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莊霖
摘 要:龔賢,清初金陵八大家之一,他在學習董源、巨然、沈周、吳鎮等人的筆墨技法基礎上,師法自然。龔賢善用積墨法,形成了厚重濕潤帶著較強視覺空間感的畫面特點,畫面裝飾性較強,藝術風格獨樹一幟。樹石結構、空間布局在基于客觀現實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其主觀意識,獨特的視覺語言將客觀世界藝術再現,從“白龔”到“黑龔”的藝術轉變標志著龔賢個人風格逐步成熟,同時體現了他“畫中有我”的藝術境界。文章從龔賢指導門徒繪畫所留存的《課徒畫稿》切入,結合其《畫訣》分析龔賢山水畫的視覺語言,畫作與理論結合,更好地剖析龔賢山水畫語言的形式美、藝術功能及效應。
關鍵詞:《課徒畫稿》;龔賢;視覺語言;形式美
明晚清初,文人畫盛行,新興的金陵畫派在創作理念及技法上較之“四王”有著很大的突破。龔賢作為金陵八大家之一,在注重傳統筆墨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對客觀自然的觀察及感悟,形成以厚、潤為主的畫面風格。龔賢山水畫的語言特點在其《課徒畫稿》中對樹木、山石、布局用墨的剖析便可見一二。
一、從《課徒畫稿》分析龔賢山水畫的視覺語言特點
(一)樹、石語言特點
《課徒畫稿》是龔賢中期繪畫技法的濃縮體現,其中樹法部分,對樹木的生長走勢、叢樹排列布局、枝葉造型以及所用筆法都做了較為詳盡的講解。《畫訣》有云:“畫樹先畫枯樹起,畫樹身好,然后點葉。”輪廓造型是樹木形象的基礎,龔賢的點葉基于樹身走勢而繪,筆筆交疊,層層遞進,從而在二維平面中塑造出三維空間的視覺效果。他畫樹強調線條頓挫遒勁,樹身雖簡亦有變化,出枝的方向緊隨樹木的整體走勢,叢樹要分主客,枝條繁而不密,排列有疏有密;樹形似人,有站有臥,可偏倚亦可顧盼,叢樹間相互呼應,比例適當,再間以不同形態的樹葉,極大地豐富了畫面的視覺語言。龔賢畫樹,樹身畫法基本相同,表現形式亦沒有較多的變化,主要以出枝和點葉區分樹木種類,高度概括樹木形態的繪畫手法,是龔賢山水畫主觀與客觀相結合的集中體現。
山石的表現形式在《課徒畫稿》中呈現出較為明顯的體積感,《畫訣》有言:“畫石塊上白下黑,白者陽也,黑者陰也。石面多子故白,上承日月照臨故白。”龔賢塑造山石師法客觀自然,將光照造成的陰陽效果及山石的體積感空間感用墨色深淺進行詮釋,小到石塊的體積效果,大到畫面的空間感,龔賢充分利用墨色的變化,緊扣山石結構,將畫面營造出推進式的視覺體驗。相較于樹身頓挫挺拔的用筆方式,龔賢對山石輪廓線條的運用更有張力,大量的曲線配合短線條的運用,有轉折卻不露棱角,山石輪廓自然靈動而不顯生硬,皴擦落于結構處,渲染和點苔亦隨形所至,打造出較強的空間效果。
(二)筆墨語言特點
龔賢山水畫以水墨為主,尤擅黑白對比,層層積墨將傳統技法與師法造化心源相融,筆墨是其繪畫語言中表現形式美和反映主觀意向的現實基礎。他的畫面遵循自然規律中光影的形式美而又勝于自然,整體畫面效果灰度較高,純墨色的表現方式使得畫面整體統一,在此基礎上的筆墨變化凸顯了樹木山石原有的視覺質感,塑造出層戀疊嶂、千巖萬壑之景,墨色濃淡相宜,將二維平面中的山石樹木打造出立體而富有空間感的視覺效果。
《課徒畫稿》有云:“非黑無以顯其白,非白無以判其黑。”龔賢深諳繪畫理法,師法造化,詳盡山石表現的虛實規律。他常以積墨法將山石結構反復疊加,描繪出山石富有韻律的生動變化,使畫面繁而不亂,山石結構分明。他將畫面中的黑白質感表現到了極致,為觀者營造出秀逸恬靜的視覺效果。
畫面空間感的營造一般遵循前實后虛、前明后暗的規律,龔賢深曉并熟練掌握這一規律,其《山家黃葉圖》便是最好的證明。他將畫面中遠處的山石增加用墨,調低明暗的對比,在視覺效果上進行推遠,近景山石便一下躍入觀者的眼中。近景少而遠景繁,再配合積墨法的使用,很好地表現出了遠近虛實以及墨色的變化,畫面柔和而富有光感。龔賢山水畫筆墨語言是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互補融合,他將師造化的“眼中之竹”轉變為“手中之竹”,融會大自然于一己之胸,從而將“心中之竹”呈現于畫面之中。
(三)風格特點
個人風格是基于畫家社會生活、時代背景以及個人修養等客觀因素所形成的,風格可以極大體現畫家在作品中的主觀能動作用。金陵(今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在明末社會動蕩之時,城中較為安定穩固,成了明代遺民心中向往之地,金陵繁榮的商業及經濟亦對繪畫藝術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大批文人畫家定居于此,金陵畫堂盛極一時。此時畫家的繪畫個性充分得到展現,各式的繪畫風格也紛紛涌現。龔賢身處繪畫的繁盛時期,他別具一格的畫風也奠定了他在畫壇中的地位,“白龔”與“黑龔”分別代表了龔賢兩個時期不同的繪畫風格。其風格變化一方面是龔賢對山水畫認識的加深以及他對技法的熟練掌握,另一方面則是他社會生活的體現,龔賢的生活在后半生出現了極大的轉變,這對其心理及情感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龔賢山水畫的風格相較于同時期的“四王”“四僧”有著較大的獨創性,他對于積墨法運用成熟,墨色變化豐富,畫面形式感很強。他簡練的筆法對于山石樹木進行了高度的概括,不論是寫生還是創作,都保有其特有的潤厚效果,黑白對比拉開畫面的明暗虛實,營造出平面世界里的三維面貌。
二、龔賢山水畫視覺語言的形式美及其
在《課徒畫稿》中的體現
中國山水畫語言形式美的表現主要涵蓋了繪畫內容、作品主題、筆墨技法、空間色調以及風格意境等方面,在遵循視覺審美規律的前提下,形式美依托作品內容,反映畫面視覺語言的本質。
龔賢《畫訣》有云:“三樹一叢。第一株為主樹,第二樹三樹為客樹……三株或四株一叢,一樹二樹相近,則三樹四樹必稍遠,謂之破式。主樹欹,客樹直;主樹直,則客樹不得反欹矣。”疏密得當,虛實相生,龔賢對叢樹的位置經營都尚且如此,山水畫構圖布局方面就更加匠心獨具。龔賢山水畫多為“全景式”構圖,其構圖方法是由造化觀察提煉而來,不僅僅是對山川自然的真實再現,更是揉合了其獨特的藝術審美。畫面中大量運用黑白對比,以黑襯白地突出瀑布飛流、云氣涌動,層層積墨渲染,綿密厚重的水墨效果營造出山谷幽靜之感,塑造出山石推進式的空間效果,動靜結合,秀逸靈動。西方繪畫強調光影效果與空間感,不同于西方,中國山水畫十分重視山石體積與畫面空間的延伸,龔賢山水畫布局有較強的延伸感,山石走勢向內推進,靠近邊緣的山石一般以虛化處理,石畫半塊,山繪半面,畫面橫向延伸,為觀者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間。
龔賢在《課徒畫稿》中對畫面元素進行一一剖析,從樹、石、船、房屋等畫面基礎素材,皴、擦、渲染等筆墨技法到畫面內容的布局,都展現了其山水畫繪畫語言的形式美。形式依托于繪畫內容,龔賢以積墨法繪山石質感,筆法與墨色的高度重復強調出山石結構,使得畫面效果渾然一體,意在打造山野深遠之境,呈現高隱之趣,這也是他與世無爭的情感寄托和對隱居生活的向往。
《課徒畫稿》從繪畫的基礎語言中體現出了龔賢山水畫的形式美,使得觀者可以透過表面的筆墨技法感知其繪畫意境,探知他真實的主觀情感,欣賞他帶給我們的獨特的形式美。
三、龔賢山水畫的視覺語言功能及效應
美術作為一種視覺藝術,畫家通過畫面中的語言傳達出自身的思想情感,反映出當時的社會面貌,不同時期的美術作品會帶給人們不同的啟示和思考。龔賢山水畫中較強的立體概念、空間感塑造以及對客觀真實性的高度概括提煉,對于當代山水畫創作而言仍是值得借鑒的。我們在創作過程中,應在遵循客觀事物基本規律的前提下,通過主觀想象去描摹大自然的樣貌,從而創造出平面空間中的“第二自然”。
龔賢在《課徒畫稿》中對樹法、山石、房屋以及船只的畫法都做出了詳盡的分析,部分畫稿兼注有他對繪畫主要研究對象的一些見解。他十分細心地在畫稿中標注了注釋,告知讀者山水畫學習的繪畫步驟及方法,所傳達的審美意向對讀者起到教育作用。畫稿中對山水畫的描繪對象作了詳盡的圖解分析,帶領讀者認識山水畫語言。龔賢在《課徒畫稿》中所呈現的繪畫風格特點以及繪畫思想是其個人審美的集中體現,對臨習者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不同于“四王”“四僧”的藝術風格,龔賢通過自身的繪畫創作,向我們傳達其個人的美學思想以及對繪畫的思考,他的山水畫亦豐富了傳統文人畫的形式,其獨特的畫面效果和風格,表現出他對于古典詩意的追求,得到世人的極大推崇。
中國畫講究意境的營造,情感與景物在創作的過程中是密不可分的,就像靈感對于詩人而言,可使其達到詩情相契之境。龔賢善于觀察自然中不同的山石樹木,而后描繪出他們不同的種類形態,移情于物,在山水之間抒發其因生活變遷而產生的苦悶情緒,通過手中筆墨與觀者實現心靈上的溝通。換言之,沒有主觀情感的投入,就很難創作出打動人心的作品。一些美術大展中照搬照片的繪畫作品,畫者僅僅“外師造化”而不“得其心源”,創作的過程只是對于自然或照片的模仿,不注重主觀情思的表達,這就背離了繪畫創作的本意。繪畫本該是一件身心愉悅的事情,而這樣的作品無法體現出時代的審美需求,更無法引起觀者的共鳴,往往會造成畫者疲憊、觀者心累的局面。
龔賢在繪畫技法上并不排斥對傳統繪畫的學習,但他的繪畫風格又是極具獨創性的,這些獨特的藝術作品對于清初畫壇的發展有著極大的促進意義。他的繪畫作品融入了對前人繪畫的傳承、師法造化的領悟以及個人情感思想的高度濃縮,不論是形式、技法或是風格都值得我們新一代畫者仔細品讀。
參考文獻:
[1]呂曉.明末清初金陵畫壇研究[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2.
[2]王宏建,袁寶林.美術概論[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3]戴文蓮.龔賢課徒畫稿四種述要[J].新美術,2019(5).
[4]張爾賓.讀龔賢《畫訣》[J].東南文化,200(1).
[5]韓敬偉.中國山水畫語言基礎研究[J].美術大觀,1997(8).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