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旭
摘 ? 要: 散曲作為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學體裁之一,不僅在內容和藝術形式上對詩詞有很大的突破,其所體現的審美觀也與傳統文學體裁大異其趣。對“丑”的關注與包容成為元散曲的重要特點,元散曲中刻畫了大量具有“丑”特征的人、物、事,這一美學特點對當時和后世文藝創作與鑒賞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關鍵詞: 元代 ? 散曲 ? 審丑
金元時期興起的散曲在內容上突破了傳統詩文“言志”“載道”等束縛,在手法上排斥像詩文那樣對意境、境界的追求,展現了全新的精神風貌和藝術旨趣。散曲繼承了詩詞敘事、抒情、寫景等功能,在題材和藝術表現上大膽創新,坦率直接地揭露丑惡,淋漓盡致地刻畫丑怪,成為元代散曲的美學特征之一。鑒于此,本文以元散曲表現的新特質“審丑”為切入點,研究元代散曲作家樂于表現的具有“丑”性的人、物、事,探究深遠影響和重要價值。
一、散曲“審丑”之創作實踐
(一)丑之人
在以言情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最典型的戀愛模式是才子佳人,女性的美一直是詩詞中永恒的主題之一。當然不乏嫫母、東施等丑女形象,這些丑女多見之于神話、小說,作者對她們的描寫多極盡嘲弄戲謔,這類形象比較片面,女性的人格和個性沒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在元代散曲中,不僅出現了對女性丑的直接描寫,還表現出了對丑的欣賞與喜愛。如元代蘭楚芳的《四塊玉·風情》
我事事村,他般般丑。丑則丑、村則村、意相投,則為他丑心兒真,博得我村情兒厚。似這般丑眷屬、村配偶,只除天上有①(351)。
這支曲子打破了以往描寫風情的詩歌郎才女貌的固定模式,男主人公“事事村”,又俗又蠢;女主人公“般般丑”,頭、腳、身材哪里都丑。女主人公雖然人丑,但是真心實意,男主人公雖然粗俗,但是感情深厚。作者筆下這對“丑眷侶”不僅因為內心的美好而為大家所喜愛,更因為貼近生活具有世俗化的色彩,充分體現作者不避外在丑、俗,張揚內在美、善的進步的審美理想。
元代散曲中還有對自我形象“丑”的大膽刻畫。鐘嗣成自號丑齋,表現了他對丑的獨到見解。如《一枝花·自序丑齋》:
〔梁州〕子為外貌兒不中抬舉,因此內才兒不得便宜。半生未得文章力,空自胸藏錦繡,口唾珠璣。爭奈灰容土貌穩,缺齒重頦,更兼著細眼單眉,人中短髭鬢稀稀。……
〔隔尾〕有時節軟烏紗抓劄起鉆天髻,乾皂靴出落著簌地衣,向晚乘閑后門立。猛可地笑起,似個甚的?恰便似現世鐘馗嚇不殺鬼②(137)。
作者在這兩支曲子中筆墨集中地描寫了自己丑陋的外貌,面色、牙齒、下巴、眉眼等丑到不忍直視。外貌已經丑陋不堪了,加之不合時宜的裝束,就像“現世鐘馗”一樣。作者將自己的丑寫得生動、風趣,但沒有僅停留在羅列丑貌、丑態上,開篇就交代讀者自己受人譏笑不是因為相貌丑,而是精神與社會相抵觸。鐘嗣成未必奇丑無比,但他用這種曲筆戲謔的方式把奇丑的容貌與激憤的感情統一起來,以這種尖新的形式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元代社會被壓迫者的吶喊。作者題“丑”,但肯定了“丑中見美”,展現的是戲謔外衣下控訴不公、糞土王侯、凜然不屈的倔強人格,具有美的藝術感染力。
此外,元代散曲中還有不少小令描寫了一些具有歪口、禿頭、駝背等外在丑陋特點的人物形象,如元代白樸的《醉中天·佳人臉上黑痣》:
疑是楊妃在,怎脫馬嵬災?曾與明皇捧硯來。美臉風流殺。叵奈揮毫李白,覷著嬌態,灑松煙點破桃腮②(530)。
作者詠佳人臉上黑痣,別出心裁地運用了李白和楊貴妃兩位歷史人物,想象李白因看貴妃入迷而不覺點破香腮,大膽奇特。作者極為傳神地表現出女子因為黑痣而產生的獨特的風流美麗,富有神韻,在含有善意的幽默中表現出一種真實、情趣之美,在藝術上極富表現力。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作家在小令中單純表現病態、不健康的人物,夸張渲染,為了審丑而審丑,是極端張揚個性、反抗傳統的表現,雖然很可能為當時社會所尚,但毫無思想性和藝術性的作品必然會為歷史所淘汰。
(二)丑之物
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不乏表現丑陋之物的作品。唐代韓愈就是具有“審丑”眼光的文人之一。韓愈的詩歌中存在大量外形丑陋,甚至令人討厭、生畏的物象,如蒼蠅、蝙蝠、蟾蜍等。但涌現大量具有“審丑”眼光的作家并出現大量描寫丑陋物象的作品是伴隨著散曲興起的。徐中玉先生主編的《元散曲》將元散曲分為五類:遣懷、嘆世、情愛、詠景和嘲戲。其中以嘲戲為寫作內容和特點的作品大量涉及丑惡物象,這類物象一般不能為大眾接受并愉快地談論,但在散曲中作者以戲謔的筆調加入了生命思考和審美判斷,喚起了人們視覺上的全新感受,賦予這類丑陋之物全新的內涵。如元代姚守中的《粉蝶兒·牛訴冤》:
〔幺〕食我者肌膚未肥,賣我者家私不富。若是老病殘疾,中身亡,不堪耕鋤,告本官,送本都,從公發付。閃得我丑尸不著墳墓。
……
〔耍孩兒〕只見他手持刀器將咱覷,嚇得我戰撲速魂歸地府。登時間滿地血模糊,碎分張骨肉皮膚②(535-536)。……
在這組套曲中作者采用動物的視角來寫,獨特新穎,有很強的諷刺性。過去以牛為描寫對象的詩歌多從牛的吃苦耐勞、樸實無華等美的一面歌頌贊揚。姚守描寫的是一頭“不堪耕鋤”的病弱老牛,側重表現老牛丑的一面。首先“丑則丑堪畫堪圖”能夠耕種的牛雖然丑但生活在山水田園怡然自得;后來朝廷禁止斬殺耕牛,但病弱老牛不受限制。“閃得我丑尸不著墳墓”暗示了老牛的命運悲劇。再次,作者描寫了老牛被販賣、屠殺、烹煮、碎賣的過程,運用了大量丑陋字詞,如“戰撲速魂歸地府”“滿地血模糊”“碎分張骨肉皮膚”等,不忍卒讀。最后以“死得真個屈苦”作結,淋漓盡致地訴說了牛的無比怨憤。作者激切的言辭,像匕首一樣直指用人不當、分配不公的元代社會,具有深刻的現實內涵。
散曲對丑的物象揭露大多直截了當、言辭激切,但“形象大于思維”的藝術規律依然適用于散曲。優秀的散曲作品能讓讀者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豐富、理解作者的不盡之意,從作者渲染的“丑”中,獲得一種“美”的享受。如元代無名氏的《朝天子·嘲人穿破靴》:
兩腮,綻開,底破邦兒壞,幾番修補費錢財,還不徹王皮債。不敢大步闊行,只得徐行短邁,怕的是狼牙石龜背階,上臺基左歪右歪。又不敢著楦排,只好倒吊起朝陽曬③(517-518)。
破靴這一物象在生活中可謂十分丑陋,毫無美感。這首小令以夸張、幽默的筆墨描寫的破靴,讓人忍俊不禁。因靴子太破而不敢大步快行,不敢在龜裂的臺階上走路,不敢用鞋楦來楦,“只好倒吊起朝陽曬”。為什么靴子這么破了,還要穿呢?這也許是值得讀者深入思考的一個問題。我國古代服飾對應相應的身份等級十分嚴苛,元代也不例外,甚至鞋子都是身份、地位、等級的標志。面對這樣一個窮困潦倒的沒落的知識分子,作者既有嘲諷,又有同情。散曲對丑陋物象的描寫無出其右。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丑陋物象并非都是健康、向上、有所寄托的,相反,有大量的作品止于詠物。如元代宋方壺的《一枝花·蚊蟲》抓住蚊子的典型特點描寫,詼諧幽默,“不即不離,似相非相”可謂得詠物妙旨。這類散曲詠物雖然頗顯神韻,但止于游戲筆墨,不免流于庸俗。
(三)丑之事
美和刺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重要主題,很多作家通過揭露丑惡以期達到規勸、諷諫統治者的目的,所謂“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歷”④(171)。元代的知識分子由于民族歧視等政治原因,對傳統儒家道德、美學觀念有了新的認識。盡管在散曲創作中更直露、激切地對丑惡行為進行了披露,但不再執著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這類崇高理想的追求,作家們多是借鞭撻丑惡抒發內心的憤懣,在對丑惡行為戲謔和調笑中蘊含著普遍的時代失落感,如元代馬謙齋的《沉醉東風·自悟》:
取富貴青蠅競血,進功名白蟻爭穴。虎狼叢甚日休?是非海何時徹?人我場慢爭優劣,免使旁人做話說。咫尺韶華去也②(86)。
這支曲子言辭激切地對官場卑劣、貪腐的丑態進行了披露:“青蠅競血”“白蟻爭穴”何其丑陋污穢,“虎狼叢”“是非海”“人我場”用博喻將官場丑態從不同側面表現了出來,譏刺入骨。政壇上都是蠅營狗茍之人,而有理想有抱負的知識分子卻沉淪下僚,作者玩世不恭、自我解嘲,諷刺了元代黑暗的政治。
一些手中有些權勢的官僚,搜刮民脂民膏,是封建社會的黑惡勢力。他們的丑惡行徑也被散曲作家形象地塑造了出來,如元代無名氏的《醉太平·譏貪小利者》
奪泥燕口,削鐵針頭,刮金佛面細搜求,無中覓有。鵪鶉膆里尋豌豆,鷺鷥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內刳脂油,虧老先生下手①(370)。
這首膾炙人口的小令采用了漫畫式的表現手法,充滿諧趣。緊扣一“貪”字,窮形盡相地刻畫了這些貪腐者的丑態,使讀者從作者極力鋪陳的“丑”中獲得一種“美”的享受,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這些丑行是反面的藝術典型,蘊含了作者否定性的審美評價而成為對其現實存在的否定,因而具有正面的審美價值。同樣,描寫“丑事”的散曲也有粗俗不堪、思想腐敗的作品。如王和卿的《撥不斷·偷情為獲》寫偷情的丑事,雖然大膽,但媚俗至極。這類丑事顯然有悖人倫、有傷風化,作者反而津津樂道,反映出畸形的審美觀念。
二、散曲“審丑”之深遠影響
(一)對明、清各類藝術形式的影響
元代散曲對“丑”的表現拓寬了人們的審美視野,成功范例代表了審美觀念的進步。藝術審美觀念具有相通之處,散曲“審丑”對明、清各類藝術形式都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在明代散曲中,也有表現贊美女性丑的作品,雖然沒有正面的外貌描寫,但其中作者的情感寄托得到了充分的彰顯。如明代康海的《朝天子·遣興》:
杖藜,步畦,不作功名計。青山綠水繞柴扉,日與兒曹戲。問柳尋花,談天說地,無一事縈胸臆。丑妻,布衣,自有天然味⑤(114)。
在明代通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仍然是實現人生理想最重要的途徑,“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成為多少文人發奮讀書的動力。然而作者因居官得禍,看清了官場腐敗墮落的現實,對功名利祿做了徹底的否定。“丑妻”是自己絕意功名的象征,自己的妻子雖丑,但能與自己相伴過平凡樸素的生活,這種天然的滋味才能夠撫慰作者受傷的心靈,作者從正面歌頌、肯定了丑。
元代散曲對艷情、貪腐等世俗“丑事”的生動描寫為明清小說奠定了基礎。元代小說這一文學體裁并沒有得到繁榮發展,到了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快速發展,市民階層的不斷壯大,人性解放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出現了如《金瓶梅》等大量描寫世俗世情的小說,《儒林外史》等官場諷刺小說。雖然散曲在篇幅上不可與之同日而語,但對“丑事”大膽地描寫,對丑惡人情世態大膽揭露,二者的“審丑”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在宋元以前藝術家極少用丑的形式創造審美意象。隨著審美觀念的進步,藝術家開始意識到丑的藝術形式比美的形式更富有表現力。到了清代,丑的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化。在藝術理論上如清代劉熙載的《藝概·書概》中明確提到了對丑的欣賞“怪石以丑為美,丑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一丑字中丘壑未易盡言。俗書非務為妍美,則故托丑拙。美丑不同,其為為人之見一也”⑥(168)。在創作上如清代“揚州八怪”繪畫以“丑、怪、奇、樸”等為手段,營造出嶄新的意境。從內容到形式“審丑”逐漸發展成熟。
(二)對現當代新詩的影響
元代散曲“審丑”的特點對現當代各種文學體裁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在形式上,散曲是格律體與自由體的結合,具備了白話詩歌的雛形。在內容上,散曲作家站在市民的立場上將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表現的對象。“五四”時期的新詩與散曲精神一致,密切關注社會現實,站在市民的立場上不避丑惡,把以前不登大雅之堂的內容鄭重地納入表現領域。如聞一多的象征主義詩歌《死水》,借一個臭水溝展開奇特的想象,表達激憤的感情,達到批判丑惡的現實社會的目的。作者“審丑”詩歌創作能夠取得成功一方面是受到了西方反浪漫的現實主義藝術的熏陶,另一方面離不開中國古典文學與美學的滋養。中國現當代優秀的新詩作家都有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聞一多贊賞莊子的美丑辯證統一思想,稱贊他的作品為“一首絕妙的詩”。總之,元代散曲的“審丑”是推動從古代到近代藝術和審美觀念演進的重要一環。
三、結語
丑是元代藝術領域的重要表現內容,散曲作家們以叛逆的姿態重新塑造自我形象,審視現實社會,痛斥荒誕現實,張揚自我價值,通過塑造一系列丑的形象獲得人生愉悅感。元代文人與市民的審美觀念終于達到了雅俗共賞的階段,因其符合大眾審美口味而取代了詞的地位成為一代之文學。散曲的“審丑”特點根植于中國古典美學傳統,上與莊子“齊美丑”的美學精神一脈相承,下啟現當代象征派詩歌創作,在現代社會仍具有很高的認識價值。但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并不是每一個表現丑的作品都是藝術的經典。要達到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一,對作家的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元代散曲在“審丑”創作實踐中有許多成功的作品,也不乏失敗的例子,我們應該肯定元代散曲在開拓審美領域、挖掘丑的審美意義方面的歷史功績,也應該總結研究散曲創作的成敗得失不斷前進,在新時代創作出能夠經受時間和人民群眾檢驗的優秀作品。
注釋:
①李長路.全元散曲選釋[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
②譚帆,邵明珍,注評.元散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
③吳新雷,楊棟,主編.元散曲經典[M].上海:上海書店,1999.
④梁鴻,編選.禮記[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
⑤門巋,選著.明曲三百首[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
⑥劉熙載.藝概·書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參考文獻:
[1]隋樹森.全元散曲[M].北京:中華書局,1964.
[2]羊春秋.散曲通論[M].長沙:岳麓書社,1992.
[3]李長路.全元散曲選釋[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
[4]譚帆,邵明珍,注評.元散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
[5]吳新雷,楊棟,主編.元散曲經典[M].上海:上海書店,1999.
[6]門巋,選著.明曲三百首[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
[7]任中敏.散曲叢刊[M].曹明升,點校.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
[8]梁鴻,編選.禮記[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
[9]劉熙載.藝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