節目由于人數眾多,機位往往是非常多,類似于《歌手》這種節目,即使臺上的表演只有一位,也需要用多個機位、多個運動鏡頭來展示美輪美奐的舞臺。這需要攝影師捕捉每位選手的表情,也需要導播對每一個鏡頭進行合適的切換,掌握好節奏。因此,電視綜藝節目的制作者要充分利用好一些信息技術,為觀眾帶來高質量的節目。
在電視綜藝節目日益發展的今天,各大衛視和傳媒公司都在拼盡全力,意圖在電視綜藝節目中奪得一席之地,因此努力對節目進行創新發展。但也正是因為這種競爭,造成了如今的市場繁雜、混亂的現象。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是一個長期性的過程,創新一個節目模式不是簡單的事情,這就需要節目制作者不斷地突破自己,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學習,不斷創新,將電視綜藝節目推向另一個高度,讓電視綜藝節目與時俱進,讓其健康、快速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