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 鄧雪晨 劉冬雪 王永柿



摘 ? 要: 在教育信息化2.0時代,大數據與高等教育融合創新發展,是建設“數字中國”和“智慧校園”的必然選擇。本文提出基于大數據推進高校精準思政工作的創新育人模式,并對其路徑進行研究。可通過構建思政平臺、深入挖掘數據價值、應用數據結論的基本路徑,助力專項育人工作,提升管理水平的科學性。為進一步論證該路徑的有效性,本文分析學生校園卡消費數據,協調精準資助育人工作;分析學生用網數據,把握學生思想脈搏。
關鍵詞: 大數據 ? 精準思政 ? 數據挖掘
當前,我國已進入教育信息化2.0時代,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融合創新發展成為一種必然趨勢。隨著數據呈現爆炸式增長,高校育人工作應基于大數據立足新起點進行改革創新,形成新時代高校育人的新格局。
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主要依賴思政教師、輔導員等與學生直接溝通,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包括心理、資助、實踐、管理等多個方面,工作領域涉及較多,工作事務性較強,針對每一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較大。另一方面,當代大學生處于“互聯網+”時代,更習慣應用線上的方式。其間產生巨大的數據量。這些數據正是我們對傳統工作方式進行改革創新的基礎支撐,通過收集基礎數據、挖掘數據價值、應用數據結論,提高思政工作的科學性、理論性和針對性,讓大數據成為推進高校精準思政工作的有力信息化工具[1](139-140+143)。
1.路徑研究
1.1構建思政數據平臺,推動教育融合創新發展。
當前各類高校正處于著力打造“智慧校園”的重要階段,我們應該將大數據的理念和技術融入思政工作的各個領域[2](114-116),通過構建思政數據平臺,進一步強化師生的數據意識,提高數據素養[3](83)。實現二者融合創新發展,首先要做的工作是獲取數據源、構建數據庫,記錄學生在各類平臺的信息數據。
大學生在高校學習生活的時間較多,涵蓋范圍較多,因此需要全過程、全方位地記錄數據信息,數據平臺要更有針對性,做到全面記錄、逐一分析。目前各類高校信息化建設水平普遍較高,多數高校已經建立了學生信息門戶平臺、IT綜合管理平臺、網絡教學平臺等各類業務平臺,這些平臺都可以為構建思政數據平臺所用。可以將校園一卡通消費數據信息、校園網使用監控信息、網絡學習平臺打卡信息等數據分開采集,也可將其按照學業情況、消費情況、心理情況分類整合采集。對于通過平臺采集的數據,要依照數據挖掘的處理原則進行數據預處理,包括缺失值處理、異常值處理和標準化處理等。
1.2深入挖掘數據價值,助力思政專項育人工作。
通過思政數據平臺獲取的大量數據并不是相互獨立的,我們應盡可能深入挖掘這些數據的價值與規律,將其與思政專項結合,實現數據信息與思政工作的互聯互通。在數據挖掘過程中,如何將數據與思政工作對應,是極為關鍵的步驟。
在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過程中,各類高校將組織實施十大育人體系作為中心環節,我們可以以此分類對數據進行分析與提取,更精準化地推動專項育人工作。比如,結合疫情防控現狀,線上網絡教學平臺已從小眾需求跨越成為大眾常態,成為高校教學的新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在網絡平臺的課程出勤、問題咨詢、師生互動等數據進行分析,深入了解學生更樂于接受的思政課程、思政教師及思政教學風格等,以學生為本進行課程探索。此外,可以通過IT綜合管理平臺將學生使用網絡的時長數據與瀏覽頁面的應用數據結合進行分析,深入了解學生使用網絡的情況及學生關注的熱點內容,以此為切入點,創新開展網絡育人工作,進一步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
通過一卡通數據平臺記錄的學生出入宿舍、圖書借閱、購物消費等相關數據,摸清學生在校園的生活軌跡,掌握消費水平、在校情況、學習態度等數據信息,判斷學生是否在某些方面存在預警問題,對于開展資助工作、評優工作等各專項工作具備一定的輔助作用。
1.3應用數據分析結論,提升管理水平科學性。
通過數據挖掘得到的數據分析結論,對于思政工作的開展十分有價值,能進一步推動構建精細化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的精準性、科學性、有效性。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數據分析結論。
高校思政工作提出要進一步深化三全育人工作體制,即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然而,在三全育人過程中,如何快速鎖定學生情況,有針對性、有差異性地進行服務與管理,是我們構建精準思政工作模式面臨的難題。大數據分析結論正是解決這一難題的突破口,根據數據挖掘的信息情況,可以直接掌握每一名學生的學業情況、家庭情況、消費情況、心理情況等信息,對學生當前情況進行判斷。思政教師、輔導員等思政工作者可以全方位的數據為參考針對學生情況進行分類指導,在面向學生開展工作之前先通過數據分析報告對每名學生的各項基本情況予以了解,無論是溝通談話還是組織活動,使工作開展更適應學生的差異性,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同時可以發揮數據的預測作用,對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提前做出危機預警,讓大數據助力思政工作更有智慧。
此外,針對部分高校輔導員流動性較強,涉及學生的交接工作較為煩瑣這一問題。數據分析報告可以幫助輔導員節省口述每名學生基本情況的時間,且對于每名學生的情況分析更精準、科學,提高工作效率,強化工作效果。因此,利用數據分析結論可以更精準地定位學生,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分類別、分層次地開展管理工作,提前對各類情況做出預測與判斷,將精細化管理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2.實例應用分析
2.1依托學生校園卡消費數據,助力精準資助育人工作。
困難生認定是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核心,關系到學生的切身利益。然而,如何在保護學生自尊心的基礎上保障困難生認定工作公平進行,是資助工作中的兩難問題。對此,我們可以將學生校園卡消費產生的數據作為輔助困難生認定的新標準,同時依托大數據助推“顯性資助”與“隱性資助”有機結合,讓育人工作更有溫度、更有力量[4](162-164)。
本案例研究以天津某高校兩萬六千余名學生的5月份校園卡消費數據為例,分析如何依托數據挖掘助力資助育人工作,數據總量達700余萬。
首先,進行數據預處理。由于部分獲取數據日期不匹配或學號不匹配,明顯為異常數據,對于此部分數據進行了刪除,占總體數據的1%。數據預處理后,將消費數據按照商家分類號分為三類,即食堂消費支出、生活支出、學習用品支出。最后,利用python進行數據分析,對學生每類的消費情況和總體的消費情況均進行了匯總統計。為了便于輔導員使用數據,將每名學生每周、每月的消費情況以EXCEL表的形式導出,同時啟用EXCEL表的宏功能,支持直接利用表格查詢某名學生的消費情況。
學校可以通過各學院的消費對比情況,輔助確定各學院資助名額。各學院可以通過個人與全體學生數據分析圖表,直接定位學生的各項消費情況。在困難生認定過程中,將此數據作為直接的參考,對食堂消費水平、消費頻次等明顯低于平均值的學生予以重點關注,結合生活支出、學習用品的消費情況及日常其他行為生活情況進行綜合判斷,作為認定經濟困難生的輔助指標。此外,以此指標為依據對有實際困難但并未提出申請的學生進行“隱性資助”,發放資助補貼。通過此種保護學生隱私的資助方式,讓資助工作更有溫度、更有實效,能夠更加精準地幫助每一名經濟困難生,盡力保障資助“一個都不能少”。在數據的推動下進一步打造“智慧資助”,形成“顯性資助”與“隱性資助”有機結合的育人長效機制[5]。
2.2全方位分析學生用網情況,把握學生思想脈搏。
信息化時代學生對于網絡的依賴較強,如何發揮網絡育人功能是高校一直探索創新的重要方向。本文認為可以將網絡與數據相融合,打造“互聯網+大數據+思政”的創新育人模式,在切實貼近學生實際的基礎上開展育人工作。本案例研究以天津某高校兩萬六千余名學生的5月份用網數據為例,全方位分析學生用網數據,包括學生使用網絡的時長、流量、關注應用詳情等內容,宏觀把控,重點關注。
首先,我們對全體學生用網時長、流量的數據進行分析。對流量進行分區間統計,劃分區間為1024M。圖4為學生使用流量趨勢圖。
對時長進行分區間統計,劃分區間為500min。圖5為學生使用時長趨勢圖。
對學生當月的熱點網絡應用數據進行深入挖掘,圖6為學生熱門應用相關數據信息。
此外,我們將學生各個時間段使用網絡數據、各個教學區域用網數據進行分析,結合整體數據分析結論,思政工作者可以宏觀把控全校學生對于網絡的依賴程度,分析是否存在在上課時間段用網過度的問題,同時通過學生上網熱門應用,了解學生當前關注的熱點與焦點,尋找與學生間的思想共鳴。在宏觀把控的基礎上,對于重點關注學生可以以此為依據更精準地定位其用網信息,輔助做出學業問題、心理問題等危機預警。
3.結語
基于大數據推進高校精準思政工作是教育信息化時代的一種創新育人模式,每名高校思政工作者都應該具備數據分析素養,學習數據挖掘的能力,讓數據成為建設“數字中國”與“智慧校園”的助推器,將大數據與高校育人工作融合,立足新時代深化三全育人工作體制,夯實高校立德樹人的根基。
參考文獻:
[1]周玉鋒,李志華.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創新路徑分析[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20,37(04).
[2]邱靜文.大數據時代思政課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之思[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6(04).
[3]朱曉艷.淺談大數據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運用[J].才智,2019(15).
[4]董亞楠,張樂涵.大數據視角下資助精準化的實現路徑探析[J].中國集體經濟,2020(09).
[5]彭飛霞.基于大數據的高校精準扶貧機制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