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潔
摘 ? 要: “課程思政”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法律英語教學理應響應國家思政教育號召,結合自身特點實現思政育人。法律英語課程思政元素主要體現在:強化法治意識,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學會反思與批判,看清西方國家“民主”與“法治”的本質;掌握法律及政治專業英語表達技能,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
關鍵詞: 法律英語 ? 課程思政 ? 法治
2016年1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實質上提出了“思政課程”的要求。“課程思政”是高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習近平關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韓憲洲,2019)。法律英語是響應國家大力培養涉外法治人才的號召,培養“精英明法”復合型國際化人才的主渠道。法律英語教學理應響應國家思政教育號召,貫徹“課程思政”理念,結合自身特點,探索適合該課程性質的課堂思政元素,有效開展法律英語課程思政。
一、法律英語的課程性質
法律英語是“法律”和“英語”交叉融合形成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方向,旨在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法律規則、能夠參與國際法律事務的精通英語、諳熟涉外法律知識、具有涉外法律技能的“精英明法”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張法連,2018)。法律英語不是單獨的一門課程,而是一個學科方向,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開放的學科體系,有獨特的教學理念、教學目標、課程體系、教學安排、教學方法、教學原則、教學評估等(張法連,2019)。
法律英語課程不同于普通的大學英語及傳統的英語專業課程,主要是由法律英語的課程性質所決定的。法律英語是法學和英語的交叉學科,就其課程屬性而言,屬于專門用途英語(ESP)的范疇,即與特定專業學科相關聯,根據學習者特定需求而開設的英語課程,如商務英語、法律英語、旅游英語等。法律英語以法學為依托,以英語為工具語言教與學專業法學知識(尤其是英美法知識),以滿足學習者了解地道的英美法知識、具備用英語交流并解決專業法律問題的能力需求,培養國家對外開放所需的“精英明法”法律英語人才及高端涉外法治人才。法律英語是建立在普通英語基礎之上的專業英語,因此基于普通英語又高于普通英語。此外,法律的實踐性決定了法律英語教學的實踐性。因此,法律英語教學要結合大量現實案例討論案情法理,借此培養學生的法治理念和人文素養,并開展相應的思政教育,實現既定的育人目標。
二、法律英語教學中的思政元素分析
(一)強化法治意識,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法律英語不同于一般的普通英語,基于法學(英美法尤其是美國法)知識,旨在培養學生在法律方面的專業素養和語言能力,因此,加強法治理念、強化法治意識是法律英語教學的應有之義。我國正處于新時代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關鍵時期,作為新時代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學生必須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法律英語教學在此方面義不容辭。
學習英美法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了解別人,知己知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仿其長處,效其成功,并最終反思自己、完善自我,找到既符合規律又適合自身實際需求的法治發展之路。通過學習英美法,可以對比中西法律制度和法治理念方面的異同,可以看到我國在法治建設方面與英美國家的不同,并基于此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強化法治理念,號召為建設法治中國貢獻力量。另一方面,法律與文化密切相關,特定的法制體系總是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下產生的,只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下起作用。簡單粗暴的移植總會產生水土不服。二十世紀初中國憲政之路的嘗試便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王人博,2001)。新中國成立后獨立發展和改革創新之路從正面證明了這一點。在講解英美法內容時要幫助學生分析其產生并發生作用的社會文化環境,并基于此反思我國法治建設現實情況,分析我國借鑒吸收這些制度的可能性、現實性及范圍,樹立探索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學會反思與批判,認清西方國家所標榜的“民主”與“法治”的本質。
作為系統講授英美法的課程,法律英語必然觸及英美國家的司法制度和政治體制,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等普世理念。法律英語課程要幫助和引導學生批判性看待英美國家的法治體系與政治制度,看清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所標榜的“民主”與“法治”的本質。
雖然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聲稱自己為現代文明之所,號稱現代化的法治和民主國家,但他們所標榜的“法治”“民主”是有限度的,往往存在雙重標準。在授課時,可結合美國憲法及相關政體內容,幫助學生分析其干涉別國內政、樹立雙重標準、強加自己意識形態等做法,讓學生認清其丑惡嘴臉和險惡用心。另外,近期蔓延全球的新冠病毒,成為檢驗世界各國政府能力的試金石,也可以通過對比中美政府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方面的效果及效率,揭示我國社會主義政體的巨大優勢。此外,在講解美國實體和程序法時,可以引導學生認清美國的法治也有問題,往往在追求程序正義的同時,忽視和犧牲了實質正義的實現,違背了法律的本義。
(三)介紹中國法治理念,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
外語學習的目的主要在于交流。交流是雙向的,一是學習國外,則為引介;二是介紹自己,則為輸出。在中國學習法律英語,一方面要學習英美國家的法律和法治,另一方面要向世界介紹中國的法治理念。通過學習法律及政治領域專業知識及其術語的英語表述形式,幫助學生掌握專業英語表達技能,獲得用英語介紹中國法治理念、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能力。
五千年的中國歷史積淀了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瑰寶。我們在借鑒西方先進法制體系和法治理念的同時,要學會將中國法治文化及密切相關的政治文明傳揚出去,通過法律翻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傳播中國聲音。“盡管美國和西方清楚地意識到中國作為一個經濟和政治大國的崛起,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卻沒有聽到過中國以自己獨特的聲音在發言,更不用說為自己所選擇的道路、體制和發展模式做出他們聽起來未必完全順耳卻覺得言之成理的解釋、辯護或宣揚”(劉亞猛,2004:13)。
作為講授西方國家法治和政治的法律英語課程,理應承擔起宣揚中國法治、傳播中國聲音的重任。在法律英語教學中,在教授英美法知識的同時,應指導和幫助學生掌握法律翻譯及與之密切相關的政治翻譯的基本技能,并適時加入中國法律文化元素,引導學生關注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和重大時事動態,設計講好中國法治故事的教學活動,安排傳播中國聲音的學習任務,培養學生傳播中國聲音的能力。
三、法律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案例
法律英語這門課絕不僅講授英美法,還承擔著引導學生認清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所標榜的民主政治的本質,樹立正確的認識觀和價值觀的重任。在實際教學中,可以結合熱點案例,幫助學生批判性分析其真相與實質,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認識觀和價值觀。以下為筆者教學中使用的一些典型案例。
(一)“言論自由”教學案例。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規定了言論自由權,美國政府一直致力于保障公民言論自由權,且美國以所標榜的高度的言論自由而自詡為現代“民主”國家的典范。在講授美國憲法時,筆者便設計了“莫雷事件”作為典型案例,引導學生分析莫雷及相關人士所謂的“言論自由”的本質,幫助學生認清所謂的“言論自由”實質是赤裸裸的強權話語,是不顧中國主權的毫無底線的言論,美國也絕無沒有底線的“絕對的言論自由”。分析完“莫雷事件”,筆者還找到了美國的有關限制言論自由的案例“申克訴美國案”,引導學生了解在美國也沒有絕對的言論自由。最后,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其實任何一個國家的言論自由都有一個度,任何毫無底線的“言論自由”其實是明目張膽的攻擊與詆毀,必定會傷及別人的感情,觸犯他人的底線,也是現代文明社會所不能容忍的。
(二)“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教學案例。
美國憲法前十修正案(“權利法案”)有大量的保障刑事被告權利的內容,并基于“權利法案”美國刑事訴訟法及司法實踐中也有嚴格的程序正義的保障。與實質正義相比,程序正義同樣重要。必須承認,美國有強烈的程序正義觀念和傳統,也有較為完善的程序正義保障體系,我國傳統上重視實質正義,在司法實踐中往往忽視程序正義。但是,過于追求程序正義必然會傷及實質正義,在兩者之間需要一種理性的平衡。
在講美國刑事訴訟法時,筆者幫助學生了解美國刑事訴訟法中的相關程序規則,如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沉默權、陪審團制度等,讓學生了解美國訴訟程序中的程序正義保障及現實意義,同時引導學生反思這種制度的弊端:過于追求程序正義必然損害實質正義,使罪犯無法得到應有的懲罰,如章瑩穎案的主犯克里斯滕,就因為沉默權使得實質正義遲遲難以到達,且即使鐵證如山地證明其多么變態、殘忍、反人道,仍然由于一名陪審員反對死刑,難以將其正法,使得章瑩穎成為司法體系制衡公權力和保護個體權利的“犧牲品”。
(三)“美國對華法案”教學案例。
美國憲法規定了“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用以制衡權力,其中國會為立法機構,可以提出并通過各種法案,不僅包括針對美國自己事務的各種法案,還包括針對其他各國的,其中有大量針對中國的法案。一個國家的國會每年能通過數百個針對跟自己沒有任何干系的他國的法案,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可知美國政府的險惡用心,同時表明霸權主義所致其極。
在講授美國政體時,筆者幫助學生認清這些所謂的“人權”“民主”為名的法案其實是赤裸裸地干涉他國內政的行為,是其霸權主義的持續和延伸,并向學生講述美國國會涉華法案的歷史和相關背景,讓學生了解美國歷來存在的強權邏輯和霸權思想,使其認識到美國的這種無恥的做法嚴重違反了國際法和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是對中國內政的粗暴干涉。
四、結語
法律英語課程是用英語講授法律,主要是用英語講授原汁原味的英美法(主要為美國法),但其教學定位絕不是為了英美法知識而講授英美法。這門課是在讓學生了解英美法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掌握用英語表述法律及政治問題專業技能的基礎上,具備用英語傳播中國法治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此外,借助講授美國政治法律的契機,幫助學生分析并反思美國所謂的“人權”“自由”“民主”等理念的虛偽本質,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遠大的社會主義理想。
對于法律英語這門課,學生的收獲不僅僅是英美法知識和法律英語技能,更重要的是強化法治意識和增進法治理念,樹立正確的認識觀和價值觀。誠如學習該課程的學生所言,“這門課讓我們學會了用法律嚴謹的方式看待身邊的社會現象,為我們的學習生涯打開了另外一扇窗戶”。
參考文獻:
[1]韓憲洲.深刻認識“課程思政”的時代價值[N].人民日報,2019-8-18.
[2]劉亞猛.追求象征的力量[M].北京:三聯書店,2004.
[3]王人博.憲政的中國語境[J].法學研究,2001(2):133-147.
[4]張法連.新時代法律英語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探究[J].外語教學,2018(3):44-47.
[5]張法連.法律英語學科定位研究[J].中國外語,2019(2):4-9.
基金項目:2019年度甘肅政法大學第一批“課程思政”示范課項目;2020年甘肅省高等學校教學質量提高項目之高等教育教學成果培育項目:基于“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涉外法律人才培育應用研究——以法律英語在線課程建設為視角(第13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