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璇
摘 ? 要: 從人的存在方式的歷史演進看,人從“群體本位”到“個人本位”再到“類本位”,經歷了從“自在”到“自為”到“自在自為”的過程。人的自我異化,不僅體現在現代生產關系中的具體勞動上,而且體現在現代勞動結成的交換關系中。勞動不再是在必要性與強迫性之下人對對象的抽象宰制,而是作為自主的創造性活動把對象類化為生命的活物,成就天人合一的類活動。人作為宇宙生命的人格化身,開啟宇宙生命的理想價值,自然就從僅作為人的環境、對象的有用物,轉化為人的普遍性存在。
關鍵詞: 生命 ? 勞動 ? 自然 ? 類活動
本文所探討的“勞動”概念的文本,依據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早期馬克思所言的勞動,側重于勞動者的付出,側重于勞動過程。當在分工、交換的過程中談論勞動時,側重于使用“生產”概念。“生產”本身被當作抽象的概念加以定義,在某種意義上喪失了人的整全性、獨特性。在描述個體的異化勞動時,我們使用“勞動”的用法;在描述個體融入世界、自然,成為大機器生產中的一環,在“貨幣、商品”的交換中喪失主體性時,我們使用“生產”。人的生命創造是一個持續動態、變化的過程。人作為人,在這一過程中經歷了二次解放:人從自然的異化到人自身的異化,再到人將自身從異化勞動中解放成為類活動。在自在自為的意義上,人的生命產生活動就是生產。
一、人與世界的分化與對立
以往哲學在看待人時,總是在人與物的區別中認識人,把人的本質理解為勞動、實踐、社會存在物等。因為人的本質不是前定的,而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不能拘泥于一個圈子里理解。對人的定義式探尋,是抽象化思考的結果。個體在思考世界的過程中總是不斷將世界抽象化、陌生化。人首先從與世界渾然一體的狀態中把自身分裂出來、對立開來,而后通過與對象進行無數次的本質交換活動,實現與世界的本質性統一。從這種對立與分裂的狀態理解人的時候,常常按物的方式,即按照種的規定性理解人。人是自然性和神性的統一體。從自然性看,人與物同源,但是人成為人之后與從出之物有著本質的不同。類似于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子女從父母中孕育出來,但是子女的本質與父母的基因體并不完全相同。從神性的角度來看,人是特殊之物、超越之物。人總能在自我中找到與世界的契合點,自身超越固有的自然性,達到與他人、世界的本質性統一。物的本質是直接自在的自然規定。人的存在相應他的本質,必須通過自為的努力,才能獲得本質。牛、馬不需要做牛、做馬,人必須通過做人才能成為人。
人與外在物的陌生化體現在工人其實并不了解經過自己的手創造出的產品。我們所遇上的一切產品,或者通過人自身努力創造出來,或者通過人的努力以某種方式轉變創造出來。我們正在利用的筆、電腦,甚至周邊的“自然環境”都是經過某種方式創造出來的。在生產線中,工人往往只負責生產某些個別零件。人們從事的是機械的、流水線式的工作,自身的創造力、生命力并沒有得到彰顯。真正的勞動是不停地證實自身的能力和天賦,而不是成為生產線上的某個環節;分工造成每個人勞動的割裂化,在這種狀態下,人必然被卷入世界化的浪潮中,進行選擇和交換。因為,我們只是從工廠領來工資,再到商店購買東西。在此,工人完成了從生產者到消費者角色的轉變。消費者甚至不思考這些商品產生的由來,以及這些商品如何存在等問題。我們實際上被產品所操縱。例如,只有在生活用品被魯莽地使用而不能工作下,才意識到它們的運行操作原理。
人與世界的神秘化在于關于工人生產的越多反而越壓抑的問題。“他想象的幻影成為有形的實體。在他的心靈中形成了一種可以觸摸到、可以感覺到的幻影的世界。這就是一切虔誠的夢幻的秘密,也就是瘋癲的共同的表現形式”①(235)。如果僅僅從生產的“赤裸裸的觀念”上理解,那么世界就變成了一種“幻影”,一個架空、懸攝在主體自我意識上的真空,人們在這個世界下,感受到的只是幻影、虛無、不真實,工人生產得越多,自我感越差。人們將怒火發在已有的生產工具上,面對虛無的世界無能為力,也就是“瘋癲的共同表現形式”“哲學家們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②(57)。馬克思在移動自身和觀察的視角后,所批判的是“解釋世界”的“解釋”。因為人和世界本來是一體的,但是以往總要解釋世界、解釋人,不自覺陷入對象性、分裂對立性的關系,不自覺陷入神秘化。“‘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與人自身的割裂化體現在人對待生活的選擇。人在生產物品的選擇上不加以限制,一個人可以有一天的時間在生產、工作,但是明顯的是他并不認為那就是他生活的體現。相反,逃離“瘟疫”后的生活:當他從工廠走回家時,當他躺在床上時,當他與他的家庭進行簡單的交流時,才認為他的生活剛剛開始。工人的創造性在種種的規定性尺度下被壓抑,導致人與人的內在性的割裂,導致分裂對立性。人們自然而然將這個世界當作對象進行生存,并非生活。
二、人之為人的獨特性
“可以根據意識、宗教或隨便別的什么區別人和動物。一當人們開始生產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時候(這一步是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他們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②(24)。人之為人就在于人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并與他物區別開來。人之所以能意識到這一點,就在于人之為人。從內在意義上看,人具有整全性和統一性。人的整全性是在人的自為層面上的。首先在于人本身有渴求向善向美的沖動,其次他能利用多種資源、手段滿足自身的需求,最后一個真正的人是實現了自身的類活動的類存在。從外在來看,人具有自然性和對外開放性。傳統觀念上,人是以自身為中心的利己主義者。忽略人的相反面的性質,即由自身出發,由本性外射的開放主義者性質。人在生產中并不僅僅是為己的,相反,很大程度上“生產”“勞動”是在不斷的交換中達到自身、實現自身。這種“交換”既與自身,又與他物,更與自然。“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③(11)。這里不是從個人的肉體組織意義上所談論的,也不是從人們所處的氣候、土壤等地理條件所探究的。我們這里所討論的“自然”并不是物理意義上的,當然,通過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我們可以很容易地認識到自身力量的有限性和與自然界之間不可抗衡的對抗性。但是這里著重了解的是“個人的肉體組織及個人與其他自然的關系”。人作為自然存在物,感官是自然的延伸,例如眼睛是觀察的中介,嘴巴是聲音的來源。大自然的多樣性是人的全部感性生活的來源。一方面自然力、生命力作為天賦和才能,使人成為能動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是自然的、感性的、對象性的、肉體的存在物,和動物一樣具有受動性、受制約性和受限制性。人的欲望的對象是不依賴于人的對象而存在于人之外的。但這些對象是他的需要的對象,是表現和確證他的本質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對象。當我們在討論一個東西是現實的,或者說,是對象性的和自然的,也就是說,對于其他某物是對象,并力求達到這個對象。由此,人的激情、欲望、感覺、渴望不僅是人類學的規定,更是“自然、本質”的規定。人的生活是自然界生命的一部分,只要進行生產活動、勞動,就必然要和對象發生關系。勞動是需要對象的,在對象的內外,本質力量不停地展現。勞動是對象化活動,是人的活動的本性,即“對象性的本質在我身上的統治,我的本質活動的感性的爆發,在這里是一種成為我的本質的活動的激情”④(87)。人是具有包容性、開放性的存在。人在處理與外界自然的關系時,一方面從自我出發,渴望將一切事物變成自我的存在。另一方面,人又甘愿將本質融入外界事物中,將自我與外在事物結合起來理解。自然是一個包容一切外物存在的巨大全體,一切都存在于自然之中,為自然所有。人對自然既有依賴性又有否定性的關系,使人同其他自然物區分開來。人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超越自然性;既具有肯定性,又具有否定性??隙ㄐ栽⒂诜穸ㄐ灾?,否定又必然揚棄自身于肯定性中。人自身是一種統一性的、超越性的存在。
人之為人的獨特性就在于勞動。不同于亞當·斯密將勞動看作閑暇的犧牲,馬克思并沒有將勞動本身視作災禍,而是將其視作人的本質、力量的再現和發揮。人的本質的發展既是能夠達到目的的手段,又是目的本身。目的本身是構成人的自由的基本要素,是實現和發揮人的一切天賦才能,滿足人的肉體、精神、道德的需要和交換的基本要素。勞動是人的第一需要,是展現主體的力量。勞動促使人成為人,成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并且進入類本位時代。人之所以會像逃避瘟疫一樣逃避勞動,是因為在私有財產的條件下,只有同勞動相對立的閑暇,才會是他的個人自由的港灣。異化勞動是必然的,因為人的特殊性導致人必然要經歷異化勞動階段。關于人的歷史的生產過程,馬克思曾經把它歸結為三個發展階段、三種歷史形態:
一是自然形成的“人的依賴關系”形態;
二是“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形態;
三是“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的形態⑤(104)。
處于第一階段的人,在面對自然時持有否定性的態度,雖然擺脫了動物家族,但尚未擺脫對自然的依賴性。群體本位下,人只能結成共同體從而發揮群體性的力量。第二階段下,人在生產之中并未感受到個人的生命性和創造性,仍然以物的單位衡量事物。人在此狀態下依然不是自由的、發展的。第三階段,自由個性其實就是人能夠以生命的類本性從事類活動,是自如的、從“必須做”到“想做”的過程,也是真正實現人的自由自在的類存在的過程。人要想達到第三階段,必須經歷第二階段,即必須經歷人與物相排斥的狀態。人的自我異化的揚棄與自我異化是同一過程的兩個不同方面。
三、人與自身本質的統一
人的生命具有雙重化:人既擁有與動物相同的生命,這是物種規定的本能生命;又有自己創生的自為生命,這是自主生命。人天然地擁有自然基因,文化基因構成人的本質,要由人自己爭取、創造。人需要講求“做人之道”,在教化上才能成就為人。人為了成為人,原本是竭力與其他事物區別開來,現在則面臨把自身與他物統一起來。這個變化表明,人要成為人首先必須從物的束縛中解脫出來,這就構成人的第一次解放,有了這個解放,人才會有人的自我意識,才會追求人的生活、創造人的關系,才會把自己升華為高貴于他物的存在。另一方面,在人竭力把自己區別為人時,也就用人自己創造的繩索把自我捆綁起來。我們創造的社會、創造的國家,都具有這樣的雙重性質。人從自然的異化,也就是人的自我異化。因此,人要進一步發展自己,必須經歷第二次解放,打破自我的封閉狀態,從自我的設定中解放出來,從自身的異化中再異化自身,與自然重新結為一體。這不是簡單地回到過去,也不是拋棄已創造的一切,而是向更高形態的發展,創造更新形態的文明和文化。由此,體現在個人身上的類本質便具有差別性,便是人格生命。
動物只有個體差別,沒有個性的差別。人的本性就是內涵個性差異的一種“類本性”,而非通常(抽象人性觀點)了解的那種抽象的普遍性。超越人的自然過程,既是創造者本人的,又是自然的,更確切地說是合二為一的。因為它超越了主觀意圖,在追求統一性和完滿性的過程中不斷地流動著,從而超越人內在的、固有的、本質的有限性。因此,我們只是通過一些趨勢、方向、手段,抽象地抑制實踐,未顯現實踐的本質。主體和客體之間留下的是殘斷的實體,方向和主題變成了怎樣完成實體的生成和轉換。異化勞動是殘斷的實體的利潤,始終是一種被安排的活動。首先在過程中經由勞動工具發生斷裂,而后被對象層層遮蔽。資本家剝奪了剩余價值,結果還要被商品所破壞。勞動的根本目的,最初想要實現的那個東西被虛假遮掩,已經不再是一個完整的靈魂,而是被撕裂的肉體。反思的東西只是一種蹤跡,不是真相。在這一看似合乎規律的過程中,作為生命的類本質活動,已經成為追逐利潤的手段,淪為種的生存,而不是類的生命。
當人的生命真正擁有自身的本質時,便是本質統一的,到那時就達到了人的第二次解放:從個體本位到類本位。人真正擁有自身,真正成為一個人,成為一個自由自覺的類存在。
四、結語
笛卡爾曾說:“征服你自己,有甚于征服全世界?!比俗钪匾氖钦J識本身的自在自為,認識到人的自我異化的揚棄與自我異化是同一過程的兩個不同方面。人的本真性質就在人的生產活動中,就在人的勞動中。人的生命就在不斷與自然肯定、否定的一體性關系中,即類本質的生成、發展、完善之中。生命在此之中成為連接人的自然性與超自然性的中介。正是在這樣的生命與大環境的全新關系中,人獲得了自身的類本質,人在真正的勞動中成為人。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③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④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Karl Marx.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M]. from Progress Publishers, Moscow 1959.
[7][美]亞伯拉罕·馬斯洛.人性能達到的境界[M].曹曉慧,等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
[8][英]喬納森·沃爾夫.當今為什么還要研讀馬克思[M].段忠橋,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日]柄谷行人.馬克思,其可能性的中心[M].[日]中田友美,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