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海燕 楊春平 張德元 賈彥鵬
摘 要:普洱市自2013年獲批建設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以來,通過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建設特色生物、清潔能源、休閑旅游、現代林產業四大綠色產業基地,在保護好綠水青山的同時,努力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取得了經濟、環境與社會效益的“多贏”。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建議調整完善我國空間、總量及質量管控政策,并加大對普洱市這樣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支持力度,鼓勵其進一步壯大綠色產業,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關鍵詞:綠色產業 綠色發展 綠色經濟 生態產品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越,但由于歷史原因,經濟社會發展落后于云南省和全國平均水平。既要保護好綠水青山,又要帶領老百姓脫貧致富,如何才能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普洱市早在2007年就提出了“生態立市、綠色發展”戰略,2013年獲批建設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近年來,普洱市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和優良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普洱茶、咖啡、清潔能源、休閑旅游、現代林產業等綠色產業,將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安全的土壤環境,轉化為綠色有機食品、清潔的能源和豐富的旅游產品(服務),助力脫貧攻堅,初步探索出了“綠起來”與“富起來”相統一的綠色發展道路。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依托多樣化優勢資源,打造“綠色食品牌”
利用豐富的生物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茶葉、咖啡、生物藥產業,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以“綠色、生態、有機”為方向,建立普洱茶追溯體系,實施生態茶園、生態咖啡園改造,提高標準化生產水平,開展有機認證,制定行業標準,全面提升茶葉、咖啡等產品品質,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以生產、加工、營銷為關鍵環節,打造循環經濟產業鏈,做強農業、做大加工業、做活服務業,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全市茶葉、咖啡、生物藥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建設特色生物產業基地。2018年,茶、咖啡種植獲得“三品一標”認證面積占30.4%,有機茶認證企業數量居全國第一,咖啡成為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產值最高、品質最優的主產區;特色生物產業總產值達到195億元,從業人員超過160萬人,占全社會勞動就業的86.7%,成為拉動社會就業的最大動力
(二)借助豐富的水資源,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
緊緊抓住“西電東送”“云電外送”戰略機遇,圍繞清潔能源基地建設目標任務,加快提升中小水電開發的管理水平,先后建成糯扎渡、崖羊山、龍馬、土卡河、居甫渡、戈蘭灘、泗南江、威遠江、三江口、石門坎、勐野江、普西橋等16座大中型水電站,113座中小型水電站。適當發展風能、太陽光伏發電,大力推進農村能源建設,電網建設不斷完善,普洱市清潔能源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已成為普洱市重要的支柱產業,成為云南省乃至全國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2018年,普洱市綠色能源裝機達100%,水電總裝機規模達到910萬千瓦,占云南省裝機規模的15%,居云南省第二位。2019年,清潔能源總產值達100.02億元,清潔能源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53.1%,稅收占全市稅收的25%以上。
(三)結合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產業
實施全域旅游戰略,圍繞普洱茶文化、民族文化、邊地文化、生態體驗、健康養生、康體運動等主題,建設集文化旅游、生態休閑、健康運動和養生養老為一體的國際性旅游休閑度假養生基地。成功創建了普洱國家公園、北回歸線標志園等4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谷被評定為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普洱民族團結園被批復為全國第二批紅色經典旅游景區,打造了“茶道養生、生態養生、中醫養生、溫泉養生、咖啡休閑、莊園度假、古道運動、節慶體驗”等系列產品體系。2018年,旅游業產值達到354.1億元,同比增長31.3%。相比2011年增長了12倍。
(四)利用豐富的林草資源,大力發展林下經濟
充分發揮普洱市林草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特色經濟林、觀賞苗木和林化工產業,構建具有突出特色和比較優勢的林草產業體系。按照宜林則林、宜藥則藥、宜畜則畜、宜游則游,大力發展以石斛、黃精、白及、重樓等為主的林下藥材種植業,食用菌和松香為主的林下采集業,家畜、家禽為主的林下養殖業,形成了以林下種植、養殖、采集加工和森林旅游為重點的林下經濟發展新模式。推動林漿(紙)、林化、林板產業發展,大力發展生活用紙、松香、纖板等產品,推進林漿紙一體化,成為西南地區最大的商品木漿和云南省最大的生活用紙供應基地。2019年實現林業產業總產值317.71億元,同比增長13%。推動林業與扶貧相結合。
通過大力發展綠色產業,普洱市經濟發展呈現量質齊升的良好勢頭,在保持環境質量優越的前提下,支撐了經濟較快增長,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2013—2019年普洱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9%,比全省高0.9個百分點,比全國高3.0個百分點。綠色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高達94%以上,四大綠色產業基地蓬勃發展。2018年,普洱市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相比2015年下降了9.5%;單位地區生產總值水耗相比2015年降低了31.4%。森林覆蓋率由2012年的68.7%增長到2019年的71.18%,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2019年,普洱主城區PM2.5濃度僅為24微克/立方米,比全國平均水平低41.5%,河流優良水體比例達到90%,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很多河流湖泊保持“原生態”。全市累計有5個貧困縣摘帽,44.3萬人脫貧,綠色產業收入占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50%以上。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綠色產業規模較小,生態優勢沒有充分轉化為經濟優勢
農業整體規模大但優勢不足,工業缺少大型支柱企業,服務業比重較低,云南省百強企業中普洱市無一上榜,缺少大的龍頭企業帶動經濟發展。綠色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茶葉、咖啡、橡膠等主要產業仍然以初級產品為主,體量小、數量多、競爭激烈,集群效應沒有展現。將生態優勢更充分地轉化為發展優勢的政策措施,亟待研究和破解。
(二)空間管控、總量管控、環境質量管控“多重”疊加,一定程度上擠壓發展空間
在空間管控方面,雖然普洱市林地、濕地資源十分豐富,但適宜開發的耕地后備資源和建設用地已近枯竭,發展空間嚴重受限。在總量管控方面,普洱市森林覆蓋率已接近70%,仍然只能增加不能減少,林木資源開發嚴重受限。在環境質量管控方面,普洱市全年空氣優良天數一般能達到255天以上,但由于考核指標設置不合理,只要偶爾出現波動,某個年份的優良天數減少,其在全省的考核排名就靠后。
(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綠色發展能力不足
普洱市作為云南省面積最大的市,至今尚未開通鐵路,還有7個縣未通高速公路,雖然擁有一個機場,但旅客年吞吐量、航班起落架次偏少。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普洱第一個工業園區2006年才開始建立,各縣工業園區在2012年才開始建立,建設水平有待提高。環保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各區縣污水處理能力不高,大部分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尚未完成,垃圾處理主要依靠填埋,第一座垃圾焚燒項目剛剛啟動,鄉鎮和農村生活垃圾污水處理設施缺乏。
(四)促進綠色產業發展的制度體系不完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
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綠色檢察等制度尚處于試點探索階段,需要進一步總結經驗教訓,全面推廣,形成常態化制度。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方法尚需規范統一,評估結果的應用領域還較少。綠色、生態、有機等標準標識不統一,影響了普洱茶、咖啡及特色農產品的市場認可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生態補償制度等尚不健全,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和環境保護責任追究亟待建立。
三、啟示和對策
(一)完善空間、總量、質量管控政策,探索區域發展與保護的平衡點
為了保護生態環境,我國分別從空間、總量、環境質量等多方面提出了相應的管控要求,形成了空間管控、總量管控、環境質量管控“多重”疊加的效應,對保護生態環境發揮了巨大作用,但生態優良地區的發展空間受到較大限制。建議國家和省級有關部門在主體功能區劃、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分配等過程中,應合理考慮生態優良地區生態環境承載力較強、發展需求較大的客觀事實,合理劃分空間管控邊界、科學分配森林覆蓋率、林地保護、主要污染物減排等指標,推動生態優良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與保護的平衡,使落后地區能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動普洱市基礎設施建設邁上新臺階
對于普洱市這樣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由于經濟基礎薄弱、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遠離經濟中心與商品貿易中心,完全依靠自身很難趕上全國經濟發展的步伐,各縣在確保2020年實現全部脫貧摘帽后,鞏固拓展脫貧成果的壓力仍然較大。建議有關部門加大中央財政資金對普洱市的支持力度,在新一輪基建投資和特別國債資金安排過程中,加大對普洱市基礎設施、補短板項目的支持力度,在扶持比例、支持額度商給予適當傾斜。對普洱市有關企業和項目在企業綠色債發行過程中,優先審核、優先支持。
(三)全面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加快構建綠色循環低碳的產業體系
建議普洱市繼續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一是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淘汰落后產業。二是以企業為主體,大力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實施企業綠色發展引領行動,引導相關產業集聚化、園區化、綠色化發展。[4]加快建設四大綠色產業基地,進一步發展壯大普洱市茶、咖啡、清潔能源、休閑旅游度假、現代林產業等綠色產業,積極探索市場化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最優途徑。
(四)彌補制度短板,為綠色產業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按照國家《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綜合方案》和《綠色生產和消費法規政策體系意見》的要求,借鑒先進地區的成熟經驗做法,查找普洱市發展綠色產業的法規制度短板,加快建立完善覆蓋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生活的法規標準和政策體系,為促進綠色產業發展保駕護航。加快建立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重點建設跨區域生態補償制度、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爭創國家有關示范試點,推動普洱市綠色發展走上制度化、規范化道路。
(五)利用邊境優勢,探索開放型綠色發展新機制
抓住東南亞加速發展歷史機遇,充分發揮普洱市“一市連三國”的區位優勢,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范圍內,以綠色產業為核心,加大邊境開放力度;優化營商環境、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加大政策保障力度;積極吸引境外低價的勞動力和自然資源向普洱市流動,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吸引和承接國內發達地區產業向普洱市轉移,建設“普洱邊境綠色發展實驗區”,打造面向東南亞的綠色產業集聚發展示范區。
參考文獻:
[1]朱艷仙.邊疆民族地區生態經濟體系建設的經驗與啟示——以云南省普洱市為例[J].中共云南省黨委黨校學報,2019(10):119-123.
[2]普洱市綠色經濟辦.我市構建綠色發展體系[N].普洱日版,2019-05-23.
[3]雷啟洪.普洱市農村戶用沼氣使用效果分析與發展對策[J].農業工程技術(新能源產業),2011(04):7-10.
[4]王福蓉.“兩型三化”引領普洱產業高質量發展[N].普洱日報,2020-01-10.
[5]姜延博.論習近平綠色發展理念的哲學基礎[J].湖南社會科學,2020(05):6-12.
(謝海燕,楊春平,張德元,賈彥鵬,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