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磊 李茜
摘 要:地理區位特征是山區縣農旅融合發展的前提條件,山區縣農旅融合發展要根據和結合山區縣所具有的自然地理區位特征和人文地理區位特征。以山西省武鄉縣、絳縣、五臺縣和寧武縣為研究對象,根據其自然地理區位特征和人文地理區位特征,構建山區縣生態風景觀光+旅游、特色農產品采摘+旅游、歷史文化體驗+旅游、鄉村民俗體驗參與+旅游的農旅融合發展路徑,并提出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加強農田設施建設、加強宣傳和引導、市場導向和多樣營銷的發展策略。為最大限度地發揮山區縣地理區位優勢,提高山區縣農業競爭力,改善農民生活水平,從而進一步促進山區縣農旅融合發展。
關鍵詞:地理區位 山區縣 農旅融合
中央一號文件(2020)對于發展鄉村富民產業提出明確要求,各地要立足自身優勢條件,充分挖掘資源價值,打造農業特色產業鏈條,以產業集群為支撐,形成強有力產業基礎,進而引領農村產業融合良態發展。王曉盼(2020)認為鄉村旅游蓬勃發展適應了大眾對于休閑娛樂度假的強烈需求,為農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奠定市場基礎。目前,農旅融合發展以農業為特色主題,以生態環境為構建基礎、以文化休閑旅游為媒介形成多功能性格局,是農村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有效路徑[1]。王慶華(2019)指出推進農旅深度融合發展具有多方面促進作用,一方面可以加快農業供給側改革進程,拓展農業產業新形態,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另一方面也可促進農民就業和增收,助力國家脫貧攻堅任務圓滿完成[3]。彭華等(2019)指出農旅融合對于增強農業供給活力具有強大作用,其次也可推動城鄉要素之間相互流動,為城鄉居民提供休閑娛樂渠道,同時也是實現鄉村振興偉大戰略重要途徑[4]。目前,學者專家們對農旅融合發展內涵和作用展開諸多深入研究,但圍繞地理區位特征對山區縣農旅融合發展路徑研究尚且空白。以地理區位特征為前提探討山區縣農旅融合發展路徑,為最大限度地發揮山區縣優勢提供理論依據。
一、山區縣地理區位特征
(一)自然地理特征
1.“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景觀+欠缺的生態保護機制”。武鄉縣地理位置獨特,處于太行山與太岳山之間,縣域內山地丘陵居多,溝壑交錯,河流密布。崇城山中層巒聳翠,千巖萬壑,山清水秀,陡峭險峻,氣勢雄渾,山口樹立有“太行天險”石匾,走進山中只有一線棧道,回環曲折,只可蟻附之,不可獨行之。縣城西圍鳳凰山緊鄰漳河秀麗山水,風景如畫。太行龍湖煙波浩渺,猶如明鏡一般在山色空朦的峽谷之間,形態像一只臥睡的巨龍一般清逸秀麗[11]。
絳縣東南地勢較高,西北較低,轄區覆蓋了太行山和中條山六大峪口,氣候溫和,山清水秀,綠樹繁陰,享有“七山二嶺一分川”名號。絳縣擁有豐厚的自然資源和奇特的壯麗景象。朝陽高照,山河壯闊,早春時節的龍澗風景秀麗,夕陽余暉下的華峰令人神往,水波蕩漾的澮灘邊落雁棲息,頂天立地的柏林積雪不融,層巒疊翠的鳳崗別有一番韻味,雄偉壯闊的石洞飛云令人肅然起敬。這些來自大自然奇幻之觀擁有莫大的開發利用價值,為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五臺縣為石質山區,地形復雜,溝壑縱橫,山峰眾多,且有數十條干溝。滹沱河、清水河、濾泗河等五條較大的河流貫穿全縣境內。此外,五臺縣獨特的自然景觀令人大開眼界,包括石窟躍魚、閣洞穿云、東冶秋黃等。縣境內的五臺山,山巒疊嶂,地勢崎嶇,有“華北屋脊”之稱,目前已經開發了五龍池、南梁溝、駝梁等眾多風景區以及龍鳳洞、太子城等,使五臺成為“自然風光游+生態游+農家游”的綜合旅游勝地。
寧武縣地處山區,山地面積達九成以上,呈現出“山高坡陡、土少石多”的復雜地形特征。境內具有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包括管涔山國家森林公園、蘆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天池高山湖泊群等國內外知名景點,形成山水、林洞、谷泉、瀑湖、甸草、關廟等“自然+人文“雙元素景觀特色,被譽為“黃土高原上的綠色明珠”。
而武鄉縣、絳縣、五臺縣以及寧武縣都面臨著現代城鎮化進程加快,經濟發展片面追求利益以至于礦山開采活動頻繁、城鎮建占用生態林地。最終導致山區縣植被大規模破壞,水土大面積流失等問題,使得生態環境遭到了極大破壞。
2.“巨大的農業種植規模+滯后的農田基礎設施”。武鄉縣具有突出的區位優勢,而且區域特色十分明顯,最為優勢的是“菜、雜糧、果、中藥”等基礎性產業,也是主要引領農業收入增長的產業。全縣擁有10000公頃雜糧面積,優質谷子所占6400余公頃;果品生產面積所占地約3300公頃,包括1400公頃的梅杏種植面積、460余公頃的梨樹種植面積等,縣域內還種植有8000公頃核桃經濟林。除此之外,還擁有1萬公頃的中藥材,包括2200余公頃的大田種植和育苗基地等,林藥間作已發展到2000公頃。武鄉縣目前不僅成立1個百公頃以上種植基地,3個66公頃以上種植基地,還成立了6個小規模種植基地,遍布分整個縣域的每個鄉鎮。
絳縣的主要目標是建設“農業特色縣”,基于本地所擁有的優勢,發展并培育大量以山楂為首的林果業和與中藥材并重的種植業等一些特色產業,它不僅是山楂基地縣、農業綜合開發縣、商品糧基地縣、農業科技綜合示范縣,還是華北范圍最廣的櫻桃種植縣,而且被評為山西省藥物培植基地。絳縣擁有3300與公頃中藥材種植面積、所種植山楂面積有4600余公頃、種植2000公頃大櫻桃,并且多種苗木種植面積達3000公頃,全縣有巨大優勢條件發展農業種植,基礎夯實,擁有鮮明特點。
五臺縣有“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縣域格局特征,農業傳統種植基礎深厚,目前縣域內有2萬余公頃優質玉米和6600余公頃馬鈴薯種植基地,除此之外,還有6600余公頃莜麥、豆類、糜黍等優質小雜糧種植基地,瓜地、中藥材、花椒、核桃等也已建立標準化生產基地,圍繞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五臺縣著力打造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生產,現已初見成效,東冶蔬菜種植已有四項獲得無公害認證,陳家莊已有五類特色農產品獲得綠色食品認證[6]。
寧武縣以有機旱作農業種植為主導,依據“布局區域化”和“種植連片化”原則,依靠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寧武縣建設66余公頃露地蔬菜系列農產品和50余萬棒食用菌系列產品。除此之外,寧武縣還將優質雜糧生產基地規模擴大,以優惠政策吸引企業和農戶流轉土地,發展打造330余公頃中藥材種植基地。立足于其地理特征和氣候要素,寧武縣發展建設3300余公頃優質高源脫毒馬鈴薯種植園區,拓展馬鈴薯深加工,延伸產業鏈,促進縣域農業經濟蓬勃發展。
而武鄉縣、絳縣、五臺縣以及寧武縣都屬于山區縣,地勢起伏大,地塊破碎,地形復雜多樣,導致農業生產條件差,十分不利于灌溉設施的建設和機械化耕作。在耕作形式上,山區縣多為粗放式經營,對農田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破壞,也制約了農業生產能力和資源利用效率提高。
(二)人文地理特征
1.“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后繼無人的文化傳承”。武鄉縣民俗活動極具豐富性,蘊含深厚地域傳統文化內涵,其中當地鼓書傳統書目傳承悠久且內容豐富多樣,整套鑼鼓具有“節奏緊、尺寸嚴、氣氛紅火”的特點;炒指技藝作為武鄉當地一種傳統炒制面食方法,在民間受到廣泛流傳,具有緩解水土不服的神奇功效;剪紙是扎根于武鄉當地人文土壤中的一種綜合性文化藝術表現形式,它不僅包含有傳統工藝“簡練、純樸”的特點,而且在不斷發展過程中融入了“革命老區”特色元素,富有非凡藝術價值;斤秤鑼鼓,通過嘹亮高昂的敲擊音效和起落跌宕的明快節奏,將知識性、趣味性與娛樂性融為一體;武鄉頂燈,具有“典雅稀奇、灑脫粗獷”的表演特征,充滿濃厚鄉土情懷以及歷史遺風。
絳縣受“堯文化”影響最為深遠,因此當地很多開展的民俗活動都頗具“堯文化”特色,其中,以廟宇遺存的形式傳承最具代表性,包括堯廟、慶都廟、娥皇女英廟、三官廟等十多處,至今也保留著祭堯儀式的活動;此外,絳縣柏林坡道教音樂也別具風格,已經被列為“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呈現出“傳承歷史悠久、曲目類別多樣、宗教文化濃郁”的文化藝術特征;絳縣布扎虎的制作工藝極其精湛,成品不僅色彩鮮艷明快,而且造型生動逼真,充分表現出濃郁地方特色,同時也夾雜著變化的時代氣息,這不僅僅是一件簡單工藝制品,還是人們對美好理想的期許以及對未來生活“平安吉祥”的祝福,更是一種人際關系和社會交往連接橋梁。
五臺縣有著多彩多樣的民俗活動,且著名景點五臺山就位于其境內,五臺山作為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佛教文化濃郁。五臺山佛教音樂是其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把藝術與宗教相結合,產生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并且保留大量我國古代音樂信息,是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活化石。五臺山石硯簡稱臺硯,其顏色種類豐富,造型多變,并且五臺山石雕技術在唐宋時期已經名揚四海,在明清達到鼎盛,具有極高文化藝術價值。溫氏澄泥堪稱傳統工藝和現代科技相結合的文化瑰寶,造型典雅大方,質地細膩,其制作方式獨特,具有較高技術含量。鞭桿又稱鞭桿子,融合了數種武術器械法的精髓所在,并且鞭法獨特,方便攜帶,深受民眾喜愛。
寧武縣具有其獨特民俗風情和民俗文化。例如“寧武凈身節”又名“潑水節”,現已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消災,祈福,求平安之意,不僅反映了民眾多神信仰的民俗心理,還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寧武木雕造型美觀大方,制作工藝要求較高,作品的形象生動自然,神態活靈活現,具有藝術收藏價值;寧武縣毛建茶制作精湛,飲用方便,擁有獨特的風味;最值得一提的是寧武豐富多彩的民間社火和民俗活動,例如秧歌、舞獅、高蹺、二鬼跌跤、獅子滾繡球等頗有一番風趣[9]。
而武鄉縣、絳縣、五臺縣以及寧武縣四個山區縣都面臨傳統民俗技藝效益低下,文化活動逐漸淡出問題。其主要原因在于城鎮化腳步加快,傳統民間生活方式也面臨著巨大改變,民俗活動開展已瀕臨后繼無人境地。例如,武鄉從事頂燈的老藝人都已年過半百,而新一代年輕人對此更是毫無興趣,因此這項絕技面臨后繼無人的瓶頸。
2.“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文化內涵發掘不足”。武鄉縣是我國著名紅色革命老區,同時也是全國范圍內紅色旅游重點縣。其縣域內紅色文化資源遍布各鄉鎮,現已開通紅色旅游專項線,以八路軍系列為主導,即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文化園、實景《太行山》、王家峪總部舊址、游擊戰體驗園、百團大戰指揮部舊址,以太行龍洞和板山景區為增色,形成九點一線的紅色旅游格局,吸引紅色文化的追求者和欣賞者慕名而來參觀[7]。
絳縣是著名堯王故里,文化氛圍濃郁精深,深厚的堯文化,晉文化,長壽文化在此應運而生。縣域內諸多道觀寺廟亭臺樓閣古色古香,富麗堂皇;名家府邸建筑獨具匠心,精妙絕倫;明清民居設計美輪美奐雕欄玉砌。在中華文明歷史進程中,絳縣也曾是京畿之地。從人居環境來講,其環境優美,山清水秀,人杰地靈,是我國聞名遐邇的延年益壽寶地。
五臺縣是著名革命老區,也是紅色旅游文化圣地,佛教文化和紅色文化是當地標志性文化,大大小小的紅色文化遺跡遍布于五臺縣各地,主要景點有五臺山毛主席路居館、銀行舊址和海會庵抗敵報社舊址等。五臺山作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修行學道之地,禪寺和佛光寺是我國文化的稀世珍寶。五臺山擁有絢麗多姿的古寺建筑和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獨特的文化造就了五臺山跌宕起伏的佛教歷史。
寧武縣融合傳統佛教文化和邊疆文化。從寧武的歷史來看,自北魏時期便開始建造石窟、尊崇佛教,佛教與寧武山水美景打造成寧武獨具特色的邊疆佛教文化。寧武縣境內寺廟有400多座,著名的寺廟有160多座。其中雷鳴寺、延慶寺、萬佛洞是寧武佛教文化的佳作。寧武關是歷史上寧武關、偏頭關、雁門關三關中戰爭最頻繁的關隘。詩人彭兆孫旅行居住于寧武十年之久,描繪出一幅清朝中期寧武雄偉壯麗,原始蒼翠,美麗醇厚的歷史性畫卷。它代表著邊疆文化獨一無二的光芒,也代表著關外雁鳴號響的迷人風采[8]。
武鄉縣、絳縣、五臺縣以及寧武縣四個山區縣都有自身內涵豐富且具有特色的豐富歷史文脈。而由于其山區縣的文化資源大多孕育在山區之中,受地理環境等客觀條件限制,其對于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還遠遠不夠,歷史文化中深層價值還未展現,且在利用過程中普遍存在同質化,即主題單一,特色不鮮明,風格一致,形式無味。
二、山區縣農旅融合發展路徑
根據山區縣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山區縣農旅融合發展形成了相應發展路徑。
(一)“生態風景觀光+旅游”發展路徑
“生態風景觀光+旅游”農旅融合發展路徑重點是以自然和生態風光為主,著力突出當地傳統鄉村氣息和特色自然風景。以生態觀光度假山莊為表現形式,利用其山區縣特有的自然風光和氣候條件,以鄉村內水域風光、林地草地等生物景觀為基礎,充分利用天然生態氣息,建造生態觀光度假山莊。武鄉縣以“太行龍湖”為主題打造千山萬壑間的峽谷觀光度假山莊;絳縣以其“七山二嶺一分川”為核心,打造自然奇特景色觀光度假山莊;五臺縣以其“八大景觀”為主題,以五臺山為依托,建設華北屋脊觀光度假山莊;寧武縣以其“黃土高原上的綠色明珠”為依托,打造蘆芽山自然風光度假山莊。以生態優勢吸引游客到此回歸自然,修養身心,從而實現農旅天然融合發展。
(二)“特色農產品采摘+旅游”發展路徑
“特色農產品采摘+旅游”農旅融合發展路徑以山區縣特色農產品為依托,以園區建設為載體,吸引游客前來品嘗果實的酸甜,體驗采摘的樂趣。以特色農產品采摘體驗園為表現形式,利用其山區大規模特色農產品種植,以游客參與體驗為主導,專業化打造特色農產品采摘體驗園。武鄉縣以其特色梅杏產業為主導,以梨樹和核桃林為增添,打造多樣化特色農產品采摘園;絳縣以其特色櫻桃種植基地為依托,利用其規模優勢和科技優勢,著重建設農家櫻桃采摘體驗園區;五臺縣以其特色農產品臺蘑為建設基礎,打造臺蘑生產收獲體驗園;寧武縣以其特色高源脫毒馬鈴薯制種園區為依托,延伸產業鏈,開創馬鈴薯刨收體驗園區。讓游客在此一邊欣賞大規模特色農產品的壯麗風景,一邊體驗農家采摘的生活樂趣,實現農業與旅游業高度融合。
(三)“歷史文化體驗+旅游”發展路徑
“歷史文化體驗+旅游”農旅融合發展路徑以山區縣域悠久的各色歷史文化為依托,以文化基地和游覽區為載體,吸引游客前來感悟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游覽中放松身心,開拓自身眼界。以鄉村文化旅游基地為表現形式,利用山區縣鄉村源遠流長的歷史傳統文化,集中連片打造文化旅游基地。武鄉縣可以深深耕植于當地的紅色歷史文化,突出打造紅色旅游基地,重溫當年革命精神,形成特色鮮明的“太行武鄉紅”品牌;絳縣要耕植于自身的多元文化,將其歷史悠久的堯文化、晉文化以及道教文化等深度挖掘并集中構造體驗游覽基地,讓游客可以在一地感悟多種文化,形成絳縣獨有的招牌;五臺縣以其巨大的佛教文化優勢基礎和傳統紅色根據地優勢,打造五臺佛教文化旅游研學基地和革命老區記憶懷念基地,形成五臺獨有的“紅色佛教”標志;寧武縣可依托寧武長城邊塞文化、佛教文化和眾多的歷史文化遺跡,打造其獨有的邊塞佛教文化旅游基地。游客在縣域鄉村感受濃濃的歷史文化熏陶,提升自我修養的同時,也使身心得到了娛樂和放松,使農業和旅游業在與文化相交融之間實現深度融合[10]。
(四)“鄉村民俗體驗參與+旅游”發展路徑
“鄉村民俗體驗參與+旅游”農旅融合發展路徑將民俗文化活動作為載體,是常見的一種形式,其以游客親身體驗為核心吸引力,使游客自身融入到傳統民俗活動的文化氛圍中,消除煩惱,達到游客休閑放松的旅游目的。以鄉村民俗文化旅游節為表現形式,以節日慶典的方式,將各色各樣、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動集中展示給游客,使得游客一次性就可以體驗到多樣化的民俗文化。武鄉縣以傳統手工藝術為主題,開辦鄉村民俗文化旅游節,將武鄉鼓書、炒指、剪紙、頂燈等武鄉特色展示給游客,也可開創簡單的游客參與項目,增強游客參與性;絳縣以宗教文化和堯文化體驗為主題開辦鄉村民俗文化旅游節,將傳統堯的祭祀活動和柏林坡道教音樂文化展示給游客,體現絳縣獨特的民俗文化魅力;五臺縣以“佛教文化+手工技藝”為依托,開辦鄉村民俗文化旅游節,將五臺山佛教音樂和五臺石硯雕刻技藝、溫氏澄泥制品技藝和鞭桿文化突出展示出來,以凈化心靈的音樂和精湛的技術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寧武縣以其社火節為載體,開辦鄉村民俗文化旅游節將其民情風俗和傳統技術,比如天池凈身、木雕工藝、毛建茶制作技藝等展現給游客,游客也能從中感嘆先輩們的聰明智慧,親身參與體驗也能學到諸多課外知識。通過舉辦鄉村民俗旅游文化節,吸引游客體驗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實現農業和旅游業在與文化的交織過程中天然融合統一[5]。
三、山區縣農旅融合發展策略
圍繞山區縣利用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發展農旅融合中面臨的問題,制定山區縣農旅融合發展策略。
(一)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提高環境建設能力
絳縣、寧武縣、武鄉縣和五臺縣四個山區的農旅融合發展同時面臨著生態保護機制落后的問題,然而生態補償又是保護山區縣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和途徑,因此,四地都要落實好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實施過程中,要使當地農民和各類群體充分認識到保護環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使他們積極投身于環境建設中來,充分調動當地各類群體的積極性,與此同時,實施封山育林的具體措施,以此來緩解當地水土流失、泥石流等災害的發生,更加有效地遏制人類對自然生態的破壞。要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一是要建立生態補償民眾參與機制,在此制度下,民眾是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補償金的所有使用環節都合理透明。二是要促進山區生態補償方式的多樣化,將公共支付作為主要的支付方式,與此同時拓展資金來源的渠道。此外要做好系列管理工作,如人工草地建設、人工林的管理工作,因地制宜,采取適當持久的方法進行各項工作的管理整治,將環境建設和經濟發展有機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夯實山區農旅融合發展的基礎,較好地實現經濟和生態環境保護同步建設發展的目標[2]。
(二)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現代化農業基礎
武鄉縣、絳縣、五臺縣以及寧武縣四個山區縣農旅融合發展都面臨著農田基礎設施滯后的問題,因此四個山區縣首先都要提高農田建設質量,將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目標,以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大力完善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條件,以現代化生產方式打造標準化、規范化農田基地,促進縣域農業整體綜合實力大幅提升,并以此提高農村居民收入;其次也要科學制定水利、農林和生物等全方位治理方案,以一線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為依據,從根本上消除縣域農業經濟發展的阻礙因素;最后要積極為縣域農田建設拓寬籌資渠道,建立鼓勵機制推進高標準農田管理和建設進程,并引導涉農部門和社會企業將閑置資金投資農業基礎設施,助力當地農業現代化發展。
(三)加強正確傳承理念的宣傳和引導
寧武縣、武鄉縣、五臺縣以及絳縣四個山區縣農旅融合發展中都面臨著無人傳承民俗文化的問題。因此,加強引導和宣傳是必須采取的措施之一。具體實施過程中,首先是要適時編制相關文獻和書籍等,將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相結合貫穿,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民眾認可,從而起到良好影響,從而進一步引導民眾傳承民俗文化。其次則需要政府的鼓勵和號召,號召廣大人民將民俗活動與積極正確的價值觀和優秀的傳統文化相結合,例如,祭祀這類的民俗活動旨在進行追思和懷念,宣揚忠孝節義;剪紙等流傳下來的技藝向世人宣揚著我國人民古老的智慧等,這些形式各樣的民俗活動等都與現階段倡導的忠于黨和國家、孝順父母長輩的我國主流價值觀息息相關,因此,有必要將此類正能量的民俗文化借助報紙、新媒體等進行宣傳,從而使更多年輕人了解傳統文化,增強他們對文化結晶的認可度和興趣度,從而使民俗得以傳承,也有利于農旅融合路徑可持續發展。
(四)市場導向,統籌兼顧;突出核心,多樣營銷
武鄉縣、絳縣、五臺縣以及寧武縣四個山區縣農旅融合發展都面臨著文化旅游資源內涵價值開發不足,主題模糊,結構單一等問題。因此四個山區縣應該找出存在的問題原因,了解市場需求,徹底打開市場。經營者可以結合當地實際情況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是游客,各地應充分挖掘當地文化資源,以多種文化形式吸引不同層次的游客群體,以問卷調查等多種方式了解游客的體驗需求,占據市場。其次是主題突出,每個地區要發揮自己獨有的優勢,不要給游客一種“千篇一律”的體驗,開發特色游玩項目,讓游客收獲一種不一樣的感覺。最后是營銷模式,任何產品都離不開好的營銷,農旅融合發展也不例外。在營銷方面應采取口碑營銷、環境營銷等多元化營銷策略。將節慶營銷與媒體營銷相結合,在國家法定節假日與公休期間可以舉辦大型活動、節慶期間邀請著名人士、各國友人等到該地進行考察觀光提出改進意見;印發旅游宣傳手冊、錄制旅游宣傳視頻等,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等多種媒介進行包裝宣傳。把各地打造成有當地文化特色的農旅融合產品,通過不斷地提升與發展,提高知名度,構建山區縣的農業旅游核心競爭力和吸引力。
參考文獻:
[1]王曉盼.蘭州市安寧區農旅產業融合發展探究[J].南方農業,2020,14(05):110-111.
[2]湖北宜昌建立全域性生態保護補償機制[J].給水排水,2020,56(01):23.
[3]王慶華.全力推動文旅農深度融合[N].十堰日報,2019-12-31(005).
[4]彭華,向玉成,司嵬,陳云川.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四川農旅融合發展模式及對策研究[J].四川旅游學院學報,2019(06):55-58.
[5]葛建軍.全域旅游視角下的山西鄉村旅游發展研究——以武鄉縣李峪村為例[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8(07):149.
[6]周曉東.五臺縣文化與生態旅游全域化發展的研究[D].山西農業大學,2018.
[7]張巍.山西省武鄉縣全域旅游發展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8.
[8]錢璐.寧武縣蘆芽山景區旅游資源開發潛力評價及開發策略[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8.
[9]潘麗,張天柱,劉偉,尹澤生,郭峰,王柟.寧武縣域休閑農業規劃方案和思路[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4,19(01):225-230.
[10]張偉偉,王建軍.基于SWOT分析的五臺縣紅色旅游開發對策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3(06):68-71.
[11]趙平.武鄉縣鄉村旅游開發論略[J].太原大學學報,2004(02):69-73.
〔王文磊、李茜(通訊作者),山西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